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有惊喜,耐心等待。。)
西医的体检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大大小小的设备、器皿;一次一次的抽血、化验。整个人在机器里“过一遍”,最后得出一些几乎完全看不懂的数据……大夫的医术并不重要,好像反倒成了配角,看完数据,给你推荐一大堆不知所云的补品。总体感觉不是太好。
那么,在以前,没有西医的年代里,人们是如何体检的呢?如果老百姓不重视的话,那么王公贵族们是怎么了解自己身体情况的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传统又神奇的“中医体检”吧!
(真的是这样?)
31岁的刘女士,这10多年来,整天感觉乏力、头蒙不清醒,尤其是到了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头蒙更明显,前额常疼。她长期情绪低落,急躁易怒,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睡眠浅,容易醒且多梦,食欲一般,没什么特别想吃的。近1年来,大便1天两次,一直不成形。对自己的这种身心状态,刘女士感觉很痛苦。多次全面检查身体,各项化验检查均正常。刘女士很想好好看看“病”,医生却告诉她“没病”,对自己的这些不舒服,刘女士一直不知道去哪里看。
有一次,刘女士来到太原乐宁堂国医馆,由山西中医学院王磊硕士进行了一次中医体检。经过30多分钟一对一的充分交流及详细的“望、闻、问、切、断”,王大夫告诉她目前的状态是脾虚生湿,气血不畅,属阳虚体质。王大夫给她开了温中健脾、化湿理气通阳的中药汤剂,并给她制订了个体化的“辨体调治方案”。如取玫瑰花5克,砂仁(皮)1克,陈皮5克,用开水泡,代茶饮,每日1服。用适量的炒薏米、山药、小麦、小米、红枣、茯苓、黑豆、燕麦煮粥喝。平时要注意保持情绪平和,这对改善气郁状态很重要。此外,还要注意规律起居,睡好子午觉,子时(晚11点到凌晨1点)睡觉养阳气,午时(中午11点到下午1点)睡个半小时到1小时可以养阴气。王大夫告诉她,睡眠是产生精气的重要过程,长期睡不好觉,起初会导致气血淤滞,日久则易损伤阳气、精血。
另外,还要很多运动、睡眠方面的注意事项,王大夫娓娓道来,刘女士认真记录。
调治一个月后,刘女士感觉精神好多了,做什么事情也有了劲头和兴趣,吃饭也香了,头蒙、头痛、睡眠浅、大便不成形等症状全部消失。她高兴地告诉身边的朋友:“感觉自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这十来年从来没有这么舒服过。”之后,她经常带亲友来做找王大夫做中医体检。
“中医体检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的时间生命信息,运用“天人合一”,人体阴阳平衡,五脏相生相克的原理,用传统的望、闻、问、切、断“五诊”合参,确定被检者的先天病理体质状况及身体健康状态,针对不同体质和健康状况给出中医治疗的对策和日常养生调理的指导,包括饮食禁忌,食疗建议、健康习惯培养、音乐治疗、环境、色彩调理、四季进补注意事宜等等。”王大夫介绍说。
那么,哪些人群适合做“中医体检”呢?“中医体检”又有哪些项目,有什么注意事项呢?王大夫详细给笔者介绍如下:
首先,适合中医体检的人群。
1.少年儿童:孩子的父母更希望了解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以便针对性的呵护孩子,使孩子少生病、不生病,健康快乐的成长。
2.主动健康者:健康人群希望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时,可以将中医体检作为一种方式。
3.亚健康人群:如果处在亚健康状态,身体没有明显不适,但总感觉“不太对劲”,西医体检又无明显指标异常者。
4.老病号:身体感觉不适,疲倦、气短、多汗、怕冷或怕热、口干或口淡,经西医检查有异常但治疗效果不佳。
5.打算进补的人:有句话说“随便乱补,人参也能要你的命”。进补需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来辨证地补,所以建议进补前用中医体检来把关,以便充分发挥进补食物或药物的功效。
(到底该不该这样补?)
