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会传染群体性癔症,可能是菌群异

众所周知,群体性癔病(简称“癔症”)是目前非常令医学界乃至政府感觉到十分困惑的而又十分棘手的疑难杂症之一,来得突然,去得也很突然,不仅仅是接触了可能的不洁食物和饮水的人员会发生癔症,这一点很容易理解,然而,最难令人理解的是那些没有接触到可能的不洁食物和饮水的人员也会发生癔症,而且通常都是群体性(住院)事件,在一定的小范围区域里发生,相邻区域则通常不发生。通常当政府出面进行检测、解释、说明之后,很快就可以消散了,真可谓是来无影去无踪,只留下一个个稀里糊涂的谜团,包括欧美医学界也只能是摇摇头、耸耸肩,实在想不明白其中的姻缘。

▲▲▲补充三个典型例子

?事件一:年11月12日早晨开始,美国田纳西中学集体中毒事件。——心理学家调查发现,自述中毒的学生当中,女生占了69%,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曾经亲眼看到过旁人中毒后的样子。另外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大多数中毒者都自述闻到了某种异常的气味,但他们一共使用了30个形容词来描述这种味道。一年之后,参与此时间研究的科学家们对此次事件做了总结。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群体癔病(MassPsychogenicIllness)”事件,病人并没有接触到任何有毒物质,而是受到了某种强烈的暗示,从而产生了上述那些中毒症状。这个看似十分荒诞的解释其实是有道理的。科学家早就知道,人的心理作用(如暗示、错觉、怀疑、安慰剂效应等)会对身体机能产生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田纳西中学集体中毒事件就是一种负面影响的结果。……如果人们能够早一点弄清真正的病因,就会减少很多损失。

?事件二:年4月23日开始,甘肃省陇西县小学集体中毒事件,共有68名学生在此后10天内,先后出现身体不适症状。5月2日,陇西县首阳镇卫生医院的诊断均为:群体性癔病症,也称“群体心因性反应”。

?事件三:年2月27日,新疆兵团农五师八十三团学校投毒案。共发生了一起名中小学生集体中毒事件,中毒学生包括高中到小学,最大18岁,最小7岁。……食用了这些被鼠药投毒的食物的学生发生中毒是必然的,但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在名住院治疗的学生中,只有多名学生可确定吃了有毒食物,而另外70余名学生并没有吃到这些有毒食物,他们仅仅喝了从该食堂开水炉打的开水,但是也发生了与中毒学生十分相像的中毒症状,如头晕、恶心、呕吐、疲软无力等。这显然只能用“群体性癔病”来解释了。能够支持这一解释的另一个证据是,公安机关在最初的现场勘查中,由于提取样本的操作发生了失误,造成在送检的多个样本,包括开水锅炉中的水样也出现了阳性的检验结果,这也是导致众多喝了当天食堂锅炉烧的开水的学生,爆发“中毒症状”的一个重要因素。几天后,重新取样检验,在开水中并未检出毒物。检验结果一公布,“中毒症状”持续发生的趋势立马终止了。

由于“群体性癔病”具有同心圆波浪状向四周蔓延发展的趋势,因此,当发现某种人体不适症状(生理性或精神性)呈群体性发作状且有向四周扩散的征兆时,应考虑有社会性精神性感染(心因性传染)的问题。……所以,研究和认识“群体性癔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控的问题,不仅是环境法医的责任,也是各级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医务人员和环保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同时,也是笔者所提出来的“云医院”“云社会”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这几天我在认真参加《环境法医学》培训班,主要讲的是由于环境污染所导致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及其法医鉴定和法律处理相关过程,对于我们后续关于亚健康和慢病的研究与控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在浏览教材的过程中,“群体性癔病”(简称“癔症”)一词忽然跳到了我的眼前,而且多数癔症事件都与摄入不洁的食物和饮水有关;然而当书中讲到没有接触这些食品饮水的人群也出现了类似情况,不仅让我心头一阵惊讶,心里暗暗问一句:难道这会不会是微生物菌群所导致的结果吗?毕竟目前国际医学学术界对此问题没有明确解释,那么或者我们可以一些新的逻辑分析预测呢?

