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有哪些表现症状 http://m.39.net/pf/a_4800901.html前言
年,中共上海交大党支部成立。自此,寒窗苦读的交大书生们,筚路蓝缕,矢志不渝,用生命彰显了交大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民族富强的坚韧力量。
清明之际,上海交大档案馆提供了馆藏的珍贵档案文献和照片,重温交大人的红色记忆,缅怀先辈英烈,光大民族英魂,牢记历史使命,强化责任担当。
01不应被遗忘的黄花岗义士唐榕柄唐榕炳(?-),号伯文,广东香山人。年毕业于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上海交通大学前身)附属中学。他有感于国家作为一个海洋大国,但却在海洋方面屡屡失败,决心学习航海,遂于年考入由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他不仅学习名列前茅;还在体育活动中也很活跃,曾为校足球队队员。然唐榕炳并未完成学业,中途于年4月27日参加了广州黄花岗起义。这是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组织的一次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行动,不幸失败,起义者中有72位烈士当场阵亡,唐榕炳被俘后病逝狱中。他虽未与72位烈士同时就义,然壮举同在。烈士篇02此身虽死了,千古美名传白毓昆白毓昆(-),字雅雨,号铣玉,江苏南通人。年5月入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师范院学习并任外院教习;曾为李大钊的老师。年10月,为响应辛亥革命,组织天津“红十字会”、“共和会”,参与创建“北方革命协会”。年12月31日,亲赴滦州,组织“滦州起义”,成立北方革命政府,任参谋长。年1月5日,起义失败,被清政府俘获;两天后被杀害于通州古冶。年9月,民国政府追授他为陆军上将衔;10月10日,上海高等工业专门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举行了白毓昆烈士追悼大会。烈士篇03临终不忘救国志吴恒慈吴恒慈(-),安徽休宁县人。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交通部南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附属中学。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发生后,年仅17岁的吴恒慈不顾家人劝阻,不顾自己身患痢疾,以“大人爱国,不能阻止小人爱国”为由,继续参加游行和演讲活动。6月以后,帝国主义侵略者在各地继续杀人的消息相继传来,吴恒慈受到极大刺激,连连呼喊“救国,救国”、“爱国、爱国”,致使癔病复发,治疗无效,于年7月3医院。同年11月21日,南洋大学举行陈虞钦、吴恒慈两烈士追悼会。年5月30日,“五卅惨案”一周年之际,上海各界举行“五卅烈士公墓奠基礼”,吴恒慈遗骨亦安放于此。烈士篇04永远的纪念柱陈虞钦陈虞钦(-),字震寰,广东增城人。年2月26日出生。年9月,入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前身)附小;年8月,升入附中;在校期间曾任学校童子军“豹”队总队长。年5月30日,参加为抗议日商枪杀绵纱厂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暴行而组织的学生游行,遭外国巡捕开枪射杀,身中七弹,经医院抢救不治,于31日辞世。年仅16岁。次日,全校师生齐集大礼堂,为烈士致哀;同年11月21日,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师生员工及各界代表隆重举行追悼会,凌鸿勋校长发表讲话。陈虞卿成为交大历史上第一个死难于帝国主义枪弹下的爱国学生。烈士篇05“以最多数人之最大幸福为人生的最终目的”侯绍裘侯绍裘(-),字墨樵,小名鏊,生于松江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一个地主兼商人家庭。年至年就读于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领导上海学界投入“五卅”反帝运动,年受组织派遣,主持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工作。由于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年4月11日殉难于南京。侯绍裘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重要负责人,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活动家。侯绍裘的牺牲践行了他的诺言:“以最多数人之最大幸福为人生的最终目的。”烈士篇06笔下篇篇皆檄文钟森荣钟森荣(-),号修安,湖南耒阳人。年入读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预科,毕业后于年9月考入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攻读电机科电信门专业;年4月任《南洋周刊》总编辑。他在任期间,《南洋周刊》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统战政策,转载了许多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讲坛。