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转换)性障碍源于早期的歇斯底里,由于歇斯底里在非医学界被广泛理解为无理行为的贬义词,故在中国译为癔症。在ICD-10中,癔症的概念已经被废弃。
分离(转换)性障碍是属于垂直分裂,就像一根管子一样把一个人创伤时的行为、言语、人格上出现的不合时宜,非整合性的改变给抽出来。从一个人的意识层面全都抽出来。
分离(转换)性障碍跟创伤是一大谱系,创伤可能会会形成边缘人格障碍,也可能会形成癔症,有的人也会出现PTSD.
国外报告,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终身患病率女性为千分之三到千分之六,男性少见。在我国,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本病在15岁到59岁的人口中,农村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多数学者认为文化落后(经济状况差)的地区患病率较高。大多数患者在35岁以前发病。我国部分地区的儿童、青少年集体发作的情况。一般认为分离(转换)性障碍预后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发缓解。
发病心理机制:
1.对应激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如经历战争,遭遇对个体有重大意义的生活事件等。
2.幼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如遭遇精神、躯体或性的虐待,可能是成年后发生分离(转换)性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3.在人格方面,具有暗示性、情感性、自我中心性、表演性、幻想性特征的个体是分离(转换)性障碍发生的重要人格基础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及其变迁对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患病率和症状的表现形式有较大的影响,如现代人文化程度越高,以兴奋为主要表现者就少见,而以躯体症状表现者就多见。文化程度较低的个体比文化程度较高的个体更容易患病;生活在封闭环境(如边远地区)中的个体比生活在开放环境(如大都市)中的个体更易患病。
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共同特点是部分或完全丧失了对过去的记忆、身份意识、即刻感觉以及身体运动控制四个方面的正常整合。
受损的程度每天甚至每个小时都可以不同。
假定它在起源上是心因性的,与创伤性事件、不可解决和难以忍受的问题及紊乱的关系在时间上有密切联系。
有可能有无意识动机和继发获益等。
(转换)意味着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所引起的不愉快情感,以某种方式变形为症状。
据报道,分离性障碍的开始和终止都是突然性的,很少被观察到,除非在特意设计的催眠或发泄的相互作用和操作过程中。分离症状的改变或消失也许只限于这类操作时期内。
各类分离性状态在几周或几月后都趋向缓解,若其起病于创伤性生活事件有关则更是如此。
若是这些障碍与不可解决的问题或人际困难相联系,则有可能发展为慢性状态,特别是瘫痪和感觉麻木。
到精神科就诊前症状已持续一两年以上的病人通常很难治疗。
患者对十分明显的问题和困难表现出惊人的否认,他们将一切问题都归因于分离性症状。不包括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
诊断要点:
1.有临床特征。
2.不存在可以解释症状的躯体障碍的证据。
有心理致病的证据,表现在时间上与应激事件、问题和紊乱的关系有明确的联系(即使患者否认)。
分离性遗忘
主要特点是记忆丧失,通常为重要的近期事件,不是由器质性精神障碍所致,遗忘范围之广也不能用一般的健忘或疲劳加以解释。
