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从脚起热从头散白露的正善治养生

干支纪年:丁酉年戊申月乙未日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过后,早晚温差更为明显,应该及时添加衣被,否则,极容易患上感冒,对支气管炎、哮喘、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病患者而言,也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肚脐部位是人体的阴地,阳气不足,而且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对外部刺激较为敏感,若防护不当,像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穿露脐装,寒气则极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呕吐等症;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还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

脚部穴位的分布较为密集,而且还分布了六条重要的经脉,并且脚远离心臟,血液循环最为不畅,所以民间有“寒从脚起,热从头散”的说法。双脚受凉是引发感冒、支气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病症的元凶,因此从白露时节起,就要高度注意脚部的保暖。老年人在这个季节要注意多泡脚。

(一)身识养生

1.《灵剑子》导引法

以两手拳,脚胫下十余遍,闭气用力为之。此能开胸膊膈气,去胁中气,治肺臟诸疾。行完,叩齿三十六通,以应之。

这个导引方法的重点是要把手握成拳头,才能完成好这个动作,其中的闭气、用力以及叩齿三十六通,也要同步配合进行。

2.陈希夷二十四气导引坐功图势——白露

运:主太阴四气。

时:配足阳明胃燥金。

坐功:每日丑、寅时,正坐,两手按膝,转头推引,各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

即:每天1~5时之间,盘坐,两手按膝,头缓缓转,向左向右各推引15次。然后叩齿、咽津、吐纳,方法同前。

主治:风气留滞腰背经络,洒洒振寒、苦伸数欠,或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惊,狂疟、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颈肿、喉痹不能言、颜黑、呕、呵欠,狂歌上登、欲弃衣裸之。

(二)口识养生

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饮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强调了食物属性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

从立秋到秋分的时段称为“长夏”。张景岳曰:“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生,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长夏应脾而变化”,是说湿为长夏主气,人体的脾臟与之相应。古人还指出“长夏防湿”,在南方既炎热又多雨,湿病就多见于这个时节。因脾臟喜燥而恶湿,一旦受损,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易引发胃肠道疾病。所以整个节气的饮食养生应以清热祛湿、健脾和中为主,中医有“夏天(清)补心,长夏(淡)补脾”之说。

1.白露宜食

白露宜食用冬瓜、节瓜、丝瓜、苦瓜、小白菜、绿豆芽之类的消热食物,还可以食用些薏米、芡实、赤小豆,适宜喝淡粥、清茶、菜汤、豆浆、果汁等。可以多食梨、山竹等凉性水果,同时增加对芝麻、蜂蜜、西红柿、百合、乌梅等柔润食物的摄入,以益胃、养肺、生津。另外,还应多喝水,以保持肺臟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

经过炎夏和秋暑的消耗,人体的消化功能逐渐下降,肠道抗病能力也减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腹泻,因此,食物要注意新鲜,容易上火的食物尽量少吃。可选用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

2.养生粥品

俗语说“秋粥宜人”,白露时节应多食用清淡而健脾的淡粥,如薏米粥、芡实粥、白果腐竹粥、小麦粥、淮山粥等。下面再列举3种白露时节比较适宜的粥品。

小米枣仁粥:

原料:小米克,枣仁末15克,蜂蜜25克。

做法:小米煮粥,候熟,入枣仁末,搅匀。食用时,加蜂蜜,日服2次。

功效:能补脾润燥,宁心安神。治纳食不香,夜寐不宁,大便干燥。

沙参枸杞粥:

原料:沙参15~20克,枸杞15~20克,玫瑰花3~5克,粳米克,冰糖适量。

做法:先将沙参煎汁去渣,后以药汁与枸杞、粳米同入沙锅,再加水适量,用文火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玫瑰花、冰糖,搅匀稍煮片刻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温热服食。

功效:滋阴润燥,养血明目。

应用:阴血亏虚所致的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喉干燥、声音嘶哑、胃脘灼痛、饥而不欲食、干呕呃逆、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物模糊、手足心低热等。

注意:外感风寒所致咳嗽不宜服。

人参百合粥:

原料:人参3克,百合15~20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

做法:先将人参研末;百合剥皮去须,洗净切碎;后共与粳米同入沙锅,加水适量,以文火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冰糖,搅匀稍煮片刻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温热服食。

功效:益气滋阴,润肺安神。

应用:气阴两虚所致的心悸气短、烦渴神疲、久病形瘦、失眠健忘、心神不宁、食欲不振、久咳声低、干咳少痰,以及神经衰弱、癔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百日咳等而属气阴亏虚者。

注意:外受风寒及发热饮冷、舌红苔黄、便结尿黄等实热所致咳嗽,均不宜服。

3.养生菜品

炒红薯玉米粒:

原料:红薯、玉米粒、枸杞、青椒、盐、胡椒粉、食用油、淀粉各适量。

做法:将红薯洗净去皮,切成同玉米粒大小的方丁,玉米粒洗净用沸水焯一下待用,枸杞用水发好,青椒洗净切成丁。坐锅点火倒入油,至七成熟时,放入红薯丁,炸至皮面硬结,起锅捞出沥干油。留底油,下青椒丁和玉米粒略炒,下红薯丁翻炒,加入盐、胡椒粉至双丁熟后,下枸杞炒匀勾芡即可。

功效:本品有调中和胃,利小便,降血脂功效。

小米面茶:

原料:小米面0克,麻酱克,芝麻仁10克,香油、精盐、碱面、姜粉各适量。

做法:将芝麻仁去杂,用水冲洗净,沥干水分,入锅炒焦黄色,擀碎,加入精盐拌和在一起。锅置火上,放入适量清水、姜粉,烧开后将小米面和成稀糊倒入锅内,放入一点碱面,略加搅拌,开锅后盛入碗内。将麻酱和香油调匀,用小勺淋入碗内,再撒入芝麻盐,即可食用。

功效:能补中益气,增加营养,助顺产。尤其适于产妇在冬季临产前食之。

大枣乌梅汤:

原料:大枣15克,乌梅15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大枣、乌梅洗干净,入沙锅加水适量,文火煎取浓汁,兑入冰糖溶化即成。

功效:滋阴,益气,敛汗。

应用:阴津亏虚所致的烦热口渴、气短神疲、盗汗不止等。

摘自:《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秋》更多精彩内容







































北京那家治白癜风最好
白癜风能够治愈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dongtong56.com/yzys/85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