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症理论与实践第六章神经症的诊断

第三节常用的心理测量

在精神医学中,标准化的病史采集、定式检查和量表评定己经成为这门学科现代化、科学化的标志。这些标准化方法的优点在于不易遗漏症状,减少医生的主观影响。定量量表对症状变化与治疗效果的评定比较客观,因而增加资料之间的可比性,资料计量化便于统计分析。

在介绍常用的心理测量之前,有一点必须重点说明。无论这些检查方法和量表多么先进、多么科学,但由于人体活动,尤其是精神活动的无限复杂性,可测部分仍是有限的,测量结果的效度如何必须常持谨慎态度。量表都是人为的,设计不可能完美无缺,因而在使用时医师的临床思维必须主宰一切诊断和治疗活动。病史采集、量表检查、实验室检查概莫能外,这些都是工具,为我所用,而不能相反,即医生不能被这些检查方法所束缚,必须根据患者的临床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全面评价、独立思考、经常发现诊断标准以外、量表范围以外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诊断标准与量表的充实、更新,力求与临床实情并行不悖,促进精神医学的继续向前发展。

一、精神压力测量

重大的生活事件与神经症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而一些常见的、普遍的生活事件积累起来的精神刺激作用较易被人忽视。因而从60年代起,人们对生活事件的定量研究有了较多的兴趣。

最初的测量方法是统计一个人在一段生活时间内所经历的事件的次数。次数越多,表示他感受的精神刺激越多。不足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各种生活事件对人的精神刺激大小不一,丢失一件衣物和经历一场浩劫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Holmes的生活事件量表采用常人均值,算出不同的生活事件的平均计分,如离婚73分、退休45分,其加权的依据来自人的常模。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对不同强度的刺激等量齐观。但是即使是同一生活事件,在不同的性别、年龄、文化背景,乃至不同的个体或同一个体不同的时期均可能有不同的意义。因为生活事件的实际刺激强度一方面受事件本身的性质、特点、强度的影响,另一方面更受到感受者个人的需要、动机、个性、以往经历及其神经生物学特性的制约。比如,中年丧妻通常乃人生之一大不幸,但对于一个夫妻感情甚深的男子和另一个早有新欢的男子来说,丧妻这一精神刺激的强度和性质便迥然不同。因此,生活事件的评估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究竞是采用常人均值由他人评定的标准化方法,还是采用主观自评的完全随意性方法更合适一些呢?

我们的一个研究结果是:采用主观自评的方法较为合理。即不管人们对某一生活事件的看法与客观实情一致与否,也不管是什么原因影响了他们对客观事件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只有他们实际感受到的精神紧张才对健康构成真正的威胁,也才能在神经症的起病中产生作用。

另一方面,Holmes的理论是:生活事件不管属积极性质的或消极性质的,假定都会造成精神紧张而导致疾病,因为都需动员机体应激资源作重新适应。但现有研究发现,消极的生活事件最可能造成精神紧张而导致疾病,而积极性质的生活事件则没有显著致病作用。因此,我们认为,较为满意的生活事件量表应符合三点:①自评方式;②事件好坏要定性;③感受强度要定量。

根据这三条原则,我们在Holmes量表的基础上编制了一个生活事件量表。全表共列48条较常见的生活事件,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①28条与家庭有关的事件;②13条工作学习中的事件;③7条社交与其他问题方面的事件。另有2条空白项目,供填写那些已经经历但表中未列的生活事件。患者根据指导语对全部条目一一过目,并一一注明在一年内是否经历过。然后由患者本人去判断,那些经历过的事件对其本身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影响程度如何?影响持续时间多久?一过性事件如流产、失窃要记录经历次数。持续性事件如夫妻分居、住房紧张要记录持续时间,通常半年以内记为一次,超过半年以发生二次记。影响程度分5级,从无影响到极重影响分别记0-4分。影响持续时间分为4级,3月内、半年内、1年内、1年以上,分别记1、2、3、4分。

生活事件刺激量的计算方法如下:

