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级考生详情咨询嘟嘟xcyd加群
22级考生添加考研
?「作者」曼晞??「审核」雪楠“发达工业社会文明中的人们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他们毕竟还是奴隶。因为是否是奴隶既不是由服从,也不是由工作难度,而是由人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人沦为物的状况来决定的。”——马尔库塞
被符号占领的世界
两个小时,我憋着没舍得去厕所的尿意,身体的静止再次打破了我对于逛淘宝生理和时间的想象,上一次距离观看薇娅卖货直播的视频超过了4个小时,消耗了我将近一晚上的精力来抢购零食、衣服、化妆品......甚至导致放下手机闭上眼睛后满脑子都还是养生锅要不要买的无限次思维撞击,这期间既兴奋又疲惫,既丰富又了无趣味。
两个半小时之后,4月12日上午10点30分,我有意识地结束了这场淘宝之旅,在沙发上瘫痪直到在放空后的二十分钟里,我陷入了对于自我和社会的思考......
说实话,当我第一次醒着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被符号占领的世界并逐渐失去自由意志是在28岁的时候,就拿喝黑咖这件事来说,以前我喝的都是雀巢的速溶,便宜又方便。但近两年不一样了,我在黑咖上的花费直线飙升,从雀巢的速溶到麦斯威尔的挂耳再到星巴克的现磨美式,驱动我选择性投资的因素其实并不是产品本身的味道,而是商业包装后的符号化献媚。诚如让·鲍德里亚所言,要想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首先成为符号。如今商品已不再止步于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唯一属性,更多地趋于符号化信仰的消费意义。
在丰裕的商品景观中,与其说我们被商品包围,不如说我们被“符号”包围。从符号学的视角来看,消费作为一种以符号编码组织起来的结构,被符号所操控,以此构成了消费社会的底层逻辑。而现代人除了对庞杂商品堆积的普遍适应,对商品功能性占有的递减依赖,更多地表现对物的关系的符号化延展。例如喝了这杯星巴克的咖啡,我就会被大家看作是中产阶级的白领:涂了这款口红,我就会被大家看作是精致女人;穿上这双AJ鞋,我就能跻身潮流,变成时尚的弄潮儿......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里说,这就好似一条链子,一个几乎无法分离的整体,它们不再是一串简单的商品,而是一串意义,因为它们相互暗示着更复杂的高档商品,并使消费者产生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动机。其可表征为人格特征、兴趣品味、身份地位等,而这又随即意味着符号意义能够迎合当下生理需求已达上限,但虚荣心永无上限的人们。
当然,即便我们没有消费这些商品的欲望,生产者和广告商,也会为我们制造一种幻觉:是商品让人变的高尚、美丽、儒雅、独立,是商品让人获得自信、赞美、幸福、尊严、自由......这便是消费的“动人”之处,“商品”已经退场,“符号”占领了整个世界。
“我是谁”的人设幻觉
小时候我以为长大就是随时想喝可乐就喝可乐的自由,没想到长大后的自己根本不再稀罕儿时被父母控制的过多的糖分摄入的自主选择权了。我自以为可乐自由就是快乐,谁知道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不断地陷入买iPhone、ipad、MacBook甚至房子、车子无数个枷锁之中。我在父母以及整个社会的共同期待下既忍受着无聊也服从于权威——没有想过创造性产出而是通过不断消费获得物质,为了获得更多与身份匹配的物质不得不工作,而工作压力的宣泄进一步推动了消费欲望的膨胀,由此循环反复,一边推动社会经济,一边制造着人设垃圾。
就如著名政治哲学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言,“人生而自由,却不得不在枷锁之中。”在无数次满足于被满足的购买行为背后,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能做什么,想要什么,但是似乎我的父母、同学、朋友以此会更清楚我的角色,地位甚至拥有了判断我此刻是否快乐标准或者我人生是否成功的评判标杆。于是在这种规训文化正反馈的带动下,我一步步地跟着大众走下去,毕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很难,但是迎合别人,让他人看到并认可我倒是很简单。
写到这里,我开始反复质疑自己,我不停的消费购买,不停的填补内心的空虚,弥合心理的焦虑、扩大财务困境是为了主动呈现自我的“精致”人设吗?其背后隐藏的商业诱导与心理逻辑会不会对目前沉溺网络消费的行为有某种解绑的可能。
也许在“符号消费”的文化控制中,追求所谓的“自由”与“个性”就是一场人设幻觉。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曾犀利地指出,“消费活动的过程是一个生产符号的运作过程,借此实现身份的识别,让消费者得到某种自以为是的“自由”或者“自我实现”的感觉。换言之,在这个丰裕的商品文化景观中,我们是通过消费来解决“我是谁”这个问题的。
“消费主义”的社会骗局
消费者在消费的这场游戏中,真的有自由的意志和清醒的意识吗?
细细解剖逛淘宝的每一帧画面,当我用30分钟成功下单一套睡衣后,淘宝随即就又给我推荐了“你可能还喜欢”的商品。这些商品就像寄宿在身体里毒菌一样精准的拿捏着我对居家生活的审美偏好,让我觉得我好像还缺一双棉袜子、棉拖鞋、地垫、毛毯等等。说实话,我并不需要这些商品,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鬼使神差地如中蛊一般深陷在淘宝的泥潭中。
最后,想想自己接受了二十七八年的文化教育,难道就是为了大学毕业,上班努力赚钱,让自己和家人过的体面,但是何为“体面”从来不经过清醒地思考,完全受制于广告营销,社会生产模式以及他人话语的影响。我们以为在消费的这场游戏中,是玩家,是主动者,殊不知却患上了集体性癔症,一边享受着物质的丰饶,一边陷入穷人的困境而不自知。
马克吐温说过:“每当你发现自己和大多数站在一边,你就该停下里反思一下。”所以想要打破社会设下的圈套也很简单,未来当你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尤其是你沉溺其中忘记自我的事情时,停下来问问“为什么?”
在经济全球化的裹挟下,当今世界无一例外地卷入到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的扩张趋势之中,因为消费主义的主导作用,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物化节奏变得如此整齐划一。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鲍曼在《被围困的社会》一书中指出:在我们的时代,当“最重要的敌人”是传统消费者时,恰恰是消费应该被转变为“以本身为目的”的活动。
新传研都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