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控推荐病理医生不容易职业暴露的危

导语

病理科是个特殊的工作场所,有多种因素并存。病理科工作者长期接触大量携带潜在感染性的组织标本,极易发生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甚至还可以造成感染的扩散。因此保护实验室医务人员的健康,提高病理科工作人员自身防护意识和改善职业环境,防止污染向实验室外扩散,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病暴露的危险因素

  1、化学性因素

  (1)有毒物质

  病理科工作中常用的甲醛、二甲苯以及免疫组化显色剂等均有一定的毒性。甲醛对黏膜、上呼吸道、眼睛和皮肤均有强烈刺激性,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肝脏等产生毒害。经常吸入少量甲醛,能引起慢性中毒,出现黏膜充血、皮肤刺激症、过敏性皮炎等症状。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二甲苯可经呼吸道、皮肤及消化道吸收。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充血、头晕、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意识模糊等中毒症状。重者可有躁动、抽搐或昏迷,有的有癔病样发作。长期接触有神经衰弱综合征,还能引起肝肾功能损害,甚至还易致癌。另外3,3-二氨基联苯胺(DAB)为免疫组化标记最常用的显色剂,其反应产物也是一种致癌的诱变剂。

  (2)化学消毒剂以及化学试剂

  病理科工作人员与消毒剂长期接触,大多数化学消毒剂对皮肤有刺激作用,长期接触或吸入含有较高浓度的戊二醛、84消毒液或冰醋酸、乙醚、盐酸、酒精、氨水等化学试剂,容易对皮肤、黏膜、神经系统、胃肠道及呼吸道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导致组织器官功能紊乱。同时可引起结膜炎、皮炎、头晕、头痛、胸闷、咽喉干痒、中毒、皮肤色素沉着等症状。

  2、生物性因素

  病理科每天接触到很多临床标本,许多都具有潜在的危险。比如术中冷冻以及对痰、尿等进行细胞病理检查时,除手部接触之外,各种污染物还会经暴露的眼、口、鼻黏膜和皮肤伤口等与工作者接触;在标本取材中刺伤或割伤而感染HIV(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危险性平均为0.3%,在眼、口、鼻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而感染的机率为0.1%,受这些标本污染的实验台、地面、仪器设备等表面还会产生二次暴露接触。

  3、物理性因素

  (1)机械损伤

  机械性损伤因素是病理科医师和技术员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冰冻病理送检均为手术切下的新鲜组织,带有患者的血液等体液。在取材、制片时操作不甚均有被锐器刺伤的可能,此时污血或污染体液所携带的病原体经过破损的皮肤或眼睛而使机体感染。机械损伤常具有突发性、难预防等特点,致病风险很大。

  (2)噪音及辐射影响

  病理科使用的离心机、微波炉、水浴箱、电脑等以及自动染色机、自动封片机、通风设备等大型仪器设备都会给病理工作人员带来各种不良影响。通风柜、离心机及各种电机轰鸣声等各种频率的声音混杂于整个工作空间,长期工作于噪音环境下容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和听力下降等。

  4、生物安全防范意识不足

  许多实验室有文件有制度,但对实验室标准化操作程序,标本管理制度,消毒清洁制度,医疗废物处理制度等缺乏具体的的规定。很多的技术人员医院感染认识不足,自身安全防护意识差,对生物安全管理知识掌握不够,缺乏全面的生物安全防控知识。在工作中不遵守标本操作规程和实验室规章制度,在实验操作中不穿戴工作衣帽,手套,在工作场所饮水,进食。工作结束后不能对科室空气,操作台,检验仪器,地面等及时清洁消毒,消除污染。

  5、心理因素

  心理性危害是由精神压力、工作紧张对机体所造成的伤害。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临床治疗有极高的指导作用。因此病理医师在日常的诊断工作中背负着极大的精神压力。同时长时间的固定坐姿看片或切片工作极易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二病防护措施

  1、改善环境,加强生物安全设施建设:

  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合理布局,严格划分工作区和生活区,设立生物安全的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各区之间应有明显标志,各区有实际屏障隔断,病理科相关实验室(取材室、冰冻切片室、标本存放室、制片室、细胞室、免疫组织化学室、分子病理室及病理解剖室等)应达到标准实验室的防护标准,每个工作区都设有流动水洗手设备,改善洗手和手消毒条件。配备必要的生物安全设施,消毒,灭菌设施,同时设立独立的淋浴间。

  2、遵守规范操作流程

  严格行为规范,应采用标准防护措施,对患者的血液、组织、分泌物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完整的皮肤黏膜都视作有传染性,接触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标准预防的措施包括:洗手与手消毒,工作时带帽子、口罩、必要时穿防护衣戴防护眼睛等,接触感染性强的标本要戴双层手套并及时更换。每日操作前及工作结束后均用消毒液清洗或擦拭取材台面,还应使用紫外线照射工作间空气,将其中细菌杀灭。并采取定时通风稀释和冲刷空气,使含菌量降低至不能引起感染的程度。

  3、病理废物的处理

  病理实验室主要的废物为甲醛、二甲苯、乙醇等化学试剂。一般的有毒气体可通过通风橱或通风管道,经空气稀释排出。废液则是采用相应的容器分装医疗废弃试剂,密闭瓶盖,再用黄色垃圾袋双带扎压封装,外贴上标签,标明废弃物产生的单位、科室、日期,确保无破损渗漏后,医院的医疗废物处理站统一处理。针头、刀片、玻片等应直接弃置于利器盒内,利器盒为一次性使用,在24小时内必须由医疗废物处置处理站回收。在DAB废液的处理上,可以使用环保试剂,还可以使用其他处理程序完全破坏DAB,不留下终反应混合物。这样才能避免对工作人员的伤害,减少对实验室和环境的污染。

  4、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和宣传

  在工作人员上岗前进行相关职业安全知识的培训。加强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组织学习《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生物安全操作规范》等,使工作人员认识到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标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也使大家认识并重视职业暴露的途径及其危险性,从而提高思想认识,在工作实践中加以重视。

  5、防止针头、刀片或锐利器械损伤

  大力提倡安全操作,掌握锐器和废弃物的正确处理方法:小心处理锐器物品,不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不给针头戴帽,不人为折断和弄弯;如在工作中不慎被刺伤,应立即采取保护措施,如清创、对创面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可在伤口边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然后用0.5%碘伏消毒伤口。

  6、噪声和电磁辐射防护

  在科室排班时,尽量采用岗位轮换制,减少辐射频率和强度。对电子设备尽可能采取仪器室和工作间分隔,并采用隔音、防辐射设计。有条件时可以配备适当的防噪音和防辐射装备。

  7、生理、心理因素的预防

  病理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积极采取各种有利措施缓解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预防久坐产生的危害,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定期体检,预防接种,增强体质。

  病理科存在着各种危险因素,因此必须提高病理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增强职业防护能力,最大限度控制实验室感染,降低感染概率,保障医疗安全,全面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所以加强病理科生物安全管理及防护工作,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建立标准化的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加强生物安全知识学习,是我们病理界广大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文章来源于“病理荟”,感谢“病理荟”授权转发。

编辑:董湘文审校:吴红曼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会诊启动
最顶尖的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dongtong56.com/yzyx/179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