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hysteria)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癔症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分离,是指对过去经历与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转换,是指精神刺激引起情绪反应,接着出现躯体症状,一旦躯体症状出现,情绪反应便褪色或消失,这时的躯体症状便叫做转换症状,转换症状的确诊必须排除器质性病变。有时候,癔症可以表现为精神病状态,此时称为癔症性精神病。
癔症是精神病学诊断术语中最为古老的病名之一。古希腊Hippocrates的子宫游走学说曾沿用了一千多年。中世纪的欧洲认为,癔症是鬼魔附体,主张消灭其肉体以拯救其灵魂。十九世纪后期法国的Charcot发现癔症患者极易被催眠,而易被催眠的人多患癔症。他通过催眠暗示的方法,能在癔症患者身上制造或消除症状,他认为癔症症状发生的基础是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缺陷,虽然症状是由心理制约的。他的学生H.Bernhcim认为癔症完全是心因性的,是一种人工培养出来的疾病。Charcot的另一个学生Babinski建立了一套神经系统的检查方法,科学地区分了癔症与某些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疾病。曾被Charcot误诊为癔症的一些器质性疾病,在客观阳性病征暴露后终于得以修正。他将癔症完全归结于暗示的作用。同期或稍后对癔症的研究有重要贡献的有如下几位人物与学说。Janet的遗传退化学说,他认为癔症主要是人格分离所致。弗洛伊德的性压抑学说,他认为癔症主要是因其幼年时代的性本能被压抑,这种被压抑的本能冲动通过其他途径表达出来,如被转换(conversion)为躯体症状。弗洛伊德由此创立了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说。巴甫洛夫认为癔症是高级神经活动一般类型的弱型和第一信号系统的病理优势相结合的产物。
祖国医学中并无与癔症完全等同的医学概念,但类似癔症表现的“脏躁”、“梅核气”及其治疗却在《金匮要略》中便有记载,距今近年。西医的癔症概念进入我国是近代的事,初译歇斯底,又译为协识脱离,后者既谐其音又表其意,是为佳译。老一辈宋国宾、江攀桂等选用汉语癔症一词与英语hysteria通用,理由何在,尚末得知,仅注释“癔病乃心意病也”。
西方趋向于使用“分离性障碍”和“转换性障碍”,而不使用“癔症”这一术语。原因是“癔症”一词已在西方日常语言中通俗化了,成了一种描述无理行为的贬意词。转换性障碍和分离性障碍分别是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没有器质性病变基础的躯体症状和某些精神症状。
癔症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约3.55‰(中国12地区,),在精神科门诊中占初诊病例的3%(成都,)、4.5%(福州,)。在神经症专科中占13.8%(长沙,)。首次发病年龄在20岁以前者占14%,20至30岁者占49%,30?40岁占37%,40岁以上初发者少见。女性与男性之比约为8:1(长沙,)。
国外报告分离性障碍和转换性障碍的终生患病率,女性为3‰-6‰,男性低于女性(Carey,)。大多数患者首次发病在35岁之前岁以后初发者少见,且常常是伴发于其他疾病。
Stephens等统计某精神病院专科门诊的发病率,与50年前比较无明显差异。
第二节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学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最早的癔症遗传学研究是Estonian的Kraulis在年完成的。他调查研究了?年期间被Kraepelin诊断为癔症患者的所有亲属,发现患者父母中有9.4%曾患癔症住院;兄弟姐妹中有6.25%曾患癔症住院。癔症患者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中分别有二分之一强和三分之一强的人有这种或那种人格障碍。年Ljingberg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发现名癔症先证者的父、兄弟、儿子的同病率分别为1.7%、2.7%和4.6%;而其母、姐妹、女儿的同病率分別为7.3%、6.0%及6.9%,全部男性亲属的患病率为2.4%,女性为6.4%。这些结果表明癔症与遗传有关。血型研究,发现癔症患者中,A型血型的比例大于常人(希腊,)。
