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强大的人,生病都能自愈医生只需给予

有没有想过,生活中:

有多少病是医生治好的?

有多少病是人们自愈的?

也许我们的身体本身带有自我恢复功能,而医生只是给我们提供了帮助?

老专家和他的神奇特效药

  一位癔病性失语的病人,无法开口说话,心理疏导毫不见效,该怎么治呢?主治医生和一位退休老医生演了一出双簧。

  第一天,主治医生对病人说:有某位权威专家,专治这种疾病,可惜年纪大了,请他的人太多,不好请。

  第二天,又告诉病人:已经联系上这位专家了,专家说如果能挤出时间的话过来看看。

  病人坚信不疑,用乞求的眼神看着主治医生,并用僵直颤抖的手写下几个字:求求你!

  第三天,退休老医生如期而至,主治医生、住院大夫以及护士恭恭敬敬把退休老医生让进病房,并当着病人的面把“专家”大大地捧上了一回。

  接下来,“专家”从包里拿出一支神秘药液,吩咐护士静脉注射,并告诉病人:“这是我研制的特效药物,只要在注射过程中感觉到身体有发热的感觉,病立马就好。”

  护士麻利地静脉穿刺,开始注射药物,病室一片寂静,所有人平心静气等待结果,病人的呼吸频率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药物注射到一半,“专家”突然发问:“感觉到发热了吗?”

  病人答道:“感觉到了!”。

  专家和主治医师相视一笑,让护士停止注射,拔针。

  病人急了,问:“为什么不给我打完?”

  “专家”说:“你的病都好了还打它在干啥?”

  病人这时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会说话了,身体也不再僵直了。病人激动得放声大哭,与之相反,整个病室其他人脸上全都是微笑。

  ——那支只需半瓶就治好顽疾的神药,其实就是葡萄糖酸钙,和这位病人的病没有半毛钱的关系。钙剂静脉给药时可能出现全身发热感,转移病人的注意力,让他集中精神体会注射时的感觉,当发热感出现时,通过自我暗示,或许可以使病人高度抑制的部分大脑皮层活动恢复正常。

  这个病例里的葡萄糖酸钙,其实就是“安慰剂”。

  安慰剂效应是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因“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赖特先生和克力生物素的故事

  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克洛普弗博士报道了菲利普·韦斯特医生和他的患者赖特先生的案例。

  赖特先生罹患淋巴肉瘤,已经到了晚期,韦斯特医生为其进行治疗。所有可尝试的治疗方法均未起效,而赖特先生也已经时日无多。赖特先生的脖子、胸部、腹部、腋下以及腹股沟等处,均布满了肿瘤块,脾脏和肝脏明显肿大。

  肿瘤还使他的胸腔每天产生近两升的浑浊积液。韦斯特医生认为,赖特先生的剩余寿命不会超过一周。尽管主治医生已经下达了病危通知,但赖特先生极度渴望活下去。他将求生的希望寄托在一种被广泛看好的新药“克力生物素”上。

  他恳求医生能够采用这种新药为其治疗,然而问题在于,赖特先生的病情过重,而这种新药从未在病情这么重的对象上试验过,无法保证疗效。

  然而赖特先生反复纠缠,直至韦斯特医生不情愿地答应了他的请求。韦斯特医生周五为赖特先生进行了注射,但实际上医生并不认为赖特先生能够撑过那个周末。

  令韦斯特医生震惊的是,周一,他发现赖特先生竟然能够下床散步了。赖特先生的肿瘤如同火炉中的雪球般迅速减小,各处肿瘤的大小均减小到原有尺寸的一半。在首次采用克力生物素治疗的10天后,赖特先生出院了。

  沉疴尽去,赖特先生兴奋到无以复加,在连续两个月内一直对克力生物素充满溢美之词,称其为治疗淋巴肉瘤的灵丹妙药。然而两个月后,开始有科学文献公开质疑克力生物素的实际疗效。赖特先生深受打击,而他的肿瘤也寻隙而归。

  由于发自内心地想要帮助他的病人,这次韦斯特医生决定采取一些不太光明的手段。他告诉赖特先生,最初的一批克力生物素在运送的过程中有些变质,因此减弱了药物的疗效,但他能够为赖特先生提供新进的一批高浓度、超纯净的克力生物素,其疗效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

  然后韦斯特医生以高纯度特效药之名为赖特先生注射了一些蒸馏水。接下来,就是再次见证奇迹的时刻。是的,肿瘤消失了,胸腔中的积液也随之去无踪,赖特先生再次享受到了美好的时光。

  不幸的是,美国医学协会把事情搞砸了:他们披露,通过全国范围内的研究,克力生物素被证明一文不值,这种药物对于肿瘤并没有实际的疗效。

  赖特先生对于治疗完全失去了信心,肿瘤如期而至,而他也在两天后辞世。

身体能够自愈,且心灵操控着疗愈机制?

