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了孩子,整个社会都应激障碍了

今天简直糟糕透了!又是令人发指的罪行,在伤害孩子们。

虐童事件是针对全社会的创伤。而创伤也是有级别的,分为I型创伤和II型创伤。如果说携程亲子园事件只是I型创伤的话,红黄蓝这件事绝对够得上II型的标准,长期的,有组织的,对幼儿的群体性侵。光是想到这几个词,就让我的头皮发麻。II型创伤的严重程度会是完全不同的数量级。

无法想象它会带来的影响。

想想以前的“大头娃娃”,现在还有多少人买国产奶粉。即便事情已经过去了那么多年,这样个行业不管付出了多少倍努力,花了多少钱,对于那些曾经触目惊心的罪恶,人们依然心有余悸。就攻略君家里的亲戚朋友来说,经济条件允许的都是买的国外奶粉。

而在昨天出了这样事情,今天上午和正在待产的朋友聊天,头一句话就是:我今天心情不好,看了一上午的负面新闻。

真不知道说没什么好!这样的事经历的还少吗!多硬的心都得在孩子受伤害的时候,变得柔弱,可偏偏这样的事情一次次发生。而且每一次发生,事情可以很快平息,可对于小孩、家庭、社会留下的创伤又得花多少时间来愈合!

据了解,携程亲子园事件,被虐待的孩子里,有人接受了医生诊断。诊断书上,医生说得很克制:「近一周遭受创伤事件后,情绪及行为改变」,诊断为「应激障碍」。

应激障碍是什么?

简单说,就是遭遇重大冲击之后,整个人的反应都变得不正常了。

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现在这个阶段,叫做急性应激障碍(ASD,AcuteStressDisorder)。处理得当的话,一个月之内就会好转。一个月好转不了的,有可能会被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也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PTSD(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那些经历了越战的老兵,很多就得了这个病。

——没错,越战。几十年过去了,当时的创伤还会栩栩如生。

那么,会有哪些「情绪及行为改变」呢?

应激障碍的核心症状有三组

第一组叫作创伤性再体验症状,意思是说,经历过伤害的人,在他的思维、记忆或梦中会反复、不自主地涌现与创伤有关的细节,出现严重的触景生情反应,甚至在毫无防备的时候,会身临其境,误以为创伤事件再次发生。

第二组叫做回避和麻木类症状,意思是说,经历过伤害的人,会持续性地,极力逃避与创伤有关的任何事件或场景,拒绝参与一些实际上没有危险的活动,有人甚至会出现选择性的遗忘,无法想起与创伤有关的事件细节。

第三组叫做高唤起症状。意思是说这个人会过度警觉、常常会有强烈的惊跳反射,注意不集中、容易有攻击冲动,还有弥漫的焦虑情绪。

这些是成人身上的情况。如果创伤发生在孩子身上,因为有些症状他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也没有那么完善的理智加工去理解,所以还会表现得更严重一些,比如:哭泣,吸吮手指,二便失禁,害怕独处或陌生人,急躁,易怒,呆滞等。

但这些都是书本上的说法。

直白的说就是人的「信任」系统,经过这种事情之后,彻底失灵了。举个小例子,你出门散个步,是没问题的吧?因为我们都「相信」马路上是安全的,所以随时想走就能走。但是一个遭遇过马路杀手的人,从事故中活下来,他可能身体机能康复了,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再「相信」路上是安全的了。

他走在马路上,听到喇叭声就吓得尿裤子,这叫创伤性再体验。

他再也不敢出门了。这叫回避和麻木。

他一看到开车的人就握紧拳头,这叫高唤起。

看到这些症状,有没有想到什么?

没错。这件事的受害者,已经不只是几个孩子了。

整个社会都染上了这些「症状」。

再次孩子出事后,相信很多家长也开始变得有点神经质!一连串的问题问小孩,在幼儿园有没有这样,有没有那样!真是从此将会草木皆兵,不得安宁。

稍有不合适的就想这是不是有问题,这样有问题,那样有问题,跟得了癔症样。于是防老师就跟防贼一样!但这不是典型的「过度警觉反应」吗?

防着老师?很多老师也是受害者好吗。

想一想那些兢兢业业的,无辜的幼儿园老师,因为这种事件,会受到怎样的待遇吧。他们赚钱不多,工作量巨大,辛辛苦苦干下来,一锅好汤就被老鼠屎给坏掉了。明里的委屈不说,暗地里谁知道他们会受到多少猜疑?有的家长已经在群里开炮了,或者背后搞串联。

老师能怎么办?就算家长都明理,什么都不说,老师自己也压力山大啊。今后孩子在幼儿园,因为自己的原因磕一下碰一下,肿了一块,在老师这里都会变成「有理说不清」,要怎么才能自证清白?

想一想这舆论环境,这工作压力……

岂不是快跟中国的医生一样惨了?

