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编者和作者都是我。
从第一届“电影季”开始,无论作为媒体人、影评人,还是观众,我都亲密接触着北影节。
参与它、报道它、评论它。
我始终感谢一线工作人员的辛苦工作,但仍然对这个电影节感到巨大的失望,年复一年。
北影节,鸡肋依旧
文
徐元
作者简介:电影媒体人,曾任《电影世界》杂志主编,现为枪稿主编。在8届北影节上看了70多部电影,但是不含任何一部竞赛片。
1第八届北京国际转票电影节落幕了。
一如既往,主竞赛“天坛奖”开出了一列名单,而这些获奖片谁都没听过,谁也不关心,以后也看不着。
——能说出北影节任意一部最佳影片名字的请举手。
好吧,一个也没有。你们真是我带过的最差的一届……
听听侯导的教导吧!
与此同时,“北京展映”还是如火如荼,抢票、转票、求票一系列动作,考验了多少人的神经、手速、钱包和PS技术。
当然,更少不了影院连绵不绝的放映事故,以及观众持续不断的入场迟到,这大约已经成了北影节宾主双方互相致意的最佳组合。
2
本届北影节开幕前,一阵通稿里,都强调年的热门片《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要参加展映。但是,很快,多家外媒表示,该片被北影节官方撤掉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该片的确从本届北影节的片单上消失了。而随后的新闻稿件里,没有任何人对此做任何解释。当然,外媒和坊间都指出,因为这是一部同志电影。
早期北影节官方公布的片单里还有《CMBYN》
而且就在同期,北京新影联院线每年例牌的张国荣忌日之胶片版《霸王别姬》展映,也在售票之后取消了。再然后,就是新浪微博的视频禁令风波。
于是,《战场上的圣诞快乐》和《春光乍泄》仍然在本届北影节上幸存,就变得很稀奇了。
可能的解释的是,今届的领导虽然非常与时俱进,清楚《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什么货色,但《战场上的快乐圣诞》的确在他(们)的知识储备之外;至于《春光乍泄》,谁叫本届主竞赛单元的评委主席是王家卫呢,总不能太不讲礼貌了。
昨天,王主席跟舒淇一起现身北影节闭幕式
“春天,来北京看最好的电影”这句北影节slogan,其实漏了几个字,准确地说,应该是——“春天,来北京看那些电影院从来不放的、还能联系到片方且付得起版权费、最重要的是经过领导同意的最好的电影”。
3
此前几年,本人一直是北影节的观众及评论者,先后写过两篇批评稿,不但遭到了删文的待遇,据说还被有关领导列入了“黑名单”。
可是,几年过去了,无论我和其他人的批评存不存在,北影节那些毛病一点也没变,比如说最重头的展映单元,我此前的评价是“没有主题、没有重点、贪多求全又零敲碎打”。
别的不说了,本届的“致敬大师”单元片单就可见一斑。
“致敬大师”最终片单
两部黑泽明,两部莱昂内,有什么编排逻辑可言吗?同类型?同题材?都是大师处女作、晚年作、成名作、破格作,又或大师个人最偏爱,抑或都获过某项大奖……这些理由,统统没有。
该单元除了六部故事片,还有两部纪录片,一是关于希区柯克,一是关于阿巴斯,其实这个思路延续下去,挑选一组关于各位大师的纪录片,形成规模,岂不也是乐事?但是对不起,鱼丸没有,粗面也没有。
再如说到本届的三位“焦点影人”:伯格曼、王家卫、韦斯·安德森。任谁,都没有完整的作品展映——而实际上,一个真正的“国际电影节”,要集中展映一位影人,那肯定是倾其所有搜罗来一切作品、哪怕是家庭录像都要拿来品鉴的。更要配套上各种线上线下的展览、讲座、电视节目、专著发行等等。
北影节做了吗?还是没有。
伯格曼是百年影史上真正坐得上头把交椅的人,可是本届北影节的展映,以数量和质量而论,和年大学生电影节举办的那一次伯格曼回顾展,完全拉不开距离,而且当年人家还主打了“追问难题的人”之主题,诚意及节目编排逻辑明显高了一大截。拜托,煌煌的“国际电影节”呀,九年前一群北师大的学生都比你们强。
伯格曼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4
又说回来,为什么我会把北影节领导气得够呛?
