一、纤维组织炎综合征
纤维组织炎综合征是一疼痛夸大综合征,主要临床征象是多处特异性压痛点,患者与医生问诊之间有复杂的互相作用。疼痛的扩大也并非纯属精神性,而是正常生理性疼痛在量上的改变,并有四大特点:
1、压痛点的可测性;
2、反应性充血;
3、明显的睡眠异常;
4、正常人也可发生暂时性纤维组织炎综合征,不伴有夹杂症的单纯性纤维组织炎甚少见,有纤维组织炎症象的患者常常有其他风湿病,50%患者合并有类风湿性关节炎。了解临床征象和其机制在处理这类患者时是必要的。
二、临床征象
症状有疼痛,僵直和疲乏无力。疼痛呈弥漫性,境界不清,深在性,并放射至肌肉或骨突出处。如为中小性则以疼痛为特征,如为周缘性易出现水肿、僵直和麻木。病程一般均在三个月以上。僵直在早晨较甚,天气变化、寒冷、疲劳时加重。镇痛剂可解除症状。此外,热敷、按摩或休息均能缓解。
疲乏无力多在早晨较明显,但有些患者强调疲乏无力,这与夜间睡眠不佳和疼痛加重有关,也有些患者以肌骨痛为主要症状。还有些以尿频为主,尤其以夜间为甚,尿量少也出现膀胱胀痛,但排尿时无疼痛,尿培养阴性。这些必须与复发性膀胱炎相鉴别,以免失去治疗机会。
压痛点:患者自觉有个压痛部位,但还存在其他未察觉的压痛点。
压痛还可波及各种组织,如肌肉、骨、纤维组织和皮下脂肪。组织学检查和肌电图研究表明并无更多的神经组织和其他组织学上的改变。皮肤压痛点和反应性充血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多见于上肩岬区,但感觉过敏不明显红斑很少发生在肢体远端和躯干下半部。如无实验室证据和肌损伤即可诊断为原发性纤维组织炎,但常合并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其他风湿病。睡眠异常的近年研究表明属于3~4级的慢性睡眠合并快α节律。
三、纤维组织炎和其他风湿病
患者合并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或腰椎间盘病和其他全身性疾病时,由于纤维组织炎,常可加重以上疾病的症状。但因有固定的常见压痛点可以很快作出鉴别。
四、继发性纤维组织炎和其他多肌痛综合征
弥漫性肌痛和僵直多见于急性的病毒感染或其他感染,慢性的风湿病,感染性肌病,内分泌疾病和恶性肿瘤。急性期的症状和压痛较为广泛,肌痛多发生在近端肌群,慢性期有半数患者是有典型的纤维组织炎压痛点,但其他压痛点也较多,常伴有肩或其他关节活动受限。总之任何的全身性疾病均伴有弥漫性疼痛,如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代谢性疾病等。此外,忧虑和未明确诊断的疾病有时也表现纤维组织炎为其诱因的假象。
五、精神性肌骨痛综合征
精神性肌骨痛的症状可以是创造性的,夸张性的,无意识的和失去知觉的。此类肌骨痛容易诊断,是由于有不一致性,夸张性,精神控制性和继发性等特点。但必须明确:
1、有无器质性病变;
2、发生生理性改变的精神机制。这类患者必须反复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
六、癔病性肌骨病
癔病患者常伴有区域性或全身性疼痛,Freud认为也可见于忧郁症、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神病,甚至也可见于器质性脑病,疼痛多为区域性,而非节段性。侵犯的范围较广,如面部前胸、四肢,并有明显的分界线,且可随暗示而改变,但有特别的混合性皮肤过敏和麻木,如以毛发接触则很灵敏而对针刺则无能鉴别。这种情况也不能不排除并存的器质性病变。关节活动受限可为顽固性,经解说后也无效,必要时注射安定后再检查。
七、其它软组织疼痛综合征
1、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首先由Forestier氏所报告,故又名Foresti病。如无广泛性骨化则不能作出此诊断。此类患者过去曾诊断为弥漫性疼痛和四肢痛,压痛点位于纤维组织与骨附着处,与纤维组织炎的典型压痛点有所不同。通过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患者曾有创伤史并常伴有关节病。要与跟骨痛或其他骨腱联合综合征相鉴别。