遗忘通常为部分性的和选择性的,且一般都围绕着创伤性事件,如意外事故或意外的亲人死亡。
遗忘的程度和完全性每天都有所不同,但总有一个固定的核心内容在醒觉状态下始终不能回忆。
完全的广泛遗忘都为神游的一部分,相当罕见,如果出现应归为神游。
与遗忘相伴随的情感状态变异极大,但严重抑郁罕见,困惑、痛苦、以及不同程度的寻求注意行为可能很突出,但有时也表现为平静的接受。
患者以年轻成人最为多见,最极端的例子可见于对战场应激敏感的男性。
非器质性分离状态在老年罕见。
可在当地无目的的漫游,常伴有自我忽视,持续时间极少超过一两天。
诊断要点:
1.对于具有创伤或应激性质的近期事件存在部分或完全遗忘。
2.不存在脑器质性障碍、中毒或过度疲劳。
鉴别诊断:
1.器质性障碍中通常还有神经系统紊乱的其他特征,如意识浑浊的持续现象、定向障碍以及意识形态的波动等,与任何可能的创伤性事件或问题无关。
2.由于酒和药物滥用所致的“黑蒙”与滥用时间密切相关,且丧失的记忆永远不可能重新获得。
3.遗忘综合征的短期记忆丧失表现为即刻回忆正常,但2-3分钟后即丧失。
4.脑震荡或严重头部外伤后的遗忘,通常是逆行性的,分离性遗忘可经催眠或发泄加以改变。
5.癫痫发作后的遗忘,偶见于精神分裂症或抑郁障碍的木僵或缄默状态的发作后遗忘,有原疾病特点。
6.最困难的是与蓄意模仿遗忘(诈病)相鉴别。蓄意模仿遗忘常与一些明显问题有关,如金钱、战场死亡危险、可能服刑或死刑判决等。
分离性漫游
分离性漫游具有分离性遗忘的所有特征,同时还有离家或离开工作单位,表面上有目的的游历,游历期间保留自我照顾能力,有些病例可采取一些新的身份,一般只持续几天,偶尔持续更长时间,且新的身份达到令人惊异的程度。安排的旅行可能是前往已知的并有情绪意义的地方。虽然对神游期存在遗忘,但在不知情的人看来,可显得完全正常。
诊断要点
1.分离性遗忘的特征。
2.超出日常范围内的有目的的旅行。
3.保持基本的自我照顾,如进食、洗漱等,并能与陌生人进行简单的社会交往,如买票、加油、问路、点菜。
鉴别诊断
与颞叶癫痫发作后漫游的鉴别一般较容易,可根据癫痫史,不存在应激事件或问题,癫痫患者的旅行较少目的性、活动更为片段。
与分离性遗忘一样,本病与蓄意模仿漫游的鉴别可能十分困难。
分离性木僵
符合木僵的标准,但找不到躯体原因的证据。
有证据支持心理原因的存在,近期或是有应激事件,或有突出的人际或社会问题。
木僵诊断的依据是自发运动以及对声、光、触等外界刺激的反应消失或极度减少,患者在长时间里几乎一动不动的坐着或躺着,完全或几乎没有言语及自发的有目的运动。
虽可存在一定程度的意识紊乱,但肌张力、姿势、呼吸、有时睁眼、协调的眼部运动就表明患者既非处于熟睡之中,也不是无意识状态。
诊断要点:
木僵;
不存在对木僵做出解释的躯体障碍或其他精神障碍;
有近期发生应激事件或目前存在问题的证据。
鉴别诊断:分离性木僵必须与紧张性、抑郁性或躁狂性木僵相鉴别,在紧张型精神分裂症的木僵之前常提示有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和行为,抑郁型和躁狂型木僵的形成一般相对缓慢。
出神与附体障碍
暂时的同时丧失个人身份感和对周围环境的完全意识。在某些病例,患者的举动就像是已被另一种人格、精灵、神或“力量”所代替,注意和意识仅局限于或集中在密切接触的环境的一两个侧面,常有局限且重复的一系列运动、姿势、发音。
出神状态是指不由自主、非人所愿的以及发生于宗教或其他文化上认可的外在处境下的妨碍日常活动者。
发生于精神分裂症或伴幻觉、妄想或多重人格的急性精神病病程中的出神状态不应归类于此。若出神障碍与躯体障碍(颞叶癫痫或头部外伤)或精神活性物质中毒有密切关系也不归类于此。
人格解体/现实解体
人格解体:对个体的思维、情感、感觉、躯体、或行动的不真实的、分离的或作为旁观者的体验(如感知的改变、时间感的扭曲、自我的不真实或缺失、情感和/躯体的麻木)。
现实解体:对环境的不真实或分离的体验(如感觉个体或物体是不真实的、梦幻的、模糊的、无生命的或视觉上扭曲的。)
分离性运动和感觉障碍
