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每逢春夏秋水涨季节,惠安当地的河畔或海边,常能见三五妇女或挽手或以绳索拴在一起,纵身一跃跳河自杀。根据《惠安县志》记载,民国期间,净峰一口池塘内,殒命其中的妇女就达多人。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这种怪诞的自杀风气仍在延续。惠安县档案馆的资料显示,年当地仍有名妇女自杀。到了年,这个数字一度攀升到人。究其原因,或许与惠安当地“长住娘家”的习俗有莫大关系——人为制造的夫妻分离,叫青春正好的女性承受着心理和生理上超乎想象的压力。当意志力崩溃,有同样际遇的女性很容易在情感上引发共鸣,“结盟自杀”的悲剧便不可避免。
小池塘吞没多条人命
新中国成立前,惠安女自杀已是当地政府最头疼的问题。这些年轻的姑娘媳妇们,“或自缢、或服毒、或溺水”,往往三五成群一起自杀。按照年《惠安旬刊》上的说法,她们为赴死竟是“无术不用”。
放眼整个惠安境内,此风又属小岞半岛最盛。年,前内乡出现27名妇女集体自杀事件,简直骇人听闻;同年南赛村也有14名妇女集体投水赴死。仅一年,小岞半岛妇女自杀者多达人,堪称触目惊心。
因有滨水的地利之便,惠安女诸般自杀手法中,又以投水最为常见。整个民国期间,惠安仅净峰一口池塘,就吞没了多条生命,惠安女自杀风气之盛可见一斑。
束手无策的当地政府,只好在水涨季节派出大量警力到水边巡查。然而这种守株待兔的方式,并无法劝退年轻女性求死的脚步。新中国成立初期,惠安芹峰后堡村有个70多户人家的村落,曾因妇女自杀严重一度沦为“光棍村”,几乎再也找不出一名女性来。
电影《寡妇村》对“长住娘家”及惠安女集体自杀的历史均有体现
“长住娘家”阻隔恩爱夫妻
都是些青春正好的女性,为何会绝望自杀?不少人认为,这与惠安“长住娘家”的恶俗有莫大关系。
“长住娘家”过去盛行于惠东南的崇武、山霞、涂寨、东岭、净峰、小岞以及辋川一带。按照旧俗,姑娘结婚两三天后,必须搬回娘家长住。每年逢农忙或春节等重大年节,才能回夫家一两日与丈夫匆匆团聚。
习俗如此,即便有些情感深厚的夫妻,一年也见不到几面。而那些情感淡薄的夫妻,甚至有在外见面不相识的尴尬。须得等到生儿育女后,这些年轻女性方能与丈夫团圆。不过时日少之又少的夫妻相聚,很难保证女性成功怀胎并诞下孩儿。
没有孩子不能团聚,造成很多恩爱夫妻长期隔离。许多年轻女性因承受不住压力,一度出现了癔病,即当地人俗称的“桃花癫”。根据资料,彼时惠东小山一带,妇女患此症的尤多。年,净峰公社组织47名女民兵挖掘壕沟,竟有已婚的36人癔病齐发,一时哭笑相杂,场面触目惊心。
陋俗重压下,恩爱夫妻不得见面,无怪乎年轻女性精神出现问题,甚至要绝望自杀了。
惠安女上山下海无所不能,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
家庭暴力逼死年轻妇女
实际上,新婚夫妻即便能顺利团聚,之后还可能面临更长久的分离。惠安土地贫瘠,难以发展农业,多数男性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常年的夫妻分离,必然对年轻女性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加上丈夫外出期间,妇女不得不独力支撑家庭,承担起超负荷的体力劳动。身心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很容易将惠安女逼到崩溃的边缘。若家庭中再有些婆媳、姑嫂不和顺的触因,轻而易举就能将年轻女性推到绝路上去。
当然,彼时惠安男子夫权意识下催生的家庭暴力,也是逼死年轻女性的帮凶。新中国成立前,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语,谓之“打某(妻子)是大丈夫,怕某是坐鹿橱(没出息)”,可见社会风气以殴妻为荣,以疼妻为耻。面对暴力,走投无路的年轻女性只好求其下策,以死求得身体上的解脱。
由陈德容、郭晋安等人主演的电影《双镯》,便是改编自惠安籍作家陆昭环的小说,反映的是惠安女在社会重压下,于婚姻上的苦苦挣扎
“诉苦联盟”组成自杀集团
可怕的是,这些姑娘媳妇们并不是独自赴死,而是选择“结盟”式的集体自杀。这个秘密的小团体必有一个心志坚定的“带头者”,除帮助其他成员坚定赴死的决心外,还会在技术上进行周密的筹划,以保证效果。
这些绝望的女性,是如何恰好凑到一起的?这或许与民国时期惠安女性的秘密小团体“金兰盟”有些许关系。“金兰盟”本是女性间相互吐槽解压的“姐妹会”,然而在倾诉与倾听过程中却起了反作用——类似的境遇、悲戚的故事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鸣,不免也唤起自己心底的那份绝望。于是乎,心有戚戚焉的惠安女很容易在生命去留的问题上相互影响。
更糟糕的是,这种情绪还可能扩大化,波及那些远未崩溃的女性。年惠安北门外2名郑姓女子集体自杀,并非因为自身遭遇家庭危机,而是因当年立誓同生共死的其他3名姐妹已然投水,自己不能违背誓言。
生命逝去平添恐怖色彩
投水前,惠安女多会换上三重、五重新衣裤,并将衣裤贴身扎紧,以防在水流冲击下“蒙羞受辱”。此外,她们还会备好绳子,将几个人牢牢拴在一起,抱团自沉。而这一切,自然要经年长的带头姐姐一一检查。充满仪式感的准备过程,如同惠安女对这个世界的最后控诉,平添了几分悲壮和恐怖的氛围。
屡禁不止的妇女自杀,也给社会带来了惶惑不安的情绪。无可奈何的惠安人,只好将吊死过人的大树砍掉,把淹死人的池塘填平,并在水边为这些年轻女性建“夫人庙”四时祭拜。而这,又给这一出悲剧蒙上了神秘和恐怖的色彩。
无独有偶,清末民初的粤东留隍,和惠安一样存在女性自杀的困扰,两地年轻女性在自杀手法、自杀组织上呈现高度的相似性。究其根源,仍脱不了婚姻和家庭的关系。幸运的是,如今的女性在婚姻里已能进退有据。往日惠安女叫人唏嘘的命运,终究都封存在时代里,只留下一声沉重的叹息。
参考文献:
杨齐福、汪炜炜《民国时期惠安女集体自杀现象之探究》,《福建论坛》
吴绵吉《惠安妇女长住娘家习俗述议》,《东南文化》
罗波《清末民国时期留隍与惠安两地妇女集体自杀共性探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