年12月27日,作为南洋大学代表的钟森荣被选为上海学联执行委员会主任,同时当选全国学生总会委员。年2月,上海工人因日商虐待童工举行大罢工;南洋大学首先成立罢工后援会,由钟森荣负责;后因参与工人运动被校方勒令退学。年参加广州武装起义,失败后返回湖南,参加湘南起义,年4月随朱德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军需处长,11月任湘南特委书记,年底牺牲。烈士篇07愿为革命献青春周志初周志初(-),祖籍广东梅县,自幼随父侨居南洋,父亲是南洋华侨中极富影响的大资本家。周志初早年回国读书,年考入唐山大学,后转入上海南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电机工程系学习。在五卅运动中,他是南洋大学学生会领导人之一、《南洋周刊》社讯息编辑部主任。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当选为南洋大学学生会正委员。迫于政府压力,南洋大学于年7月开除了周志初等52名进步学生。年2月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关押于上海龙华司令部。在狱中的对敌斗争中,表现出坚毅果敢、视死如归的气概。年,经父亲保释提前释放,他利用看病的机会找到党组织,回到战斗岗位,并担任中共闸北区委书记。年,再次被捕,不久病逝狱中。建国后,周志初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烈士篇08中原大地撒火种陈育生陈育生(-),字紫英,河南永城县人。年至年就读南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电机工程专业。入学不久,他就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年4月起任南洋大学党支部书记,其后调任法租界部委、闸北部委工作。年3月,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组建工人纠察队,带领学生支援工人斗争。在“四·一二”事件中被捕。年秋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后被调往河南省委。同年冬,在开封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并以此为掩护继续从事革命工作。年秋党中央从上海汇给河南省委1万元大洋经费,由他收转,引起反动当局的怀疑,遂被捕。翌年3月被杀害于开封西门外。临刑前,高呼“打倒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英勇就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认陈育生为革命烈士。烈士篇09革命路上有知己夏采曦夏采曦(-),又名夏清祺,上海嘉定黄渡镇人。年考入南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电机工程科。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当选为校学生会主席,并作为上海市学生代表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学生代表大会。年受中共江浙区党委委派,返回家乡黄渡开展工作。年起历任扬州特委书记、中共南京市委书记、江苏省委宣传部长、中共江南省委上海工作委员会书记、法南区委书记、江南区委书记、中央特科第三科科长等职。年6月前往江西瑞金中央苏区,任红军大学教授,并参加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敌人经济封锁的困难条件下,协同红军总后勤部,成功地改装制造枪弹的小型机器,受到中央赞许。年10月参加红军长征。年9月,他被党中央派去前苏联莫斯科列宁学院学习,后留在前苏联从事编辑工作,年牺牲于前苏联。解放后被追认为烈士。烈士篇10为国名达,为人显微姚名达姚名达(-),又名显微,字达人,江西兴国人。著名的历史学家和目录学家。年入南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就读;年7月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等名师。后先后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兼任历史学教授。年抗战爆发后,举家迁回江西;年8月,应江西中正大学(今江西师范大学)校长胡先骕邀请任该校教授。年暑假期间,发起组织“战地服务团”赴浙赣会战前线慰问抗日军民;7月7日,遇日寇夜袭,当场壮烈牺牲,实践了他“用热血来写历史”的誓言。年10月1日,国家民政部为姚名达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雷洁琼曾题词:“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烈士篇11以笔为矛,刺破黑暗邹韬奋邹韬奋(-),原名恩润,乳名荫书,笔名韬奋,江西余江人,生于福建永安县。年考入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前身)附属小学读书,先后升入附中、大学电机工程科学习,其间开始在《学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年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年毕业。