存在运动丧失或运动功能受妨碍或感觉丧失(常为皮肤感觉),找不到可解释症状的躯体疾患,但病人表现犹如的确患躯体疾病。
病人关于躯体障碍的概念,与生理和解剖学原理并不相符。
功能丧失所致的残疾有助于病人逃避不愉快的冲突,或是间接反映出病人的依赖或怨恨,他们把所有痛苦都归咎于症状或症状引起的残疾。
还有寻求注意的行为,症状的残疾程度会取决于在场人数的多少和类型以及病人的情绪状态。有些病人症状的产生与心理应激因素密切,有的却找不到这种联系。
常可发现病前人际关系和人格的异常,病人表现出来的症状可能与其关系密切的亲友所患躯体疾病相像,这些障碍中程度较轻或短暂的形式,常见于少年,尤其是少女,而慢性形式表现多见于年轻成人,少数人形成反复再现的模式,甚至到了中老年仍可有这种表现。
诊断要点
不存在躯体障碍的证据;
对病人的心理社会背景及人际关系应有充分了解,从而有可能对障碍形成原因做出有说服力的推断。
鉴别诊断:一些进行性神经科疾病,特别是多发性硬化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在早期可以和分离性运动和感觉障碍混淆,鉴别困难;
在精神分裂症或重度抑郁也可见孤立的分离性症状,伴精神障碍通常很突出;
蓄意模仿的运动和感觉丧失,一般很难与分离性障碍鉴别。
分离性运动障碍
分离性运动障碍是常见的形式,表现为一个或几个肢体的全部或部分丧失运动能力。瘫痪可为部分性的,即运动减弱或运动缓慢;也可为完全性的。可有突出的各种形式和程度不等的共济失调,尤以双腿多见,引起离奇的姿势或不借辅助站立不能。也可有一个或多个肢端或全身的夸张震颤。表现为近似于以下疾病的任何形式:共济失调症、失用症、运动不能症、构音困难、异常运动、瘫痪。包含心因性失音症、心因性发音困难。
具体表现:
肢体瘫痪:可表现为单瘫、截瘫或偏瘫,伴有肌张力增强或迟缓,肌张力增强者常固定于某种姿势,慢性病例可有肢体挛缩或呈现失用性肌萎缩。
机体震颤、抽动和肌阵挛:表现为肢体粗大颤动或不规则抽动,肌阵挛则为一群肌肉的快速抽动,类似舞蹈样动作。焦虑时,上述症状会加重。
起立不能、步行不能:患者上肢可有粗大震颤,剧烈摇动,双下肢可活动,但不能站立,扶起则需要人支撑,否则向一侧倾倒,但通常不会跌伤。也不能起步行走,或行走时双足并拢或呈摇摆步态。在暗示下,他们可能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分离性抽搐
分离性抽搐(假性抽搐)也称假性癫痫发作,但没有癫痫发作的临床特征和相应的电生理改变,常与情绪激动或受到暗示时突然发生。发作时患者缓慢倒地或卧于床上,呼之不应、全身僵直,肢体一阵阵抖动,或在床上翻滚,或呈角弓反张姿势。呼吸时急时停,可有揪衣服、抓头发、捶胸、咬人等动作,有的表情痛苦,双眼噙泪,但无咬破舌头或大小便失禁。大多历时数十分钟后症状缓解,发作后神情呆滞睡眠,但可呈木僵或意识状态改变。发作时没有EEG(脑电图检查)的改变。
在运动方面可与癫痫的方面十分近似,但咬舌、严重摔伤、大小便失禁等表现在分离性抽搐中很罕见。不存在意识丧失而代之以木僵或出神状态。
分离性感觉麻木和感觉丧失
皮肤麻木区域的边界表明,它更接近于病人有关躯体功能的概念,而与医学知识不符,也可有不能用神经系统病灶解释的,在不同感觉形式上有的丧失,有的不丧失。感觉丧失可伴感觉异常的主诉。
具体表现为:半身痛觉消失或呈手套、袜套型感觉缺失。缺失的感觉可为痛觉、触觉或温度觉。
感觉过敏:表现为皮肤局部对触摸特别敏感,轻微的抚摸可引起剧烈疼痛。
感觉异常:如患者感到咽部有异物感或梗阻感,咽喉部检查不能发现异常。
视觉丧失在分离性障碍中很少是完成的,视觉障碍多表现为丧失视觉敏锐性、整个视野模糊或“管状视野”、弱视、失明、单眼复视。常突然发生,也可经过治疗突然恢复正常,患者虽有视觉丧失的主诉,但却惊人的保留着完好的活动能力。分离性耳聋和嗅觉比视觉丧失少见的多。包含心因性耳聋。
(火爆的活动现场)
其他分离(转换)性障碍
