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这几个特效穴位要牢记

如何才会使皮肤光滑白嫩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baidianfengyaopin/22396.shtml

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激发经络、穴位的治疗作用,结合近代西医药学的药物药理作用和注射方法,而形成的独特疗法,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肩周炎临床表现为肩臂的多处疼痛,活动功能受限,其病理机制为病变区的瘀血、水肿压迫和牵张末梢痛觉神经,炎性瘀滞使局部代谢产物浓度增高直接刺激痛觉神经,所以产生剧烈疼痛。炎性渗出使炎症泛发,累及邻近组织,后期结缔组织增生、粘连等,使关节活动障碍。

一方面,穴位注射能够调节血管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炎症区血管的通透性,减轻炎性渗出,使炎症瘀滞区的病理代谢产物加速分解,或使其失活性。同时减轻肿胀,缓解其对末梢神经的牵张性刺激作用。另一方面,穴位注射还能激活体内的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发挥较强的镇痛作用。使其达到治疗肩周炎的目的[1]。

那么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所需要的特效穴位主要有哪些呢?

一、中平穴(肩痛穴)

中平穴,董氏奇穴,位于胃经循行路线上,对侧取穴,主治中老年肩周炎,五十肩。中平穴又称肩痛穴、肩周穴,该穴是平衡针的代表穴位之一。

在腓骨长肌与趾纵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

仰卧位或侧位,在下肢,足三里下1横指处,按压有酸胀感。

坐位,在下肢,外膝眼下4寸,胫骨前脊向外1横指。

交叉取穴,左病取右。

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根型颈椎病,颈间肌筋膜炎,落枕,以及偏头痛,高血压,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癔症性昏厥,上肢瘫痪,中暑,休克,昏迷,癫痫,精神分裂症。

治疗取效关键是需要强烈的针感,同时嘱患者配合患肩的活动。

二、阳陵泉穴

阳陵泉,人体穴位。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胆属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为八会穴之筋会。

:当腓骨长、短肌之中;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前返动、静脉,膝下外侧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和腓总神经分支。

:位于人体的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腓骨小头稍前下方凹陷中。(即:在小腿的外侧,膝关节下方的外侧有一个高点(腓骨小头),从高点的前下方大概一寸左右有一个凹陷。)

: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深刺可透阴陵泉,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下放散。

抽筋、小腿抽筋、关节筋迟缓或痉挛肿痛、麻痹、下肢痿痹、膝肿痛、膝膑肿痛等下肢、膝关节疾患、膝关节炎及周围软组织疾病。

肩周炎,臀部肌肉注射后疼痛;肩痛、腰痛、膝盖疼痛、腰腿疲劳等。

黄疸、口苦、呃逆、呕吐、消化不良、胃溃疡、习惯性便秘等。

胁肋痛、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小儿惊风。高血压、遗尿、落枕,腰扭伤,踝扭伤。

现代常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肝炎、胆道蛔虫症、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膝关节病变、肩关节周围炎、肋间神经痛、小儿舞蹈病等。

三、三间穴

三间穴,手阳明大肠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灵枢·本输》,别名少谷。位于手背第二掌骨桡侧,掌骨小头后方凹陷处,握拳取穴。布有桡神经浅支,手背静脉网和第一掌背动脉的分支。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痛,胸腹满,气喘,热病,手背红肿等病症,直刺0.5~0.8寸。(因腧穴部位多有神经分布,故不宜自行针灸。)

此腧穴处有第1骨间背侧肌,深层为拇内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头静脉起始部)、指掌侧固有动脉;布有桡神经浅支。

微握拳,在食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后凹陷处,即赤白肉际处。

身热头痛、咽喉肿痛、口干齿痛、鼻衄目痛;胸闷气喘、腹胀肠鸣、泄泻痢疾;肩臂疼痛、上肢瘫痪;手指及手背肿痛、手指屈伸不利。扁桃体炎,牙痛,三叉神经痛,急性结膜炎,青光眼,手指肿痛,肩关节周围炎等。

四、条口穴

条口穴。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又称肩凝穴。治疗阳气虚衰明显的肩周炎,可透刺承山穴,名唤“条山”穴,效果好。

小腿前外侧,外膝眼(犊鼻)下8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中指)处。当小腿前外侧中点,胫骨前肌中,外与丰隆相平。

正坐屈膝位,在犊鼻下8寸,犊鼻与下巨虚的连线上取穴。即: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在胫骨前肌中;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当腓深神经。

现代常用于治疗漏肩风(肩痛不能举),肩周炎,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胃痉挛,肠炎,扁桃体炎。

五、束骨穴

束骨穴。束,捆也、束缚也。骨,水也。束骨名意指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在此聚集不能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寒湿水气和下部经脉上行的阳气,二气交会后聚集穴内既不能升亦不能降,如被束缚一般,故名束骨。

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第四趾跖侧总动、静脉;布有第四趾跖侧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位于人体的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疏经活络,散风清热,清利头目,临床用于头痛、目眩、项强、癫狂、腰腿痛等。

六、鱼肩穴

鱼肩穴,著名针灸学家高树中教授还发现了另一个治疗肩周炎的特效穴位——鱼肩,它就在鱼际穴沿拇指方向往上约半寸处。肩周炎患者的这个位置,往往会出现一个火柴头状的条索状物,按上去很疼,这也是治疗肩周炎的高升点。这个穴位一般的针灸书上没有,它是高教授发现的,他将其命名为“鱼肩”,意思就是“鱼际穴附近专治肩部的穴”。

鱼肩穴也在肺经上,对于肩前部疼痛的肩周炎患者尤其有效,因为这个部位疼痛的原因是肺经经脉和经筋的不通,所以它必然要在肺经上出现如此明显的高升点。

在鱼际穴向下(远端方向)约0.5寸,赤白肉际处。

七、后溪穴

小肠经上穴位,输(木)穴,主治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

具体在在小指尺侧,第5掌骨小头后方,当小指展肌起点外缘;有指背动、静脉,手背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后溪穴位于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近端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落枕、耳聋、精神分裂症、癔病、角膜炎等。配天柱主治颈项强直、落枕;配翳风、听宫主治耳鸣、耳聋。

八、天宗穴

天宗穴,出处《针灸甲乙经》、《灵枢·经脉》,属:手太阳小肠经。作用:散风、舒筋、止痛。

位于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左手搭上右肩,左手掌贴在右肩膀二分之一处,中指指尖位置即是。

治疗肩膀酸痛、五十肩、气喘、乳痈、肩部疾病等;

缓解肩关节周围肌肉劳累、促进气血运行,丰胸美乳、对于预防乳腺增生效果很好。

文献参考:

[1]邱宁岩,穆鉴,张静馨,etal.镇痛药、针刺镇痛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浆cAMP含量的影响[J].针刺研究(4):-.

----------

-

●穴位注射中出现晕针或药物反应情况时,正确的操作是什么?

●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方法及关节疼痛缓解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检查都有哪些?

●腰痛如何排除肾结石的可能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dongtong56.com/yzys/648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