年Slater对12对单卵双生子和12对双卵双生子进行了前瞻性研究。追踪十年,先证者的同胞中竟无一例同病。另一个有影响的双生子研究是由Gottesman完成的,他以MMPI测量全部双生子,十二年后又重新测定。他发现,同胞之间及自身前后对比在MMPI癔症条目上的不一致较之其他条目更为明显,不支持癔症与遗传有关的理论。
2.素质与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癔症个性的人易患癔症。所谓癔症个性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国外还有不成熟、要挟、性挑逗等持征的描述。另一种观点认为癔症个性根本不存在,所谓癔症个性与正常女性心理特点并无质的区别。Chadoff()发现在近名癔症病例中仅17例有癔症个性,只占3%,同时在具有癔症个性的人群中也只有少数人发病。癔症的暗示性增髙被视为其临床特点是年由法国医生提出的,如今仍被医学广泛接受。所谓暗示即通过言语和行为的作用,使受试者不经逻辑判断、直觉地接受医生灌输的观点,并产生相应的心理效应。其实,暗示性人皆有之。实验表明癔症患者的暗示性并不高于轻度抑郁者(dysthymic),可见暗示性增高不仅仅见于癔症,很可能是某些类型神经症的共同特点。最新的癔症诊断标准,已不再把暗示性增高作为诊断的必备依据。我们在一个研究中用艾森克的人格理论分析了癔症的人格,发现有以下三点特征:①大部分癔症情绪不稳属典型神经质;②不仅有相当多的癔症人格外向、且有同等数量的癔症表现为个性的另一极端即内向;③喜掩饰。
3.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癔症的倾向。多数性硬化、颞叶局灶性病变、散发性脑炎、脑外伤等均可出现癔症样发作,突出的癔症表现有时可掩盖特殊的神经系统体征和症状而造成误诊。有人发现脑干上段水平及以上结构的脑器质性损害可导致癔症症状,而此水平以下的神经系统损害则少见癔症发作。故认为脑干上段特别是间脑器质性损害与癔症有某种因果关系。甚至有人认为癔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间脑、下丘脑等部位细胞中生物胺的改变引起的,提出癔症不应再归属于神经症,而应属于间脑、下丘脑疾病的范畴。
(二)心理学因素
现代医学观点倾向于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ICD-10、DSM-IV及我国最新诊断标准均强调癔症症状的发生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在第一次发病的前一周内可追溯到明显的精神刺激因素。因此把其作为癔症诊断的必具标准之一。Ajuriagucira()就断言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精神诱因的癔症。夏毓芬等曾报告,上海精神病防治院?年的例癔症患者全部具有精神诱因,另有研究报道,精神因素只见于大部分癔症患者,约五分之一的癔症发作时并无明显精神刺激因素。以往对精神因索的研究多系回顾性的,也没有定量分析。医生询问病史的简繁,医生对精神刺激的评估及病人的合作与否都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在判断某一亊件是否为癔症发病的精神因索时应以患者对该事件是否有强烈的情感体验而定。为此,我们研究了72例癔症患者近一年内的生活事件和病情的关系。作为精神因素的生活事件按其主观体验定量,作为精神压力结果的病情按其客观表现定量,发现两者相关(r=-0.,p0.05),并对部分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两者仍密切相关(r=-0.,p0.01)。