年任《生活》周刊主编,“九一八”事变后,他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奉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主编的《生活》周刊成为国内媒体抗日救国的一面旗帜。年12月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年8月,在上海、香港等地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和《生活星期刊》,并任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年11月,因抗日救亡与沈钧儒等7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时称“七君子事件”,“七七”事变后获释;其间先后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年曾赴广东、苏北等抗日根据地考察;年患病后回沪治疗,提出加入共产党的要求;次年7月在上海逝世。中共中央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并且在重庆和延安召开追悼大会。烈士篇12“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费巩费巩(-),原名费福熊,字寒铁、香曾,江苏吴江人,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年入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前身)附属小学,在这里接受了新式的西学教育。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政治经济科。年回国后,先后在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任教。年8月,经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多次聘请,费巩出任训导长。他以“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作为座右铭,尽力为全校同学谋利益,全力支持学生会的爱国行动。费巩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腐败统治的民主活动,因此也成为国民党特务跟踪追捕的对象。年3月5日,费巩在重庆失踪,不久被害于渣滓洞,年仅40岁。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费巩为革命烈士。烈士篇13抗日英名永载史册杨大雄杨大雄(-),上海市人。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交通大学机械系。在校时坚持抗日宣传。他与其他5位同学创办“震光数理补习学校”,兼任教员。该校为抗日后方派遣了数名从事通讯技术的专业人员。年上海租界遭日军占领,翌年春辗转至重庆交通大学复学。年毕业前,响应政府号召应征赴抗日前线担任美军翻译,先后参加了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多次战役;年6月21日,在参加柳州战役时,遇敌殉国。凶残的日军将他的尸体肢解,以解不降之恨。年6月21日,在杨大雄殉国三周年之际,交通大学建立了烈士纪念碑,并举行了追悼大会,吴保丰校长亲自撰题挽联。年1月2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杨大雄为革命烈士。烈士篇14落落长才惊海宇杨潮杨潮(-),原名廉政,号九寰,笔名羊枣、潮如、易卓、羊潮、潮水、杨丹荪等。年考入清华大学,年因参加“五四”运动被学校开除,后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机械科,年,交通部所辖各校改组成立交通大学,机械科并入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杨潮来到上海,于年毕业。毕业后,杨潮本着实业救国的决心,创办企业。年,由周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负责宣传工作。先后编辑《新认识》半月刊;主编抗日丛书《抗战国际知识汇编》;任《星岛日报》军事记者;主编《大刚报》;《民主报》之《国际时事研究周刊》,并兼任美国新闻处东南分处新闻部主任。年7月,因与新四军浙东游击队有秘密联系被国民党特务逮捕,次年1月由于疾病缠身而病逝狱中。年5月19日,上海各界人士举行了杨潮追悼大会。烈士篇15一生只为救国存周均时周均时(-),原名周烈忠,字君适,生于四川遂宁县。年考入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上海交通大学前身)船政科,在校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实习时,校方派他驾驶中国自造的“保民轮”驶往青岛,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开创中国学生充任船长的先例。先后留学德国、波兰,年回国。年起,先后任中央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重庆大学教授;重庆大学工学院院长;同济大学校长;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校长。