基于这些考虑,以及我在创建“新医学”和“菌心说”的基础上,我提出这个大胆的假设:或许群体性癔症就是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菌群受到不洁食物和/或饮水诱发后,通过第一批直接接触者进行了信号放大之后,很快向第二批非直接接触者进行传递,并通过第二批被导致群体性癔症的环境微生物菌群经口经鼻(含呼吸空气)摄入身体之后,和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之间发生进一步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癔症的信号被放大(具体原理和过程尚未知,待研究),然后表现为患者出现一定的神经精神心理症状了,包括自述与直接接触者出现类似的症状,其实很可能是癔症相关微生物菌群在局部空间之中的快速、有限传播的结果而已。

事实上,以往学术界和医学界并没有从这个角度即微生物菌群有可能承载了癔症等复杂疾病的物质基础进行考虑,同时也没有形成其他科学合理的解释,而且研究起来也不容易,因为谁都无法预测到地球上下一次群体性癔症会在什么时候突然爆发,更谈不上如何控制的问题了,至于通常所进行的信息披露、封阻谣言、必要治疗等,总体上是有利于控制群体性癔症的,然而只能是尚未弄清楚群体性癔症的物质基础前提下的绥靖政策而已。

根据我提出的“新医学”和“菌心说”的观点,且让我们继续向前深入一步来考虑,即我主张“来自于环境中的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尤其是胃肠道菌群构成了人体的心脑菌脑,也即人体的‘内心’,通过多种神经递质及迷走神经等渠道,指令着人体头部大脑等中枢神经系统,指挥着躯体骨骼肌肉及四肢等的行为”,换言之,在我对于人体所理解的框架体系中,“人的心理活动以微生物菌群为核心构成心脑,并通过人体大脑控制人体行为”,这是对于人体乃至人类的一种新的认识,也是“菌心说”的精妙绝伦之处所在。

在此前提下,让我们使用“菌心说”的观点来进一步阐述群体性癔病即癔症的原因。我们说,癔症很明显是一种神经精神心理状态出现异常的表现,那么,通过“菌心说”的观点,将精神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尤其是胃肠道菌群即心脑菌脑指向群体性癔症的物质基础,就会很清楚地获得明确的认识和判断,即“群体性癔症很有可能是环境中存在的某些可导致癔症出现的微生物菌群(其中少部分可能是根菌,即rootbacteria或kernelbacteria或corebacteria),在某些特定因素下被诱发、激发后活化,即从静息状态跃迁为激活状态,然后迅速开始在第一批直接接触癔症源(如不洁食物和饮水等)进行繁殖、增殖,并通过空气、水分等方式直接传播给第二批癔症患者,或者通过外在的神经精神心理行为表现快速地、间接地传递给第二批非直接接触的癔症患者,这是因为当第二批非直接接触的癔症患者看到第一批癔症患者的神经精神心理行为的表现后,很有可能会通过视觉听觉等神经系统信号间接地激活和诱发自己体内的潜在的、然而已经处于敏化状态的癔症菌群,从而导致第二批癔症患者的发作”。换言之,人体内的“癔症相关菌群”被直接或间接地激活之后,就有可能导致癔症的出现。

还有一个重要信息需要给大家披露,即:人体内胃肠道中存在的大肠杆菌具有非常快速的增殖能力,正常情况下可在20分钟增殖一代。因此,按照上述分析,一旦“癔症菌群”开始快速增殖的话,在局部群体如校区等相对封闭的区域就会很容易快速增殖和快速扩散,这样就会在短时间内形成局部井喷之势,导致数十人甚至数百人出现异常的神经精神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导致群体性癔症出现。

其实除了群体性癔症之外,还有类似的事情经常被提及,即同一个班级尤其是同一个宿舍的女生们往往会表现出生理周期趋向于同步的情况,目前的解释往往从具有相同的生活习惯、作息时间等角度来解释,大体上也还说得过去,也没有人去考虑其他的可能因素。然而,结合我提出来的“菌心说”的学术观点,或许不妨可以这样考虑:同一宿舍的女生们由于共享了相同的局部生活环境,导致相互之间环境中的微生物菌群发生频繁的交流和互动,进而这些微生物菌群可能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和人体进行互动,并影响人体生理周期趋向于同步化。毕竟女士们和男士们的身体结构不相同,雌激素本身就会在神经免疫内分泌调节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对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产生影响,而这些菌群反过来又和人体免疫系统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所以不排除这种猜想,即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女生同学们可能会通过无意识地相互交换微生物菌群而导致表观上的生理周期同步化现象出现。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关于群体性癔症的讨论认可这样一个可能的、然而尚未被科学家和学术界认可的事实(不过只要我自己认可就可以继续思考),即群体性癔症是具有其物质基础的,而且这个物质基础很可能是以(环境及人体)微生物菌群为载体进行局部、短距离传播和扩散的,同时还有赖于这样的假说,即人类神经精神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这样一来,我们的逻辑(证据)链条就全了,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些原理分析,去研究和研发针对群体性癔症的防控技术了,毕竟思路对了,距离真相也就不会太远了。

以上是我基于“新医学”和“菌心说”的分析和推测,至于是否正确,还有待于翔实的科学数据来进行验证。

作者:张成岗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网上医院
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dongtong56.com/yzyx/593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