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脏躁癔病的临床案例

艾灸治疗脏躁(癔病)的临床案例

编者采用针刺和艾卷温和灸法治疗脏躁14例,取得较好效果。本组病例均为女性,年龄在18~32岁之间;病程为18天~1年之久。治以养心益脾,解郁宁神为主。取穴以心俞、神门、脾俞、三阴交、肝俞、太冲、百会、人中、太溪为主穴。辅穴则以辨证配穴以助治,若证见哭笑无常者则加间使、鬼哭穴;胸闷气逆者加内关、太冲;精神恍惚者加魂门、志室;昏仆不知者加中冲、涌泉。操作:以上主穴除人中用针刺泻法外,其余诸穴均施以平补平泻法,并酌加艾卷温和灸之。在随症配穴方面,凡属虚证者针用补法,加灸;属于实证者针用泻法。每日施术1次。10次为1疗程。

▲心俞穴

心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5、第5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5、第6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5、第6胸神经后支外侧支。主治心与神志病变,咳嗽、吐血。

▲太溪穴

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在足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有胫后动、静脉分布;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主治肾虚证,阴虚五官病证,肺系疾患,腰脊痛及下肢厥冷、内踝肿痛,消渴,小便频数,便秘。

▲神门穴

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之一,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按摩神门穴的作用与好处有治疗心绞痛、无脉症、神经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等。

▲人中穴

人中,针灸学名词,位于鼻下.上嘴唇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为急救昏厥要穴。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症。

▲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为足三阴经(肝、脾、肾)的交会穴,出自于《针灸甲乙经》。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本穴可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临床常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遗精,阳痿,阴茎中痛,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膝脚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等。

▲百会穴

百会,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三阳五会”。属督脉。在背部,后发际正中上7寸,当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位于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及额神经分支。主治头痛、目眩、鼻塞、耳鸣、中风、失语、脱肛、阴挺、久泻久痢等。平刺0.5~0.8寸,可灸。

▲脾俞穴

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11肋间和肋下动、静脉后支;布有第11、第1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11、第12胸神经后支肌支。

▲肝俞穴

肝俞,经穴名。出《灵枢·背俞》。属足太阳膀胱经。肝之背俞穴。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布有第九、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第九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主治黄疸,胁痛,胃痛,吐血,衄血,眩晕,夜盲,目赤痛,青光眼,癫狂,痫症,脊背痛,及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斜刺0.3-0.5寸。

▲太冲穴

治疗结果:本组病例经用上法治疗后,治愈者10例,好转者3例,无效者1例。其中针灸次数最多者22次,最少者3次,平均为6.2次。

病案举例:赵××,女,24岁,工人。由于婚姻未遂,情志抑郁,继则精神恍惚,情绪激动,心中烦乱,难寐易惊。发作时,呵欠频作,哭笑无常,不能自主,舌质偏红,苔少,脉细弦。证属脏躁(癔病),恙延年余,曾多方求医,治皆罔效。即按上述治则、处方及操作。经治2次后,心烦已定,精神有振,并能入睡。经治5次后,呵欠未作,已不哭笑,睡眠亦佳。继治5次后,诸症消失,饮食倍增,精神如常,而告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中科白殿疯医院
昆明白癜风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dongtong56.com/yzyx/433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