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血疗法
一、含义:刺络放血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独特而古老的针刺治疗方法,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即《内经》中的刺络法,是用“三棱针”根据不同的病情,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浅表血管,放出适量的血液,通过活血理气,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起源:放血疗法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其时,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用锐利的石块——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疗某些疾病。刺络放血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热病篇》中说:“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暴喑、热喘、衄血等病证。近代,尤其在民间仍广泛地应用放血疗法,其价值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
三、工具:所采用的是一种形似针的工具,其材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砭石、石、骨、竹、铜、金、不锈钢等不断发展更新而来。刺络放血工具的外形由古时的锋针发展为三棱针,其材料由铜铁发展为今天的不锈钢针。纵观历史,刺络放血工具的外形变化不大,其制作材料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至今临床应用最多的刺络放血工具依然是不锈钢制造的三棱针或梅花针。近年来,又在皮肤针的基础上衍化出一种“滚刺筒”,治疗更加简便易行。其最终目的仍然是选择特定穴位刺破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而治疗疾病。
四、作用机理:刺络放血疗法的中医理论基础主要是依据中医经络学说和气血学说。《黄帝内经》认为,刺络放血疗法治病机制为祛邪泻实、血实宜决、郁陈则除、以发痼疾,中医学理论应理解为调整阴阳、调理气机、疏经通络、祛除邪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血实宜决之。”《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灵枢·小针解》指出:“菀陈则除之者,出血脉也。”因此,刺络放血疗法作用机制在于除邪毒之血,疏通经脉,祛邪扶正,从而达到调脏腑气血功能作用。结合当代学者对刺络放血疗法的研究应用,主要作用是通过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而实现的。刺血疗法的主要功效,就辨证论治而言,为除疮消肿、理血排脓、清热、祛风、安神、苏厥、镇痉等;就辨病论治而言,为清头脑、利五官、疏理四肢、疏理腰背、健脾、宁心、调腹等。
五、临床应用:从中医外治的角度来看,放血为泻法,因此多用以治疗实证、热证,而虚证则一般被人们列为刺血禁忌。然而,刺血禁用于虚证不能一概而论,临床实践中所遇的肾虚腰痛、咳嗽、瘘证、不寐、巅顶痛等虚性症候应用刺络放血疗法,只要临床辨证施治得当,放血疗法治疗虚证亦可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六、常用穴位及治疗疾病:太阳:主治头痛,眼红肿;
上星:主治头痛,目痛,鼻衄,热病;
水沟:主治癫痫,小儿惊风,中风昏迷,
中暑,口眼歪钭,牙关紧闭,急性腰扭
伤;
龈交:主治齿龈肿痛;
地仓:主治面瘫;
金津、玉液:主治口疮,舌肿,呕吐;
十宣:主治昏迷,癫痫,癔病,乳娥,小
儿惊风,中暑;
四缝:主治小儿疳疾,百日咳;
曲泽:主治烦热,胃痛,呕吐;
少商:主治急性咽喉肿痛,急性扁桃体
肿大,鼻衄,发热,昏迷;
商阳:主治急性咽喉肿痛,齿痛,手指
麻木,昏迷;
委中:主治腹痛,吐泻,腰痛(急性腰扭
伤疗效好),丹毒;
八风:主治脚气,趾痛,毒蛇咬伤足跗肿痛。
稿件来源:医院针推部
张耀巍主任供稿
天津市医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