中医的经典《黄帝内经》中指出医学的最高境界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体检对于促进与保持身心健康还是完全适用的。中医体检,作为传承几千年的诊疗手段,更应该被大家重视起来,尤其是化学药品充斥华夏大地,塞满国人身体的当下。
中医体检项目
1.体检方法:望、闻、问、切、断五诊合参
整体检查:神、色、形态
局部检查:面色、头颅五官九窍、络脉、肌肤、手足、胸腹
舌象检查:舌质、舌苔
脉象检查:
问诊:身体情况、感觉、饮食、习惯、疾病史等
闻诊:气味、声音
断诊:运用《易医时间诊疗》理论,根据人的生命时间信息诊断人体脏腑功能强弱,找出健康薄弱环节
2.辩证分型
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对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和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进行概括和分类,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分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四对纲领。
3.保健防病指导
①饮食调节、②起居调节、③情志调节、④音乐调节、⑤、经络调节、⑥色彩调节、⑦运动锻炼、⑧其他
中医体检提示
1.体检前不宜吸烟或饮酒,因为饮酒吸烟对脉象和舌苔均有影响。
2.体检前不要吃乌梅、葡萄、橘子等食物,这些食物容易造成舌苔假象,影响医生诊断。
3.不要使用香水等气味浓烈的护肤品,以免影响闻诊的准确性。
4.体检前不宜化妆,化妆品会掩盖本来的肤色,给医生的诊断带来因难,甚至作出错误的判断。
5.体检前不宜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影响脉象。
6、近期服药情况告诉医生。
介绍完了中医体检的相关要素后,王大夫又给笔者举了几个通过中医体检查出问题并且成功治愈的例子。
王女士,今年58岁。平素爱好唱戏,爱吃甜食。近10年来,她常常在劳累或生气后出现咽干疼、口有异味、声音哑等“上火”症状,自己买些黄连上清丸吃后,“上火”症状会暂时缓解。而“上火”时,她的腹部会出现不自主的抽动,数秒钟或一两分钟后抽动停止,之后全身无力,一般两三天才恢复正常,这种情况基本上一个月发作一次。近6年来,她只要一睡醒就吐酸水,且日渐加重,吃甜食后返酸加重,吐水多且咽干。近5年,检查出患有高血压,一直服用降压药,曾患脑出血两次。近两年,胃部又出现不适,不能吃凉的,胃部闷胀,夜间加重,影响睡眠。王女士医院检查,西医诊断为“慢性咽炎、声带肥厚、慢性胃炎、高血压病、脑出血后遗症期、癔病(医院诊断为癫痫)”。曾做激光手术治疗慢性咽炎及声带肥厚,但没有明显改善。
王大夫详细诊查后,辨证诊断为痰淤内阻,化热生风,为阳虚体质。用温中化痰湿、温阳通阳、理气消痞的方法,给她开了3服中药,王女士服后吃饭睡觉均有好转,吐酸水减少,胃也不胀了。王女士曾有一次做饭时突然感觉眼部疲劳、乏力,要在以前就可能会腹部抽搐,但这次没有发作。3个月后,王女士打电话咨询老伴睡眠不好该如何调养,并告诉王大夫她再也没吐酸水,也没出现腹部抽动,吃饭睡觉都很好。
“像王女士这种集多种疾病于一身,或一种病症反复发生、久治难愈的患者,选择中医体检进行全面调理更有利于身体的全面康复。”王大夫说。
还有一例中药治疗高血压,降压同时消除并发症的病例
45岁的杜先生在一家公司做高层管理工作。两年前,查出自己的血压持续高有两个月(/90~mmHg),自行服用非洛地平片后,舒张压降至80~90mmHg,因工作忙碌,他经常失眠、多梦、心烦急躁,有时出现心慌、胸闷、头晕、上肢麻木的现象。经做化验及心电图、头颅CT检查,诊断为高血压病、心肌缺血、右侧基底节腔隙性脑梗塞。
后经中医体检,诊断为气血淤滞,湿阻化热,王大夫给他开了健脾化湿、理气活血散热的药物,同时让其继续服用降压药,舒张压连续3天低于70mmHg时,逐渐减少西药量,4个月后,完全停用降压药,血压为~/80~85mmHg,之后停止服用中药调治,上述症状完全消除。近1年反复测血压,一直保持在/80mmHg,复查心电图正常,没有再出现头晕、心慌、胸闷、肢体麻木等症状。
“其实,中医体检作为‘治未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多的是防未病,及早发现潜在的疾病和易出现的病症,早期进行预防和干预。治未病主要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在没有生病的时候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已病防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病后防复,病愈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它主要包括体质辨识、传统疗法调养、健康调养指导等。有自觉不适,西医检查不出问题的;西医检查有异常,但不符合有关疾病诊断标准,没有相应治疗方法的;多种疾病集一身,或一种病症反复发作,久治难愈的,这些人更适合做中医体检。”王大夫最后总结道。
中国传统医学是建立在“身心统一的生命整体观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统一的天人合一论基础之上的,它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医把人的生理、心理、环境综合在一起考虑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中,这些因素对人的健康影响越来越明显。“治未病”这一中国传统医学的最高理念,集中体现了医学目的调整和医学模式转变的核心价值。
从健康到疾病之间,有一个渐进渐变的“灰色地带”,或称为亚健康,或称为疾病前期。这个时期如果及时注意调整,便可恢复到健康状态;若听之任之,则会滑向疾病的深渊。以糖尿病为例,我国有万糖尿病患者,还有1.5亿血糖异常人群,即处于糖尿病前期。如果这1.5亿人能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就可能避免发展成终身服药的糖尿病病人。“对于个人来说,获得了更高质量的生活,对国家而言,则节省了大笔医疗开销。”陈凯先院士说。
为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年开始,启动了“治未病”健康工程,提出了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总体思路,治未病的医学服务模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太原乐宁堂国医馆的中医体检收费是50元/每人,体检结果将以《中医体检报告》的形式为您提供详细的健康评估和健康指导。因中医体检具有不同于一般诊疗的特殊性,具有个体、详细、全面的特点,每人体检需20~30分钟,每半天最多体检10人。地址在太医院东30米路南,预约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