多重人格障碍:同一个体具有两种或更多完全不同的人格,患者突然失去对自己往事的全部记忆,对自己原来的身份不能识别,以另一种身份进行日常社会活动。表现为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人格,各有其记忆、爱好和行为方式,完全独立,交替出现,互无联系。初次发病时,人格的转变是突然的,与精神创伤往往密切相关,以后人格转换可用联想或特殊生活事件促发。在某一时刻只是显示其中一种人格,各个身份之间,并不意识到其他身份的存在,在以另一个身份活动时,另外一个身份感到好像失去了一段事件的存在。以两种人格交替出现者称双重人格或交替人格,其中一种人格常居主导地位。
相对常见的形式是双重人格,通常其中一种占优势,但两种人格都不能进入另一方的记忆,几乎意识不到另一方的存在。从一种人格向另一种的转变,开始时通常很突然,与创伤事件密切相关。其后,一般仅在遇到巨大的或应激事件、或接受放松、催眠或发泄等治疗时才发生转换,包含心因性浑浊、朦胧状态。
Ganser综合征
是Ganser描述的一组精神症状,为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特殊类型,患者有轻度意识模糊,对问题可以理解,但经常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如2+2=3,牛有5条腿等。将火柴倒过来擦火柴盒。给旁人以故意做作的印象,并常伴有行为怪异或兴奋与木僵交替发作。
情感爆发
常在受到严重的精神创伤之后突然起病,常在与人争吵、情绪激动时突然发作,表现为啼哭、叫喊、在地上打滚、捶胸顿足、撕衣毁物、扯头发或以头撞墙,其言语行为有尽情发泄内心情绪的特点。在多人围观的场合发作尤为剧烈,一般历时数十分钟即可安静下来,事后可有部分遗忘。
分离(转换)性障碍也可在一些人群中集体发病,多发生于常在一起生活的群体中,如学校、教堂等。通常在经济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群中流行,患者大多为年轻女性。在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等情况下具有表演型人格特征者易发病。一些特殊场景或特殊的氛围往往为病症的流行提供条件。
诊断与鉴别诊断
1.癫痫。分离性抽搐与癫痫发作相鉴别,癫痫发作时意识完全丧失,瞳孔多散大,且对光反应消失,可发病于夜间;发作有僵直、痉挛和恢复三个阶段,痉挛时四肢呈有规则的抽搐,常有咬破唇舌,跌伤和大小便失禁,发作后完全不能回忆;脑电图检查有特殊变化。如有癫痫和分离转换性障碍共存,应做出两个诊断。
2.急性应激反应,急性应激反应症状的发生、发展与精神刺激因素关系密切,患者在强烈的应激事件后立即发病,病程短暂,一般不超过3天,少于1个月,无反复发作史,预后良好。
3.诈病,多发生在监狱、法庭、工伤及交通事故中,蓄意模仿的遗忘、运动和感觉丧失,一般很难与分离转换性障碍鉴别,诈病者有明确的目的,症状受意志控制。
4.躯体疾病,一些进行性疾病特别是多发性硬化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在早期可与分离性运动和感觉障碍混淆,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周期性瘫痪、脑肿瘤、视神经炎、部分声带麻痹等躯体疾病相鉴别。
5.精神分裂症。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出现的情感爆发、幼稚行为、出神和附体状态、木僵等易于精神分裂症所出现的症状相混淆,但精神分裂症患者所表现症状多与外界环境无相应的联系,而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患者表情生动、情感外露。
解离障碍
压抑(水平分裂,禁忌的愿望)
解离(垂直分裂,外部事件):行为、言语、人格上出现不合时宜、非整合性的改变。
一部分心理活动与其余的心理活动分离。
内心体验与周围环境分离。
是创伤后的一种重要表现。
解离状态
连续谱:正常-病理
解离状态
“丢了魂”,
“六神无主”,
“忙忙碌碌”
白日梦,睡梦,走神,入静,催眠状态,超常体验
因疲劳人格现实解体
迷失在电影和书中而不知时间和环境,
从事被动工作疲劳时短暂自发的梦样怪诞感和分离愉快感。