年后,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为重庆地区负责人之一。年8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11月27日,在重庆渣滓洞就义。年8月,葬于重庆黄桷垭。年2月,重庆市人民政府为其家属颁发了“烈属证书”。烈士篇16为自由、民主事业鞠躬尽瘁郑太朴郑太朴(-),名松堂,字贤宗,号太朴,浙江平湖人。早年信奉无政府主义,后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并加入共产党。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年经蔡元培先生推荐赴德国留学。留德期间,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并结识朱德、邓演达等著名革命家。先后任职于商务印书馆、同济大学、交通大学、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年1月,应中国共产党邀请,郑太朴经香港转道北京参加筹备新政协会议,途中因中风猝然逝世,时年48岁。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郑太朴为革命烈士,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烈士篇17书生虽弱,志不可夺陈伯康陈伯康(-),广东潮安人。曾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年回国,在辽阳供职。年正逢“九一八”事变,他痛恨当局误国误民,愤然回到故乡执教。抗战开始后,毅然投笔从戎。日本投降后,他在北京供职经济部,开始手工业建设规划,不久内战又起,神州战火依旧,他十分痛心。年,他应邀来到上海,任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教授兼系主任,同时担任交通大学工业管理系、沪江大学商学院教授。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滥施逮捕,屠杀无辜民众,他因积极参与保全校产,营救被捕学生而为反动派所嫉恨,年5月22日,被国民党逮捕并沉尸黄浦江,年仅40岁。烈士篇18巍巍昆仑铸忠魂岳景宗岳景宗(-),甘肃天水人。年考入内迁重庆的国立交通大学运输管理系。抗战胜利后学校复员迁回上海后,岳景宗加入了由甘肃籍进步学生组成的“昆仑社”。年毕业后,在中央航空公司任职,在其努力下,昆仑社与中共地下党组织接上了关系。不久,昆仑社改名“力达社”,岳景宗任社长,并出版进步刊物《昆仑人》。年初入党后,利用工作便利安排输送力达社社员返回甘肃参加解放大西北的斗争。“龙华机场事件”后,遭国民党当局通缉,经组织安排经台湾、香港转至贵州,在贵阳公路局任职。8月因叛徒出卖被捕,10月就义。烈士篇19熊熊燃烧的“一团火”曹炎曹炎(-),湖南祁阳(现属祁东县)人。年9月,考入贵州平越交通大学矿冶系,年转入重庆交通大学电机系,年随校复员至上海。在上海期间,各地灾荒,曹炎领导湖南同乡会学生在校园内开展救灾和反内战运动,发起组织进步学生团体“知行社”,并任社长。年5月13日,三千同学进京请愿,曹炎为保障请愿学生的食品供应而尽心竭力,同学们亲切地送他一个雅号“一团火”。南京“五二〇”惨案后,他又为营救被捕的交大宣传队同学而四处奔走。年6月,因反动当局通缉被迫转移,离校回乡。年5月,率部分进步学生加入“华南人民解放军祁邵衡地区游击纵队”,担任政治部主任;6月3日,部队在邵东零陵黄陂桥遭偷袭,曹炎因弹尽被俘,壮烈牺牲。时仅28岁。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曹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烈士篇20与反动阵营决裂的勇士薛传道薛传道(-),字服生,笔名雪人,江苏上海县漕河泾(今属上海市徐汇区)人。家贫,赖借贷和亲友资助入学。年考入重庆交通大学。他积极参加民主进步活动,深受同学们的拥护爱戴。抗战结束后,薛传道曾经担任中央工业学校校长秘书,同时也被选举为国民党三青团中央候补监察委员(后转为国民党中央候补监察委员)。在妻子、共产党员商育辛的影响下,他的进步思想愈加突出,招致国民党的嫉恨。年5月,薛传道被指控为“共产分子”嫌疑,被重庆卫戍总司令部逮捕;狱方以释放为条件,诱使其参加国民党特务组织,遭到薛传道的严词拒绝;7月,作为重犯被转押渣滓洞监狱囚禁。年11月27日,人民解放军进入重庆前两天,牺牲于渣滓洞大屠杀。年11月2日,薛传道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烈士篇21“我愿化作泥土”穆汉祥穆汉祥(-),回族,祖籍天津武清,出生于湖北武汉。年10月,考入重庆交通大学电信管理系,次年随学校第三批复员抵上海。到上海后,在进步同学的帮助下,穆汉祥创办民众夜校,筹建进步学生组织,于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夜校中他发展了5名党员,成立了党支部。年起,他先后担任中共交通大学总支委员会组织委员、中共徐龙区委、徐汇地区分区委委员,负责学生自治会工作。年初,他负责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联合会”,并起草宣言《春风绿到江南岸》,号召同学们与敌人进行更加机智灵活的斗争,迎接上海解放。年5月20日,与史霄雯一起被国民党军警杀害于闸北宋公园,年仅25岁。遗骸安葬于交大校园内。穆汉祥曾说,“我愿化为泥土,让人们践踏着走向光明的前方”,他用鲜血实践了自己的誓言。