  对医生而言,有些无法解释的情形,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他们的工作中。即使是最保守的医生,都遇到过有些科学上不能幸免的病人成功痊愈的病例。

  当他们见证这样的事情时,有时候也会不禁质疑:我们所珍视的现代医学,是否有神秘的事情正在发生?

  心灵可能有超乎想象的力量,能治愈身体?身体能够自愈,且心灵操控着疗愈机制?

  医生通常不在病人面前讨论这种可能性,医院的医生休息室,或者医学院内部会议室窃窃私语——

  ●一位癌症女患者在经过放射治疗后,癌症消失了。之后,医生才发现仪器坏了,实际上她没有受到放射治疗,但她认为她接受了治疗,她的医生也是如此。

  ●一位心脏病发作的患者,拒绝了心脏手术,却在改变自己的饮食、开始锻炼、练习瑜伽、每天冥想、参加团体治疗课程后,使其“无法治愈”的阻塞的冠状动脉重新疏通。

  ●一项针对化疗药物安慰剂效应的研究取得了些许进展,该药物缩写为“EPOH”,但一个肿瘤学家却用该药物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疗效。为什么?据说他在与病人商讨病情时,更换了该药物的名字,将原本的“EPOH”改成了“HOPE”……

  美国医生莉萨·兰金在《安慰剂效应》一书中,就尝试证明,孤独、悲观、抑郁、恐惧、焦虑等情绪会伤害身体,而亲密关系、感恩、静坐冥想、性生活和真实的自我表达则会启动身体的自愈机制,进而发挥安慰剂效应。

  ——这一结论并不是毫无依据的。研究人员通过扫描仪对安慰剂试验对象身体进行检测,发现他们的大脑中分泌内啡肽(体内产生的一种镇痛作用的荷尔蒙)的区域异常活跃。一系列脑成像表明,决定疼痛的脑活动区域,包括丘脑、前岛叶和前扣带回在安慰止痛起效的时候活动也降低了。

(▲上图右侧一列是使用安慰剂镇痛的功能磁共振图,表明疼痛时给予安慰剂能有效的降低与疼痛感受相关区域的神经活动。)

  大脑系统由多种特殊的信使分子控制,称为“神经递质”。和机体其他系统一样,这些系统也是由基因控制。不同基因版本对安慰剂的敏感性仍然是一个研究中的课题。

那么,从中我们能获得什么?

安慰剂怎么才能“广泛有效”?

  想要反驳安慰剂的功劳也是很容易的,在“治愈”这个话题里谁也不能忽视现代医学技术设备、医生的手术、真正药物的药效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对于一个手指被割断了需要做接合手术的患者,无论如何都不可能通过安慰剂来缝合手指。

  但在进行了缝合手术之后,身体是如何自我恢复的呢?

  如果把症状减轻和疾病去除,与治疗体验及心灵感受联系起来,从而充分发挥人的治愈能力,是否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安慰剂效应的研究仍在继续,但已知的案例和理论支撑,无疑已经确定了心灵关怀的重要性。

  并且,安慰剂不单单是某种药剂,而是一个整体感受。安慰剂能否凑效,和治疗环境、治疗程序、医生的言行举止、悉心照料程度等等外在因素紧密相关。简单的例子:很多人去牙科诊所治牙疼,大多数人到达了诊所后,或者看到医生后,牙疼就能有所缓解。

  对患者来说,“对医生的信任”,是安慰剂效应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对医生来说,“对患者的悉心照料”,有时候是比药物还要管用的治愈良方。

  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

  或许,医学的最大价值,不是治愈疾病,而是安慰和帮助病人;医学不是技术的产物,而是情感的产物;行医不是一种交易,而是一种使命。

  反观我们的医患关系,是否正在背离安慰剂效应本可广泛有效的土壤?

互动话题

1、你有过内心强大不治而愈的经历吗?

2、电梯的关门按钮是不是真的能加速关门?公司里的中央空调遥控器,是不是真的能调温度?某些App打开时的“跳过”按钮,是不是真的能跳过广告?还有哪些“安慰剂按钮”隐藏在我们的日常之中?

欢迎评论你的观点与我们交流。

赞赏

长按







































北京去哪个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北京白癜风网上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dongtong56.com/yzhl/64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