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张绍灵(—),男,吉林省汪清县人。年从吉林医科大学中医学专业毕业,医院工作,年医院。年考取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教研室主任,教授,吉林省名中医。从事临床实践40余年,擅长中医内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的诊断及治疗,疗效显著。年在国防工程建设过程中,张绍灵得了过敏性紫癜,当时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经当地多名医生会诊,错误地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并进行了手术。术后,腹痛未减,医生怀疑术中纱布块等遗落或由炎症引起并进行了复查。可是,依然找不出原因。后来陆续又找了10个医生诊治,共诊断为8种疾病,只有毕业于大连医学院与白求恩医科大学的两位医生诊断为过敏性紫癜,并经过治疗后痊愈。经过此事,张绍灵深刻体会到精湛医术的重要性。他立志学医,并且发誓绝对不做糊涂的医生,要医术精湛,使患者承受最小的疾病痛苦。
年,张绍灵师从当地的一名普通中医,开始学习中医理论。在跟师的两年间,他熟练背诵了《药性歌括四百味》、《濒湖脉学》和《汤头歌诀》,为后来的中医学习、研究和教学以及临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启蒙之师对张绍灵的另一大影响是老师的积极向学的学习精神。由于老师未经过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因此只要听说东北三省的哪位医生的医术有过人之处,老师就前去拜访。通过挂号、拜访、探讨等各种方式慢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并充实了理论基础。启蒙之师的这种精神后来也一直鼓舞着张绍灵,使他在学医和从医的过程中不耻下问,积极思考并对各种疾病进行深入地研究。
年,张绍灵进入吉林医科大学中医专业继续学习中医。进入大学之后,他便遨游在中医学的知识海洋中,废寝忘食,手不释卷,日夜不辍。由于已经有了《药性歌括四百味》、《濒湖脉学》和《汤头歌诀》的基础,加之在入学之前就有过临床经验,学习上目标就更加明确。张绍灵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尤其重视临床辨证和鉴别诊断方面的学习。在每年的寒暑假,别的同学都回家团聚时,医院,医院里的老师实习。每次跟随一个老师半个月到20天,学习老师的临床用药特色,毕业之前他就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临床实习时,他被分医院实习,每天除了在病房实习,在空余时间他就会到急诊学习。在学习临证过程中,张绍灵善于总结,在处置每个病人之后,将每个病例的诊断和治疗与临床疗效结合起来深入思考,总结老师的长处,查找自己的不足,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开拓临证思路,很快地提高了临床水平。年毕业后,张绍灵被分医院中医科担任医师。由于当时条件所限,中医门诊、病房只有他一个人。他白天出门诊,早晚管病房,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仍然不断地找时间看书,总结病例。虽然那是一段忙碌的时期,但是在那个时候,他获得的锻炼最大,收获很多。多年来,张绍灵不注重吃穿、享受,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每个月的收入几乎都买了相关医学书籍。他觉得当时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碰到所需要的书打折了。临证两年之后,虽临床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他也发现在治病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年到年,他来到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进修。在此期间,开始了四大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神农本草经》的研读。因为他带着临床问题学习四大经典,在学习时总会出现茅塞顿开的感觉,这样就实现了用经典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在此期间,与导师程绍恩教授相识。年进修之后,他回到汪清县继续工作。在回到当地之初,医院副院长主持工作,负责医院。成立之初,虽然院里内、外、妇、儿各科俱全,但是没有病房,以门诊为主。作为院长,每天公务繁忙,但作为一名医生他从不耽误诊务,每天坚持出门诊。为了能保证8点准时出诊,他每天在7医院处理常规事务。面对每天临床上出现的问题和疑问,晚上就会带着问题看书,然后再把学习的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只有这样,从临床实践到理论,再把理论应用到临床,再把实践上升到理论,反复几次,印象才深刻。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没有CT,就算拍一张X光片,也是需要请示之后才可以。所以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并不能像现在这样,通过CT就可以鉴别,只能依靠医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进行治疗。针对这种情况,张绍灵查找了很多资料和书籍,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实用的鉴别方法,通过参考发病年龄、血脂、动态发病、静态发病、情绪激动等诸多因素,正确区分,大大提高了诊断的正确率及临床疗效。还有一名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肢体麻木,疼痛,被诊断为癔病。患者自觉痛苦不堪,遂找到张绍灵求诊。经过检查,张绍灵认为不是癔病,而是器质性疾病,通过个人关系找到了X线科主任给患者拍片,诊断为这个病。还有被误诊为感冒的白血病患者等等,都是通过张绍灵独到的鉴别诊断得以确诊。虽然他当时只有30岁出头,但是医术在当地享有盛誉。年8月,他考取了长春中医学院内经专业研究生,师从著名医家程绍恩老师。程老医德高尚,辨证精准,对其影响深远。程老对《医宗金鉴》非常精熟,每天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背诵《医宗金鉴》。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也如此。在攻读硕士的3年里,张绍灵在学习了四大经典和《药性歌括四百味》、《濒湖脉学》和《汤头歌诀》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医宗金鉴》,并跟师侍诊。这些经历对其临床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年,研究生毕业后,张绍灵留校任中医诊断教研室教师,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工作。期间,他多次出国讲学,培养了大批优秀中医药人才。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从未间断过临床工作。年他成为了长春中医学院基础教学部门诊的一名骨干医生,每天求诊者络绎不绝。40余年的临床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擅长中医辨证,对内科疑难杂症和皮肤病等疾病具有独到见解,并将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退休后,张绍灵依然活跃在中医临床的战线上,为患者解除疾病痛苦。张绍灵认为“医乃仁术”,是为人服务的科学。因此,作为一名医者首先要有一颗“仁心”。他也时刻教导学生在做个好医生之前一定要先做个好人,要以“大医精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精进医术,端正对患者的态度,从患者角度着想。在40多年的从医经历中,他也是一直坚持这样做的。对于可以起到同样作用的药物,尽量选用价格便宜的。如清热解毒时可用公英就不用金银花,软坚散结时可用三棱、莪术就不用龟板、鳖甲等,既保证了疗效,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由于年过花甲,每天门诊量定为30人,但是面对那些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患者和陪伴在身旁的家属,张绍灵每天都不顾自身的疲倦,坚持看完最后一个患者才回家。人的一生中一定要给自己设定目标,一旦目标确定,就要向着目标不懈地努力,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成功。张绍灵正是为了完成治病救人的理想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坚持不懈,奋斗了一生。长期的医疗实践,让张绍灵也有了更丰富的人生和更多的从医感悟。学习中医学一定要筑好基础。中医学博大精深,医生又是与人命相关的职业,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高超的医术,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中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根基。张绍灵常说:“没有理论基础,就好像没有地基的房屋一样,如果风吹草动,房屋就会倒塌,而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之后,虽然在短时间内不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但是经过反复实践,就会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而且这样的医生,辨证思路开阔,临床效果好。”朴实的话语体现了一名医者的成功之道。张绍灵常说,中医诊治就是从理论到临床,再从临床上升到理论的过程。在学医和从医的过程中,总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就是最好的老师。带着问题学习、研究、看书,既解决了问题,又提高了理论水平。把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再从临床实践到理论,把总结后的理论再次到临床中验证,再把实践上升到理论,反复几次就会快速提高临证水平。文字来源:《吉林省名中医》撰稿人:李萍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