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门
哑,喑哑。门,意为要地。穴当治哑之处,亦为致哑之门。
在颈后区,第2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弓间韧带和脊髓;有枕动、静脉分布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3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1,暴喑、舌缓不语;
2,骨蒸潮热;
3,头痛,颈项强痛;
4,癫狂痫、癔症等神志病症。
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
1,泻哑门、听会、外关(或中穴渚)、丘墟治高热或疟疾所致耳聋;
2,配人中、廉泉治舌强不语、暴喑、咽喉炎;
3,配百会、人中、丰隆、后溪治癫狂、癫痫;
4,配风池、风府治中风失语、不省人事;
5,配劳宫、三阴交、涌泉等九穴为回阳九针,可以开窍醒神治昏厥;
6,配脑户、百会、风池、太溪、昆仑、肾俞治大脑发育不全;针哑门、肾俞、太溪治疗贫血。
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
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
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上古针灸刺血健康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