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对谈症状与人

症状网络的小伙伴们近日与曾在媒体工作多年,现于澳洲从事社工的姐姐Wendy进行了一次对谈。Wendy主要从社工视角提出对诊断严谨性的思考,对用某些“标签化”的特征来判断疾病的犹疑。

Keywords:

疾病标签化诊断反思压力抑郁应激创伤正常价值取向

聊天对谈成员:

精神诊断的标签

Wendy

我的本科是传媒,硕士是社工,更多从社会角度看待双相与抑郁,在看到袁医生的文章之前,较少从心理或是生物的角度来看待精神疾病。社工的课程设置缺少精神病学基础,是一种缺口吧。因此,我有时会有怀疑疾病的诊断。精神健康领域的社工工作可能更多是帮助处理现实问题。

在澳洲,我们评估精神症状和它损坏经济来源的程度,来帮助患者获得相应补贴,帮助家人来解决照顾他们的难题,帮助他们寻找社群团体小组等,更多是社会角度的判别与援助。

Circle

其实听到您提到“社工,更多从社会角度看待双相与抑郁,较少从心理或是生物的角度来看待精神疾病”,我冒起了一种对精神医学自我批判的想法,即精神科医生趋向于认为疾病是生理的病变,药物的使用会忽略心理上的状况。

精神科的刻板印象常常被人理解为:强迫当事人来吃药以控制起来当事人,忽略忽略人的体验,社会、心理以及系统性因素。

其实更需要的的是专业之间的合作,谁也不占主导,大家是平等的。精神科医生调理生理;心理咨询师处理心理和行为因素;而社工处理社会因素。

Wendy

过于强调疾病的生物因素,会把人的情绪和行为都归因于精神病的诊断,认为它们是疾病带来的。我自己对于精神疾病的诊断是反对标签化的。而我与身边的一些有诊断的标签的个体相处时,我与他们相处时是去精神病化的。我并不喜欢正常这个词,我与这部分人相处的方式也不会有所不同,我更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dongtong56.com/yzyf/782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