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了个体文化背景预期的内心体验和行为的持久模式。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
人格障碍与其他精神疾病、心理异常及行为问题的发生关系密切。
一方面,人格障碍可能作为一种病前人格特质助长某些心理疾病的产生,临床可见人格障碍与抑郁症、强迫症、惊恐障碍、进食障碍以及癔症的共病率较高;另一方面,人格障碍将影响对其他心理疾病的治疗反应。
在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上,研究表明美国的人格障碍患病率约为1/10,澳大利亚约为1/15,而英国则是1/20。总的来说,普通人群中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介于5%-10%之间。
鉴于人格障碍与其他一些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社会适应密切相关,近年来对人格障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长期以来,众多心理咨询师在临床工作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匮乏和受训背景的制约,常常忽略了对人格障碍的评估。
导致咨询工作常常难以取得良好效果,陷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为此,我们邀请到刘传新教授,为大家开展“人格障碍专题研讨小组”。
招募信息如下:
带领者:刘传新
男,50岁,精神病学教授,主任医师,二级心理咨询师,医学博士,精神病学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应用心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精神疾病诊疗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教育及工作经历:
年-年,济宁医学精神病与精神专业医学学士;
年-年,济宁医学院从事精神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年-年,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精神病与精神卫生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精神病学家、临床心理学家杨彦春教授。
年-年,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精神病与精神卫生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精神病学家、临床心理学家杨彦春教授,负责门诊、医院VIP中心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
年至今,在济宁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从事精神病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在济医院从事精神疾病临床及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
参加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难治性抑郁症优化治疗方案”及多项国家新药临床试验研究,医院就诊患者与抑郁焦虑共病的研究。
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厅局级项目7项、其他项目6项。
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被SCI收录5篇。主参编医学专著10余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咨询心理学》,副主编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心身医学》。
小组设置:
网络研讨小组(Zoom),每组15人,每周二晚20点到21点半,每周一次,共10次。
小组流程:
30分钟:概念及理论讲解
30分钟:案例分享与讨论
30分钟:小组成员提问及交流
入组要求: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收费设置:元/人/次,10次共元。
日程设置:
第一周:人格障碍
第二周:偏执型人格障碍
第三周:分裂样人格障碍
第四周: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第五周:冲动型人格障碍
第六周:表演型人格障碍
第七周:强迫型人格障碍
第八周:焦虑型人格障碍
第九周:依赖型人格障碍
第十周:自恋型人格障碍
注:开组后退出费用不退,名额有限,有意参与研讨小组者请扫描下方Lacan心理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