2、激素洽疗后的皮肤压痛又称激素性假性风湿病,均有长期口服激素史。多发生在下肢,累及骨、皮肤、肌腱、肌肉,但无水肿,严重者皮肤萎缩。停服激素后患者偶有糖尿病原因不明。
3、恶性高热综合征是貝有长期弥漫性疼痛和僵直为特点的综合征,全身麻痹可能是其严重的后果,但较罕见,所以回顾性分析患者症状和内在性疾病的关系,才能作出病因的诊断。
八、弥慢性肌骨痛综合征的分类
1、颈腰痛并存综合征;
2、纤维组织炎综合征;
3、继发性纤维组织炎;
4、风湿性多肌痛征;
5、其他多肌痛综合征;
6、精神病性区域性疼痛;
7、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
8、激素治疗后皮肤压痛;
9、恶性高热综合征;
九、局限性肌骨痛及其分类
1、局限性肌骨痛
局限性肌骨痛是有放射性疼痛和其相关的现象。由于深部组织的疼痛而反映出的仅是其他部位的放射性疼痛,放射痛的部位决定于原发部位位置的刺激。如心绞痛并不局限于心肌,而感觉到是心前区域沉重感和压迫感,也可放射致肩深部痛或前臂或手部的疼痛。同样来白同一心肌,但有三种不同的感觉,这与大脑皮质通过同一途径而扩散至相异的区域有关。局限性肌骨痛常放射至下肢的远端,这些疼痛的部位也有压痛或皮肤痛,但深部压痛较皮肤压痛多见。与放射性疼痛相关的征象有类似癔病异乎寻常的局限性感觉迟钝麻木等现象。
由于不随意肌的痉挛而抑制了随意肌的活动,并使血流増加,这属第一类,即保护性机制。放射性肌痉挛影晌正常功能,并可波及其他正常组织,如颈椎病可影响到颞下颌关节;颈部或肩部可影响到肩胛部;腰、骶髂关节或髋部可影响至大粗隆。第二类包括有麻木,正常感觉的异常。若以上征象严重或长期存在,将会导致组织上的改变,如反射性营养不良、活动受限、皮下或关节周围纤维化,以及斑点状骨质减少,更重要的是丧失了关节周围肌肉的伸展性。第三类包括不稳定和眩晕,多发生于颈椎痛,还可伴有外侧凝视时眼球震颤,基底动脉阻塞少见。
2、区域性或节段性的定位
典型肩臂手综合征,临床上应有手部阵发的水肿和僵直,X线上表现有斑点状骨质增生(尺骨下端、髋骨和手骨),这些改变是属于区域性而非节段性。这种现象来自病源的反射,若未发展为综合征,这些现象则呈节段性分布。
3、肌骨痛的局部原因
主诉开始时往往不够明确,如弥漫性疼痛,无力或麻木,故原因不易查出。局部性原因有:
(1)滑囊炎、腱鞘炎、滑膜炎;B静脉炎、脉管炎、脂膜炎;
(2)骨腱交界综合征、肌腱交界综合征、肌肉血肿、运动后肌痛;
(3)放射痛综合征包括反射性营养不良神经压迫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创伤性神经痛。
(4)固定压痛点
为明确诊断必须系统检查周缘关节、脊柱和非关节区域。常见的固定压痛点有14个:斜方肌上凹中点(2个)、第2肋软骨交界处(2个)、外上髁(2个)、肩胛骨上近内侧缘的脊柱棘上(2个)、下颈椎(C4~6)的间隙(1个)、下腰椎(L4~81)的棘间韧带(1个)、警中肌(臀部外上14)的前凹(2个)、膝关节内侧副韧带脂肪垫,位于关节线的近端(2个)共14个。
(5)诊断
经体格检查或X线检查未发现病变的颈、腰、腿痛,往往被诊断为关节炎滑囊炎神经挤压或肌纤维组织炎;但进步检查又均属正常,这可能由于忽视了压痛点,尤其是深压痛对诊断纤维组织炎有所帮助。如跟骨结节,正常情况下应无压痛,若有压痛,表明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创伤或进行性病变。因此,诊断主要取决于详细了解病史和多次体格检查的分析,其它辅助检查仅能排除继发性原因,如退行性病变、骨折、肿瘤、脓肿或全身性疾病。而原发性的原因不明,大多与风寒、潮湿和病灶感染有关;继发性多与损伤、感染、风湿热或寄生虫感染等有关。实际上,风湿、慢性劳损或其它慢性因素常交织在一起,不易分清主次,但主要和次要的原因均应进行处理,往往主要原因解除后,次要纤维组织炎上升为主要的。因此,在开始诊断和治疗时,不能忽略纤维组织炎,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