烈士篇22屹立在校园对敌斗争最前沿杨世恺杨世恺(-),又名杨亮成,上海人。年9月,考入重庆交通大学工业管理系,年初随学校复员回到上海。年秋当选为学生自治会执委、福利组组长。年毕业前夕,他两次向党组织提出去解放区参加革命的要求。9月,在地下党安排下,前往河南商丘自忠中学任英语、物理教员,等待时机转入解放区。从年11月到年初,他们经常往来于东沟至南京、上海间,先后接待了5批同志去苏北解放区。年1月10日,当他和汪廷豫再赴东沟江边,准备接应南京新来的一批同志时,不幸被捕;第二天上午,他英勇就义于瓜埠凤凰山麓,年仅24岁。现骨灰与汪廷豫合葬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烈士篇23浩然正气冲云霄史霄雯史霄雯(-),原名仕伯,江苏武进人,生于上海。年考入国立交通大学化学系,曾任学生化学学会会长。年春,他参加了由地下党领导的中国技术协会。年秋,当选为交大学生自治会执委,担任学术股干事;为使同学了解解放区的情况,先后主办《雄风》、《每日文摘》、《每日新闻》等刊物,介绍革命文献和解放区的现实生活。年3月,主持召开揭露反动派搞假和平阴谋的“真假和平辩论会”;4月,加入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联合会。史霄雯的革命行动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忌恨,被列入交大人的黑名单之首。年5月2日,他被特务逮捕,5月20日与穆汉祥一起被杀害于闸北宋公园,年仅23岁。遗骸安葬于交大校园。烈士篇24血洒地下交通线——汪廷豫汪廷豫汪廷豫(-),又名汪翔,江苏扬州人。年,考入重庆交通大学运输管理系,抗战后随校回沪。年秋,他接受地下党的委托,前往南京作沪宁学运的联系工作,后被特务学生告密,被反动当局以“危害国家”罪名通缉,党组织安排他来到商丘自忠中学,担任英语教师。后在中共地下党的指派下,汪廷豫和杨世恺一起前往苏北与江南工委,负责南京地区来苏北解放区的地下党员、进步青年以及自忠中学进步师生的联络工作。年1月10日,在一次执行党的任务过程中,与杨世恺一道被国民党军队逮捕,次日于江苏六合县瓜埠镇就义,年仅21岁。现骨灰与汪廷豫合葬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烈士篇25未竟的航空梦黄志千黄志千(-),原名黄永埙,江苏淮阴人。年7月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航空门,同年入南昌航空机械学校二期高级班进修飞机设计。后辗转于四川成都、云南垒允等地参加飞机制造工作,并赴美、英学习和工作。年6月回国,积极投身于新中国航空工业建设。他参加了建国初期航空工业建设计划工作和我国第一个科技12年发展规划的制定,领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筹备了第一个飞机设计研究所。由他奠定技术基础的“歼-8”型高空高速歼击机已装备军队,并于年10月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是我国开创飞机自行设计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年5月20日因公赴西欧,途经开罗上空时飞机失事,不幸罹难,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追认为烈士。烈士篇26不该凋零的两弹一星功臣姚桐斌姚桐斌(-),江苏省无锡市人。读中学时因日寇入侵,他告别家乡来到江西吉安继续求学。年高中毕业会考取得了江西省总分第一的好成绩。高考时他被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同时录取。他选择交大唐山工学院就读。年姚桐斌毕业于交通大学贵州分校(今北京交通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年获博士学位,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年9月,他在瑞士的伯尔尼中国驻瑞士使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红卫兵殴打致死,这是我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工作的一个重大损失。姚桐斌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臣之一,3位两弹一星烈士之一。他治学严谨,以身作则,为科研人员培养和作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烈士篇结束语回顾交大历史,英烈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概,将办学与救国紧密结合,以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范激励民族斗志,以永不言败的高昂姿态站在时代前沿,谱写了一曲壮美的史诗。无论世易时移,交大都赫然屹立于中国一等学府之列。在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交大人甘苦在一起、奋斗在一起,以雄浑之气容时代冷暖,以傲然之梦拥家国情怀,诠释着“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光荣传统。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
责任编辑:金雪刘煜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