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08年真题

邪气和正气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中的关系

1.概念

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简称为“正”。

邪气,则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即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斗争的反映。

2.二者关系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中医发病学很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内脏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卫外固密。病邪难于侵入,疾病无从发生,《素何?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在人体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抗邪无力的情况下,邪气方能乘虚而入,使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才能发生疾病。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邪气是发病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可能起主导作用。如高温、高压电流、化学毒剂、枪弹伤、冻伤、毒蛇咬伤等,即使正气强盛,也难免被伤害。

(3)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正邪斗争,是指正气与病邪的斗争。这种斗争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而且影响疾病的发展及转归。

正能胜邪则不发病:邪气侵袭人体时,正气即起来抗邪,若正气强盛,抗邪有力,则病邪难于侵入,或侵入后即被正气及时消除,不产生病理反映,即不发病。

邪胜正负则发病:在正邪斗争过程中,若邪气偏胜,正气相对不足,邪胜正负,从而使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气机逆乱,便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邪气和正气的作用总结

(1)正气的防御作用:抵御外邪入侵;驱邪外出;修复调节能力;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正虚感邪而发病;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和证的类型。

(3)邪气的侵害作用:生理机能失常;脏腑组织形质损害;体质类型改变。

(4)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形成疾病发生的原因;影响发病性质、类型和特点;影响病情和病位;某些情况下主导疾病的发生。

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疾病的发生与内外环境都有密切的关系。外环境主要指生活、工作环境,包括气候变化、地理特点、环境卫生等。外环境与致病的邪气密切相关,不同的气候、地域、生活环境,常伴随着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外邪,因此外环境也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内环境主要是指人体的正气,一般来说,人的体质和精神状态决定着正气的强弱。体质壮实,情志舒畅,则正气充足,抗病力强,邪气难于入侵,病邪易被去除。若体质虚弱,情志不畅,则正气减弱,抗病力衰减,邪气易于入侵而发病。当然,内外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好的外环境有利于增强体质,改善精神状态;同时,健壮的体质和良好的心里素质也能更好的适应环境。

发病的类型

1.感邪即发

又称卒发、顿发,包括:①新感外邪较盛。②情志剧变。③毒物所伤。④外伤。⑤感受疠气。

2.徐发

又称“缓发”,包括:①内伤邪气致病,如思虑过度、房事不节、忧愁不解、嗜酒成癖等。②外感邪病中,感受湿邪,其性黏滞重着,起病多缓慢。③感邪较轻,正气抗邪缓慢。

3.伏而后发

多见于外感性疾病和某些外伤。①外感性疾病见于“伏气温病”者。②外感病邪较轻,或外邪入侵时正气处于内敛时期,邪气处于机体较浅部位,因而正邪难以交争,邪气得以伏藏。③外伤后期可致破伤风、狂犬病等。

4.继发

是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如肝阳上亢眩晕所致中风;小儿食积导致疳积;哮喘导致肺气虚和心血瘀阻;肝胆疾病导致癥积和结石;久疟继发疟母等。

5.合病与并病

①合病:是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多见于感邪较盛、正气相对不足。如太阳与少阳合病,太阳与阳明合病、肺卫症状与脾胃症状同时出现;温病学中的卫气同病、气血两燔、气营两燔也属合病范畴。②并病:指感邪后某一部的症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的病证。多见于病位传变或相对转移,而原始病位依然存在。

6.复发

(1)概念及原因

复发,指疾病初愈或疾病的缓解阶段,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引起疾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的一种发病形式。引起复发的机理是余邪未尽,正气未复,同时有诱因的作用。如饮食不慎、用药不当、过度劳累、复感新邪等,均可导致复发。由复发引起的疾病,称为“复病”。

(2)基本特点

①临床表现类似初病,但又不完全是原有病理过程的再现,比初病的病理损害更复杂、更广泛,病情更重。②复发次数愈多,静止期恢复就愈不完全,预后愈差,容易留下后遗症。③大多有诱因。

(3)主要类型

①疾病少愈而复发。②休止与复发交替。③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交替。

(4)复发诱因

①重感致复:多发生于热病新瘥之后。②食复:饮食不节致脾胃病复发、食鱼虾海鲜致隐疹和哮喘复发、过于饮酒或过食辛辣炙煿之品可诱发痔疮、淋证。③劳复:过劳引发慢性水肿、哮喘、疝气、子宫脱垂、中风、胸痹心痛等。④药复。⑤情志致复:情志因素诱发癔病、惊痫、瘿瘤、梅核气、癫狂等。⑥某些气候因素、地域因素也可成为复发的诱因。