1.某生活事件刺激量=该事件影响程度分x该事情影响持续时间分x该事件发生次数

2.正性事件刺激量=全部好事刺激量之和

3.负性事件刺激量=全部坏事刺激量之和

4.生活事件总刺激量=正性事件刺激量+负性事件刺激量

另外,还可以根据临床需要或研究的目的,对家庭问题、工作问题和社交问题进行分类统计。

二、人格或个性测最

(一)人格的概念和几种主要的理论

人类的心理活动均有共同的过程,这就是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及行为等心理过程。但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各个人心理活动过程的动力特性是不相同的。如在感知觉方面,有感知敏锐性、精确性和瞬间感知广度的差别。在注意方面,有注意的范围和注意的稳定性不同,有主动注意优势或被动注意优势的区别。在记忆方面,有铭记速度、保持数量和再现准确性的不同。在思维方面,有灵活性与深刻性的不同,有形象思维优势与抽象思维优势的区别。在情绪方面,有反应强度与转换速度的不同,优势心境特色的不同;还有内部体验与外部表现一致程度的差别。在意志方面,有强与弱的区别。在动作方面,有始动速度、灵活性及准确性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诸如此类的心理特点的差异就是心理现象的个别性,或称个性。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全部标志。它不是一种心理过程,但它却表现在全部的心理过程之中,是各个心理过程特性的总和。个性的形成与先天的生理特性和后天的生活经历相关。

在精神病学的概念中,人格即指个性。人格通常包括气质与性格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气质指人的心理过程(特别是情绪过程)的动力特征,即其发生的速度、强度及持久性。它与神经类型、内分泌系统特性及脑的生化活动特性相关,这些特性是形成不同气质的物质基础。性格指情感倾向性,意志和行为的倾向性,它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包括对事件的态度、伦理和道德观念,主要受社会所制约。

1.巴甫洛夫的人格理论巴甫洛夫通过动物实验确定大脑皮质的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过程)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强度、灵活性和均衡性。并提出动物和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主要有四型,分别称为兴奋型(强而不均衡型)、活泼型(强、均衡、灵活型)、安静型(强、均衡、惰性型)及抑郁型(弱型)。这四型相应类似于古希腊Hippocrates的四类气质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巴甫洛夫还根据两种信号系统的学说,把人类的神经类型划分为艺术型、中间型和思想型。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与神经组织的生化特性及代谢活动特点有关,因此具有先天的性质,虽然也受个体生长发育情况、内分泌腺或体液调节情况及躯体健康状况等影响,但它是较为稳定的。

2.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Skinner)认为,人格不过是个体独特的行为方式或这些方式的组合。行为主义强调人格的研究主要是去发现个体的行为和行为的强化物之间的独特联系。

学习使人获得各种行为,因而使人能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在生活经历中,某些行为给自己带来满足,某些行为给自己带来痛苦。根据奖则立罚则消的原则,人们保存了某些行为,消除了某些行为,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不仅如此,人们还学会了辨别在哪些刺激或情景下行为会得到强化,在哪些刺激或情景下同样的行为不会得到强化,因而在选择性强化的场合下出现选择性的行为。人不只是被动地对强化条件作出反应,相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会积极地选择和改变环境变量,对环境进行主动控制。行为主义重视外显行为的研究,忽视内心活动。

3.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徳认为人格结构由原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构成。原我是一种原始精神动力,是遗传下来的本能,是毫无掩盖的生物性冲动,是人格的一个永存的成分。自我是人格的表层结构,是原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自我的功能是感知外界的刺激,将经验消化储存,遵循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使原我得到满足或是适应外界。超我是人的良知,是道德伦理标准、行为社会规范的内化,为人类所特有。超我强迫自我遵守某些清规戒律,否则便产生内疚感。原我、自我与超我三者的动力来源均不能脱离性力(libido),三者的动力平衡便维持一个稳定的人格。

经典的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不断被修正,较有代表性的为荣格人格理论。荣格提出人的心理活动有两种定势,一种指向个体内部世界,叫内向;一种指向外部环境,叫外向。同时又提出四种思想方式即①感觉、②思维、③情感、④直觉。他认为思维和情感是对立的,感觉和直觉是对立的。最为理想的情况应该是这四种思想方式与两种定势共同协调地活动。但事实上,每个人都只有一种方式和定势占优势,其余皆处于无意识之中。按照两种定势与四种思想方式的组合,共有8个典型的人格类型。它们是:

