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是一种常见的,并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症状。虽然它不会像急性疼痛那样令人“痛不欲生”,但它的持久性常让医生束手无策,许多患者的疼痛找不到器质性原因,难以确定治疗方案,使患者处于长期的痛苦中。
其实,许多慢性疼痛系心理疾病所致,排除了器质性疾病的慢性疼痛患者,多与下列情况有关:
一是紧张性疼痛。紧张性疼痛常由心理冲突所致。人处于长期心理压力状态时,如果不能很好地排解这些压力,除了出现紧张、烦恼、失眠等症状外,也可表现为慢性疼痛。如头痛、背痛、牙痛或腰痛等。
二是抑郁性疼痛。非器质性的慢性疼痛中,大多数是抑郁情绪所致。这类病人表现为缺少愉快感或高兴不起来,但躯体疼痛却持续顽固。这类病人早期常以头痛为常见,其程度随心境而变化,尔后发展为躯体其它部位疼痛,如背痛、腹痛、腰痛,甚至会阴痛、肛门痛等,患者常形容其为钝痛,针扎一样,刀割一样,火烧一样。
三是焦虑性疼痛。焦虑可以引起疼痛。最常见的为焦虑性头痛,也可有背痛、腹痛、胸痛或肌肉痛等,伴有紧张、不安、心慌、气促、出汗等,疼痛的部位不固定,程度也时轻时重。
四是神经衰弱的疼痛。神经衰弱的疼痛是头部常有紧箍感、胀痛感,同时伴有疲劳乏力、失眠等症状。
五是癔症的疼痛。其疼痛特点为痉挛性、发作性,与心理暗示有关,并具有模仿、夸大色彩。此类患者往往具有癔症型人格和其他癔症的症状。
六是疑病症的疼痛。其疼痛的性质、程度、部位多不稳定,缺少相应的体征。患者往往具有疑病者的特点,如敏感、多疑、焦虑等,坚信自己的疼痛是躯体疾病而非心理疾病所致,虽然躯体检查结果未发现异常,但也不能改变想法。
七是更年期综合征的疼痛。这种疼痛多在更年期女性中发生。往往涉及多个器官,多个部位,是难以名状的疼痛,同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如情绪烦躁,易激惹,脸红、潮热、多汗、经期紊乱等。
上述几种疼痛多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虽程度不特别严重,却令病人感到非常痛苦。
因此,各科医生在临床上反复查无器质性证据的慢性疼痛时,要考虑到心理疼痛的可能性,采取有针对性心理疾病的治疗。
如果患者被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折磨,又查不出器质性原因时,应考虑到精神心理科就诊。精神心理科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心理症结所在,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帮患者摆脱疼痛困扰。
来源
鸭绿江晚报
本文作者/周兵兵
医院心理二科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每周三下午1点—4点
(八道院区1楼诊室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