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两次我们介绍了《秋季拍打法》的拍打方法、调理目的、拍打顺序,本次我们继续介绍本拍打法其他穴位(位置)的选取定位。
拍打流程
(头顶)百会穴
(头后面)风府穴
(肩部)肩井穴
(腕关节外侧)阳池穴
(腹部)中脘穴
(内踝上四指处)三阴交穴
(颈部两侧)此处包括翳风穴、安眠穴、天牗穴等
(双腋窝)极泉穴
(双肘关节内侧)尺泽穴
(两胁部)章门穴
(腰骶部)次寥穴
(双腘窝)委中穴
(内踝下方凹陷处)照海穴
1.中脘穴
中脘位于中焦的中点,是中焦的主治穴位,同时又对上焦与下焦均有效,是治疗六腑之病的所在,为胃的募穴。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一般认为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此外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
取穴: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应用
整体治疗应该先调理三焦的原气,籍着原气的力量使各病自然治愈。阳池穴和中脘穴合用,正是为了调整三焦原气,因此在本拍打法中必不可少。此外,根据代田文志研究,这两个穴位连用可以矫正腹部内脏的位置,从而使下焦原气充满,内脏功能协调,起到更好的恢复作用。
建议:以四指轻拍中脘穴,速度稍快,有轻度刺痛感为佳。
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因此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能调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白带过多,子宫下垂,全身水肿,眼袋浮肿,小便不利,脚气,失眠等症。
取穴:在内踝尖直上三寸(四横指处),胫骨后缘。
应用
本穴为去瘀血之妙穴,因此对妇科月经不调情况可起到双向调节作用。应用到肝病患者,同样有排瘀作用,故能对瘀血状态所致的肝区胀痛、刺痛、胀满、隐痛,或者黄疸、水肿、失眠等症状有效。
建议:以四指或鱼际拍打三阴交穴,力度可稍微大点。孕妇忌拍。
颈部系列穴位(翳风穴、安眠穴、天牗穴)
翳风穴
属手少阳三焦经。中医学认为,翳风穴具有活血祛风通络,通窍醒神之功效。主治头面部疾病,如耳鸣、耳聋、口眼歪斜、口噤、颊肿、牙痛、瘰疬、暴喑、牙车急痛、耳中湿痒、耳红肿痛、视物不清。还可治疗面瘫、腮腺炎、聋哑、颞颔关节痛。简而言之,此穴对头面部炎症有一定抑制作用,并有引毒下行之效。
取穴:它位于耳垂后方耳后高骨和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安眠穴
颈侧穴位之一,顾名思义,本穴有安神助眠,调节情志之效,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等。
取穴: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耳垂后的凹陷与枕骨下的凹陷连线的中点处。
天牗穴
颈侧穴位之一,中医认为,本穴有聪耳通窍,散内泄热之效。故能主治头晕,头痛,面肿,目昏,暴聋,颈部僵硬等头面部疾病。简要言之,这个穴位有清解内部热毒的作用。
取穴:在颈侧部,当乳突的后下方,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
应用
本系列穴位正好在耳后至颈侧间,探讨其功效,有清泄内热、解毒排脓、镇静舒缓、安神助眠的作用,从专科角度讲,对肝火上炎所致的口苦、口臭、头晕、头痛、失眠、巩膜黄染等症状有一定疗效。
建议:以四指拍打相关穴位,轻拍即可。
极泉穴
胳肢窝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养生要穴,不仅可促进气血流通,还是保护心脏的要穴,这便是极泉穴。极泉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之一,主治心痛,咽干,烦渴,胁肋疼痛,瘰疬(局部淋巴结肿大),肩臂疼痛等疾病。
应用
对肝病专科而言,此穴也有特殊效果。如《大成》所说:“本穴主治:目黄,胁下满痛,悲愁不乐”。因此对肝病患者肝功能损害时所致巩膜黄染,或者是肝脏炎症时出现的胁痛,或者是肝气郁结时出现的情绪不佳,都有一定调节作用。
建议:以四指勾拍腋窝,配合“抓”的动作时,指尖可刺激到极泉穴。注意用力不宜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