骑自行车或开车时,突然意识到完全想不起来整个或部分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正听别人说话时突然意识到刚才完全或部分好像啥也没听到
突然发现自己到了某地却不知如何来的
想不起来自己衣服是怎么穿上的
回忆不起自己物品中的新东西如何来的
对不认识的人用另外的名字打招呼或自称认识
感觉自己像站在自己旁边或看着自己正在干着什么,像看着一个陌生人
不知道自己以前是什么样的人,听别人描述以前自己的样子,感觉不是在说自己。
被人说认不出朋友或家人
不记得重要事件如婚礼毕业典礼等
回忆不起自己物品中的新东西如何来的
对不认识的人用另外的名字打招呼或自称认识
感觉自己像站在自己旁边或看着自己正在干着什么,像看着一个陌生人
不知道自己以前是什么样的人,听别人描述以前自己的样子,感觉不是在说自己。
被人说认不出朋友或家人
不记得重要事件如婚礼毕业典礼等
回忆不起自己物品中的新东西如何来的
对不认识的人用另外的名字打招呼或自称认识
感觉自己像站在自己旁边或看着自己正在干着什么,像看着一个陌生人
不知道自己以前是什么样的人,听别人描述以前自己的样子,感觉不是在说自己。
被人说认不出朋友或家人
不记得重要事件如婚礼毕业典礼等
分不清有些事情自己真的经历过还是做梦
感觉一个自己熟悉地变得陌生
看电影太投入时就感觉不到周围其他事物的存在
感觉幻想和白日梦就像真的一样
有时感觉不到疼痛
有时呆坐没想任何事情,也感觉不到时间流逝
独处时出声地和自己说话
在不同场合举止差别很大像两个人
平时感到困难的事却在特定的情景下很轻松自如完成(如运动、工作、应对公众场合)
记不清某件事情已经做了还是只是想过要做
从自己身边一些现象发现自己一定是做了些什么,但对此无一点印象
有时候在自己物品中发现小纸片、图画、笔记,肯定出自自己手笔,但怎么也想不起来自己怎么完成的
有时听到自己头脑中有一个声音会指示自己应该做什么,或对自己刚做过的事加以评论
有时感觉自己好像透过一层雾在感知这个世界,其他人离自己很远或不太清晰
下午会议上午发生的事情感觉很遥远
解离障碍
感知、记忆整合障碍
认同障碍
意识障碍
易催眠
与创伤有关
保持心理控制错觉,从创伤中撤离。
童年性虐待:不信或轻信。
解离障碍
也常见于:
边缘型人格障碍
PTSD
部分抑郁症
惊恐发作时
反移情
例如,治疗中感觉来访者表述好,很流畅,很配合,很吸引治疗师,但治疗结束后整理资料时想不起来访者说了什么---潜意识忽视
虚弱、恐惧、迷糊,无感觉---
治疗关系和治疗技术
根据人格成熟程度:支持性-表达性
孙培丽(晴空)
中美精神分析高级女性组三年连续培训
中德身心治疗两年系统培训
目前正在接受中法三年系统培训
医院进修5个月
存在主义团体带领者
累计个案咨询超过小时
预约咨询点击“晴空心理预约”
预约咨询(点击蓝色字体即可阅读)
心理咨询预约流程
新年女性课程(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阿里斯托芬斯讲了一个古希腊的神话故事:最早的人类是球形的,有四条胳膊、四条腿、一个头、两张脸,朝着相反的方向看。从此Ta们就一直在找寻自己另一半的路上……
长久以来我们女性的命运却一直被赋予特别的意义!从出生那一刻,到读书上学、恋爱中性与爱的不同体验、职场选择的受限、亲密关系中的被动地位、多重角色的艰难、中年婚姻危机……
爱、孕育、坚忍、包容……女人一直在牺牲、在付出,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和韧性,却又一直在承受蹂躏、抛弃、贬低的命运。
男人成了很好的工具。
这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女性,有自己独立完整的生命吗?或者我们期待真正的相逢?
命运在我们一起的探索中……
——孙培丽
课程回顾(点击蓝色字体即可阅读)
女性的中年危机与自性化
亲密之旅
联系我们
心理咨询预约、(QQ同号)
心理咨询预约
晴空精神分析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