真题:方剂多选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糊丸特点的有

A.性质柔润,兼有补益作用

B.作用缓和,药力持久

C.对胃肠刺激性小

D.不易变质,便于贮存

.下列方剂中,组成药物含有山药的有

A.健脾丸

B.黄土汤

C.缩泉丸

D.右归丸

.下列方剂中,组成药物含有牡丹皮的有

A.青蒿鳖甲汤

B.六味地黄汤

C.金匮肾气丸

D.普济消毒饮

.下列方剂中,组成药物含有大黄、栀子的有

A.八正散

B.凉膈散

C.茵陈蒿汤

D.黄连解毒汤

.下列方剂中,组成药物含有半夏、生姜的有

A.温经汤

B.二陈汤

C.旋覆代赭汤

D.大柴胡汤

.具有益气滋阴作用的方剂有

A.一贯煎

B.炙甘草汤

C.玉液汤

D.养阴清肺汤

.人参败毒散中配伍少量人参的用意是

A.益气生津以资汗源

B.补益肺脾以复正气

C.扶助正气鼓邪外出

D.使祛邪而不伤正气

.黄芪在防己黄芪汤中的作用有

A.补气托毒

B.补气固表

C.补气行水

D.补气行血

.可用当归补血汤治疗的病证有

A.妇人经行、产后血虚发热、头痛者

B.气血不足,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C.失血过多,阳气浮越,身热烦渴者

D.劳倦内伤,肌热烦渴,脉洪无力者

.治疗冷积便秘可选用的方剂是

A.黄土汤

B.大黄附子汤

C.济川煎

D.温脾汤

答案:

.答案:BC

解析:

糊丸:黏合力强,质地坚硬,崩解、溶散迟缓,可延长药效,减轻剧毒药的不良反应和对胃肠的刺激。

.答案:ACD

解析:

健脾丸组成:白术、木香、黄连、甘草、白茯苓、人参、神曲、陈皮、砂仁、麦芽、山楂、山药、肉豆蔻。

黄土汤组成: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灶心土。

缩泉丸组成:天台乌药、益智仁、酒煎山药、茴香。

右归丸组成: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肉桂、当归、制附子。

.答案:ABC

解析:

青蒿鳖甲汤组成: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牡丹皮。

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金匮肾气丸组成: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

普济消毒饮组成:黄芩酒炒、黄连酒炒、陈皮、生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

.答案:ABC

解析:

八正散组成: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炙甘草、大黄、木通、灯心草。

凉膈散组成:川大黄、朴硝、炙甘草、栀子、薄荷、黄芩、连翘。

茵陈蒿汤组成:茵陈、栀子、大黄。

黄连解毒汤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答案:ABCD

解析:

温经汤组成:吴茱萸、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

二陈汤组成:半夏、橘红、白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

旋覆代赭汤组成:旋覆花、人参、生姜、代赭石、炙甘草、半夏、大枣。

大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

.答案:BC

解析:

一贯煎功用:滋阴疏肝。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

炙甘草汤(复脉汤)功用: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主治: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2.虚劳肺痿。

玉液汤功用:益气滋阴,固肾止渴。主治:消渴气阴两虚证。

养阴清肺汤功用:养阴清肺,解毒利咽。主治:白喉之阴虚燥热证。

.答案:CD

解析:

人参败毒散方解:少量人参:扶助正气鼓邪外出;使祛邪而不伤正气。

.答案:BC

解析:

防己黄芪汤方解:黄芪:益气固表,利水——为君。

.答案:ABCD

解析:

当归补血汤功用:补气生血。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临床表现:肌热面红,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故当归补血汤治疗的病证有:妇人经行、产后血虚发热、头痛者;气血不足,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失血过多,阳气浮越,身热烦渴者;劳倦内伤,肌热烦渴,脉洪无力者。

.答案:BD

解析:

黄土汤功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主治: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

大黄附子汤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主治:寒积里实证。

济川煎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

温脾汤功用:攻下寒积,温补脾阳。主治:阳虚寒积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dongtong56.com/yzyx/665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