都说幼儿园是一个有爱的地方。老师是要用爱心跟每个孩子工作的。问题是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是爱的基础。如果社会已经失去了「信任」的能力,大家彼此猜疑,过度防范,幼儿园还会是有爱的地方吗?

然后再想想,现在企业办托管所,携程出了事,以后谁还敢做,稍微有点脑子的企业,还要不要做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了。

但这不就是典型的「回避症状」吗?

回避症状跟回避症状,危害程度不一样。有的回避,害处不大。前面说了,一个经历车祸的人,好了以后不敢出门。这事就算很严重了,但他还可以想办法活着,他可以叫外卖,收快递。可是托儿所这事,你要真不搞了……

这些,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残酷现实。

所以说,身体上的伤痛,好起来还算容易。留在心理上的痛苦,疗愈起来才是最难的。如果你不理解治疗一个儿童的创伤意味着什么,就想一想我上面说的这些。经历过这件事,社会要花多少代价,才能重建「信任」呢?

那不是装几个摄像头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把老师盯得死一点,但拿那么点薪水,被人像罪犯一样监视着,谁还愿意做这一行啊!

有些专家想当然地说,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啊,要限制资质啊!上头给我们安排了老师,我们才放心!但加强监管的前提是什么,不还是信任吗?如果「有关部门」已经失信了呢?那还得派人监管一下有关部门呢,是不是?——这说来可就话长了。

创伤治疗的基础,当然,先要把那几个王八蛋关起来。托儿所也停业整改。这可以传递出一个起码的信号:危险解除了,你现在已经安全了。

但这只是一个基础,还不够。

暂时的安全之后,还要修复长期的「安全感」。

安全和「安全感」,不完全是一回事。孩子待在家里,是安全的。但是总会有一天,他要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也许去一个新的幼儿园,认识新的老师,离开爸爸妈妈。他会不会觉得很危险?他能不能勇敢地迈出这一步?他会逃吗?他相信跟新的老师在一起,是安全的吗?——那是「安全感」。

心理学发展了一些方法,帮助人们修复这种感觉。最著名的,有眼动脱敏与再加工疗法(EMDR),有聚焦创伤的认知行为疗法(TF-CBT),还有很多奇妙的方法,像是催眠治疗,叙事治疗,还有用绘画、戏剧和游戏的方法来疗愈的。但它们最核心的元素是一致的,在于两个词:尊重,与整合。

尊重是把对方当成一个人,而不是一个「被摆布的人」。永远不要替孩子做决定,不要瞒着他什么,不要为尊者讳,也不要淡化他经历的每一分痛苦。他有权利了解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而你不管你有多么相信你在为他好,请把决定的权利交给他自己。否则,请想一想这个讽刺的画面,你蒙住孩子的眼睛的同时,温柔款款地告诉他:「你安全了。」那只会加重他如临深渊的恐惧。

整合也不是为了遗忘。有人说:「忘了过去,重新开始」——好像说忘就能忘得了似的。有过创伤的人,尽管有可能会出现类似于失忆的症状,但他们遗忘的能力是有问题的。不妨说,他们头脑中有大量碎片化的记忆,就像散落一地的海洋球,随时随地都在眼前乱滚。

要做的事不是把它们扫开,假装脚下有一小片洁净的空间。恰恰是要面对这一屋子的狼藉,把它们一个个捡拾起来,擦洗干净,分门别类地放进记忆的匣子里——就像我们记住生活中其它的美好和不美好一样。

这会花费很长时间。疗愈的过程,会伴随着大量的信息加工。讲述,讲述,讲述。讲述是绝对必要的。反复的讲述,整合性的讲述,每一遍都比之前更清晰一点:先是发生了什么?然后是什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然后经历了什么?你怎么做的?别人又做了什么?你认为它发生的原因有哪些?谁该为此接受惩罚?谁来负责改进?后来又有谁做了什么?为什么可以不用再担心它再发生?——这些有组织,有概念的信息框架,是整合创伤记忆的关键。

围绕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每一个环节,哪怕是最龌龊的,罪恶的部分,都没有什么是不能被讲述的。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透明是至关重要的。

进度有时很快,也有时候会很慢。大部分的时候都很慢,曲曲折折。这时候需要跟随当事人自己的节奏。加工创伤记忆的过程,可能会在短期内让人感觉到更加痛苦。需要接受这一段时间的混乱。需要等待,需要耐心。

这样做不是为了沉湎于过去,也不是用往事伤害自己。相反,是为了从记忆的深渊中穿梭回现实,找到面对此刻的力量。因为一切创伤的疗愈,都必须立足现实,在并不那么安全,也不可控的世界里,重新获得前行的勇气。

尊重。讲述。整合。透明。勇气。不遗忘。

这是对个人的心理治疗原则,但对社会,是否能完成同样的疗愈?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整合自:李松蔚、澎湃新闻









































环孢菌素胶囊
补骨脂素价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dongtong56.com/yzyx/431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