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飞宇,年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社会学理论教研室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西方社会学理论史、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现象学-诠释学社会理论、农村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年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年,获得加拿大约克大学社会与政治思想(SocialandPoliticalThought)博士学位。[图源:sohu]
作为一部典型的社会理论著作,《苦难:一种社会学的引介》(Suffering:ASociologicalIntroduction)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来理解现代社会的苦难(suffering)?埃恩·威尔金森(IainWilkinson)回顾了苦难与痛苦(pain)在现代社会的意涵,综述了马克思、涂尔干,尤其是韦伯的经典著作中所蕴涵的关于现代苦难的意义,还涉及了现代社会哲学中汉娜·阿伦特关于大屠杀的讨论。作者认为,对于苦难的讨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个是政治社会学的角度,他的提问是“苦难为什么在现代社会成为可能”;一个是理解社会学的角度,其提问是,“社会学家如何理解苦难”。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威尔金森希望能够从苦难的角度来理解现代性,并试图在从神义论(theodicy)到社会正义论(sociodicy)的转变上做出社会学的努力。
苦难与现代社会
如何讨论现代社会的苦难?要讨论这一问题,先要面对如下的问题:何谓现代社会的苦难?苦难为何在现代社会尤其成为一个问题?社会学为什么要理解现代社会的苦难以及与之相关的痛苦问题?
对于“苦难”,威尔金森首先给出了描述性的概念解释:“经验中发生的殒亡丧失、孤独无助(socialisolation),以及个体性异化”。“苦难由如下情感组成:沮丧、焦虑、内疚、耻辱、厌倦以及悲痛”。与苦难相比,与之紧密相关的痛苦更为客观化。痛苦和苦难之间可作如此区分:“痛苦是一种生理性的感知而苦难是一种主观心理上对痛苦的回应”。
伊恩·威尔金森(IainWilkinson)(左),社会学家,英国肯特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