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因性反应是心理因素导致的一种以精神症状为主的临床反应。这种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由受种者心理因素引起的反应,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加剧这种反应,在集体场所可发生群体性癔症。
(图源网络,侵删)
接种疫苗引发的“心因性反应”是怎么发生的?
①几乎所有疫苗都有可能引发“心因性反应”,但多以注射用疫苗为主,口服疫苗少见。
②发生“心因性反应”的人群,基本上是中、小学生,年龄在6~15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重,模仿力强,想像力丰富,很容易受环境影响或接受心理暗示。
③接种疫苗有一定数量的人群,而且多采取集体注射方式,并在公开场合下进行,使接种疫苗的孩子能互相观察,互相交流。当某一个接种对象打针时出现某种不适感觉时,就会通过语音、叫喊、动作等,让其他孩子接受心理暗示,而患同样的“病”。
如果预防接种疫苗引发的“心因性反应”?
宣传教育,预防为主。
群体接种,事先申报。
加强培训,规范操作。
分散接种,切断暗示途径。
接种疫苗引发了“心因性反应”,该如何正确处理?
排除干扰,疏散病人。一旦发生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应及时疏散病人,隔离治疗,避免相互感应造成连锁反应,尽量缩小反应面。
疏导为主,暗示治疗。正面疏导,消除恐慌及顾虑心理,稳定情绪,辅以药物治疗不可用兴奋剂,而应用小剂量镇静剂,采用暗示疗法往往会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处理适度。应避免过度医疗行为的刺激,无需补液者避免输液。群体反应人员因素不同,个体差异较大,应注意接种反应之外的合并症,并及时报告家长及学校,要求积极配合做好治疗工作。
科学认知疫苗
保护孩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