想来是因为头一年写的东西已经很不客气,继而第二年凑巧因为供职于一本电影杂志,而去参加了是年的北影节筹备会议,会后领导特地过来关照说“文章写得蛮好,但是以后最好要注意了”云云。
领导为人温和友善,作为个人我是承情的。不过,就是当天的会上,我听到了非常荒唐的官方发言,再加上此后的种种,作为媒体工作者,于是也就按捺不住了。
那场荒唐的发言——为了写作本文,我搜到了同期的报道,总结起来就是这篇《中国青年报》年04月17日第12版的报道:
“用3到5年时间,把北影节打造成为与欧洲戛纳电影节、美洲多伦多电影节齐名的亚洲第一电影节,跻身世界三大电影节行列。”
《中青报》上的陈年往事
——显而易见,“亩产万斤”的癔症,其实从未走远。这是傲慢与无知杂交的成果,当然并非只有电影一端,而是广泛陈列在吾土吾民之间。时至今日,德先生和赛先生仍旧任重道远。
所以,不难看出,从一开始,公务员们主办的这个电影节,就体现着对电影以及电影节的不懂、不敬、不爱。
5
再抄两节自己当年写的:
“第一届起,北影节就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好大喜功和外行色彩,最关键的展映单元只求规模,选片毫无条理和逻辑……其他的单元也相差仿佛,充斥着混乱和业余。
最典型的是增设主竞赛单元,非要有样学样办成一个A类竞赛电影节,却不顾根本请不来好电影。欧洲三大影展为首的综合竞赛电影节,基本都经营了几十年,是六七十年代艺术电影繁盛时期的推动者和受益者,但到了今天都难免会显得好片不够抢。而后进的比如多伦多影展,就只放片不评奖,重在交流和展示……
核心问题在于,电影节大致有两种职能,欧洲三大奖尤其是戛纳,就像是时装周之于时尚界一样,是电影界内部奖掖创新和突破,鼓励电影新形态新语法的尝试。所以很多“看不懂”电影或意识形态极度新颖、极度挑衅的影片能获奖。
代表艺术的戛纳电影节又金又灿
而北美的多伦多、纽约、圣丹斯,不重评奖,重要的是给平常以看院线商业片为主的观众提供更多的品种和节目,并且帮助无论艺术电影还是商业电影领域的新人出头。
遗憾的是,我们的上海电影节和北京电影节都没有搞清自己的定位——最关键的是,凡是常规意义上的“电影节”竞赛单元要奖励的那类艺术至上、剑走偏锋的电影,大多数都不容于我们这里的意识形态。如果说年头不短的上影节还有一些值得原谅的地方,那么北京又原样复制出一份上影节,就实在真不聪明了。
”6
年,中国内地城市票房总额已经接近亿元。按照每张票抽5%,用于电影专项资金来计算,政府去年的电影专资已经是30亿的规模。
按照官方文件,电影专资的用途中,有两条或许跟电影节有关,其一是“资助文化特色、艺术创新影片发行和放映”,其二是“经财政部或省级财政部门批准用于电影事业发展的其他支出”。
我不知道北京电影节的资金来源于哪里,只知道按照一张票60元、80元乃至元的价格,以及满坑满谷的“一票难求”,北影节可不是在搞公益。
尤其是,在进口配额和审查体制下,电影节已经是一门官方特许自己经营的好买卖(正如导演协会只能“年度表彰”,而不能叫“奖”一样,“电影节”也是只有衙门才能主办,剩下的,都只是顶着非法嫌疑的“电影展”——即便是早在北影节和上影节之前就请到了王家卫和姜文做主席的First青年电影展也一样)。
一个正经的国际电影节需要这最后一句话吗?
可是,就在一股股的无解的拧巴里,大领导要政绩,中领导要不出事,基层职工们,虽然大略应该是热爱电影的,但要在满足上意的前提下,再想办法收支平衡、办得风光、约来好片——他们或许已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出色了,可还是办了八年这样稀里糊涂、处处漏风,既像是浪费公帑,又透着唯利是图的鸡贼气的电影节。
年,正是那个北影节要赶超的多伦多电影节,策划了一场“两岸三地百年电影精华”的中国电影特展,在多市展映了三个月,收录中国影史经典80部。其思路、规模、意义,至今空前。
隔了个太平洋的多伦多早就领先我们啦
而最最关键的是,这样的展映,无论上海北京,建国七十年来,从未有过——无论在亿市场的大背景下,还是在北影节《蝙蝠侠2》一场元的小背景下,这都是一个无比巨大的耻辱。
五年过去了,不要说极度鸡肋的竞赛单元及市场单元跟戛纳还差着光年般的距离,即使是服务观众、做好展映单元的本分,北京比之多伦多,也落后了不知凡几。
容许我再偷个懒,用三年前那段结尾再结一次尾吧:
“北影节,就和春晚、GDP主义,或者其他我们经常能碰到的种种大而无当一样,是横亘在我们面前,超越各种理论、规则、逻辑的存在,你不能说它一无是处,但糟糕的是,它总能比你想象的还要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更无奈的是,你知道,在很长的一个时间里,没有任何人能够改变这种局面。
”THEEND
相关回顾:
中国电影,与中国无关
徐元
3D电影坑爹,别怪片商和影院,问题出在你身上
徐元
国产电影的片头logo为什么那么丑又那么多?
徐元
碰瓷:中国电影建设新成就
徐元
工作事宜请联络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徐元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