(三)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对癔症的影响作用较明显,主要表现在癔症的发病形式、临床症状等方面,有人认为也影响其发病率。如今临床上的痉挛大发作、情感爆发形式的癔症发作,已远非本世纪初多见。跨文化研究发现,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商,癔症的表现症状有变得较为安静、较为含蓄的趋势,如表现为躯体化的形式。一些特殊的癔症表现形式被认为只出现于某些特定的种族和社会文化背景。例如windigo幻觉只发生于接近北极圈的Qjibwa男人,他们长年狩猎为生,自幼接受有神怪食人肉的传说。一个人猎物不丰时,在极度饥饿、焦虑、抑郁状态下,易出现一种特殊的幻觉,可见到眼前一座冰山,一个只有骨架的食人的怪物,他遵从其指令行事,并自认为变成了此种神怪,出现失眠、恶心、厌吃普通食物、沮丧、暴怒、想杀人、吃人肉、认定妻儿为猎兽,因残暴杀人等行为最终被族人制裁。Latah综合征和Amok综合征只见于马来西亚的马来族。Latah又称马来模仿症,多见于中、老年妇女,起病较急,多由精神刺激引起,如被毒蛇猛兽、电闪雷鸣所惊吓,表现为模仿语言、模仿动作、或猥亵言行及自动服从等,持续数小时,然后自行缓解。发作时患者意识淸楚,只是无法自控。Amok又称残暴性狂症,常见于成年男子,呈暴怒发作,持刀砍杀所见的任何人或动物,多伴有意识障碍,也有人认为Amok系精神性癫痫发作或属于急性感染中毒性精神障碍。Arctic癔症又称北极圈癔症,只见于北极的爱基斯摩人,多是妇女。急性发作,发作时尖叫、撕扯衣服,赤身裸体、模仿海豹、海象或其他动物,在雪地上滚来爬去持续数小时,缓解后一如常人。
Korc综合征,又称恐缩症,急性起病,由心理因索诱发,主要表现为害怕生殖器、乳房会缩到身体里面去而导致死亡。CCMD-2R称其为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也有人认为是一种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的癔症反应。此症只发生于中国华南地区及移居东南亚—带的中国南方人。年新加坡流行性恐缩症持续十天,患者达人,其中95%是中国南方移民。当地土著人和其他国家的侨民患病者极少,这极少的一部分非华裔患者也是与当地华裔密切来往的人。国内海南岛亦曾在近年发生过流行。据悉Koro与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有关,传统医学认为“十滴血一滴精”,生殖器与性命休戚相关,倘若有病,不治即死。上述研究表明,社会文化背景对癔症症状不但有修饰作用,甚至能决定其独特的发病形式。还有人认为,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发病率也不一样。如流行性癔症,多见于文化落后的农村地区。
二、发病机制
癔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淸楚,较有影响的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癔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就是一种原始的应激现象。所谓原始反应即人类在紧张状态下出现类似动物遇险时所表现出的各种本能反应。包括:①兴奋性反应如狂奔、乱叫、情感暴发等精神运动性兴奋状态;②抑制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聋、哑、盲等;③退化反应如幼稚行为、童样痴呆等。这种现点可以Kraepelin为其代表。P.Janet的意识分离观点与其相近,19世纪强调催眠和暗示的各类学说均属此观点。巴甫洛夫在其所著的《癔症症状的生理学解释尝试》一文中提到,人类有两种行为方式,一是受理性支配的行为,一是受情绪支配的行为,后者没有大脑皮层控制,行为直接产生于皮层下结构,他认为癔症属这种行为方式。癔症的行为趋向决定于内在或外在的情绪激发,激发引起皮层某一区域活跃。如果皮层是弱型,则可以引起广泛的负诱导,影响其他皮层区域的控制功能。癔症的情感暴发或痉挛发作就是皮层下活动脱抑制的缘故。他还把癔症性昏睡、朦胧视为不同的时相状态,把癔症的感觉缺失、麻痹视为“局部睡眠”。
癔症发病机制的第二种观点认为此症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临床实践发现癔症常常发端于困境之中或危难之时,而且癔症的发作往往能导致脱离这种环境或免除某些义务。Bonhoeffer()说:“在癔症症状中,有一种确定的意志努力,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这就是癔症的特征。”F.Fish在《精神病学纲要》中写道“癔症就是指向目标的反应”。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也始终在讨论癔症的目的性,只是认为这种目的和动机是“无意识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