(1)思维外向型:按固定规则办事,客观而冷静,积极思考,武断,情感压抑。

(2)情感外向型:易动感情,尊重权威和传统,寻求与外界的和谐,爱交际,思维受压抑。

(3)感觉外向型:寻求享乐,无忧无虑,社会适应性强,不断追求新异的感觉体验,对艺术品感兴趣,直觉受压抑。

(4)直觉外向型:做决定不是依据事实,而凭预感,易改变主意,富于创造性,对自己无意识的东西了解甚多,感觉受压抑。

(5)思维内向型:强烈渴望私人的小天地,实际判断能力缺乏,社会适应差,智力高,忽视日常实际生活,情感受压抑。

(6)情感内向型:安静,感觉过敏,对别人的意见和情感漠不关心,无情绪流露,思维受压抑。

(7)感觉内向型:易受情景决定,安静、被动、艺术性强,不关心人类事业,只顾身旁刚发生的事情,直觉受压抑。

(8)直觉内向型:偏执,喜做白日梦,观点新颖但稀奇古怪,苦思冥想,很少为人理解,但不为此烦恼,以内部经验指导生活。

4.艾森克(Eysenck,H.J.)人格理论艾森克通过实验室和临床的研究,提出了人格维度的理论,他提出个性的内、外倾是一个维度,神经质又是一个维度,此两维度可互为垂直地构成一个二维图,形成的四个象限能相应地表现出古代四种气质类型。艾森克认为这个图能表现人的个性的主要特质。但实际上,人的个性要远比这复杂得多。因此,后来艾森克及其同事又相继提出了三维结构、四维或多维结构的人格理论。

(二)人格与神经症

巴甫洛夫从高级动物的实验性神经症中发现。神经类型为弱型或强而不均衡型者较易发生神经症。弱型中第一信号系统占生理优势者即所谓艺术型者易患癔症;第二信号系统占生理优势者即所谓思想型者易患精神衰弱;弱型(或强而不均衡型)两信号系统活动平衡者易患神经衰弱。

德国现象学派更重视神经症与人格的关系。他们认为理论上无法把病态人格与神经症区别开来,神经症的症状和病态人格的行为都可理解为一种反应,既取决于素质的倾向,也取决于环境中的压力。他们认为从社会角度来看是病态人格,从临床角度看便是神经症。神经症就是人格偏离正常,其区别仅仅在于神经症往往使自己受苦,而病态人格则常常使他人受害。近来大量的研究认为,人格障碍与神经症是不同的,前者一般于早年起始,一旦形成便具有恒定的、不易改变的性质,他们的智能并不低下,但对自己的人格缺陷却缺乏自知。神经症却常常是在人格形成后发生的,并非固定持久的神经功能障碍。有研究发现,某一特殊的神经症往往是在某一特殊的人格类型上发展起来的,如癔症患者具有癔症性格,强迫症患者具有强迫性格等等。另一些研究却发现,神经症不一定都有人格基础,但人格的偏离正常为神经症的发生提供了条件,较之常人而言,他们之中神经症患病率较高。

(三)人格测定的方法

各种人格理论都承认人格存在着个体差异,并且认为这种差异是可以被测量和评估的。江湖上的卜卦、算命、面相术、骨相学、掌纹术要算是最原始的人格评估方法。随后的字迹分析、语音分析、姿态分析,已接近现代心理学的人格评估技术。根据科学心理学的人格理论,对人格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是近几十年的事。把一些能反映神经类型特点的两极词汇列成若干组,如:安静——活泼;孤僻——好交往;悲观——乐观;犹豫不决——果断;谨慎——随便等。让受试者根据自己性格的倾向性择其一端,最后归纳人相应的神经类型,这是较为简便的人格定性方法。但实际上任何一种神经类型极端典型的形式都是罕见的。人格的分析要求进一步精确化或个体化。因此计量和统计分析技术在现代人格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现代对人格研究的主要方法有问卷法与投射技术。

1.问卷法这是一种以问卷形式组成的人格测验。问卷包含有若干条目,每项条目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可供选择的答案,这些条目都是根据某种人格理论制订的。受试者填报完毕后,根据计分规则归类统计,得出受试者若干人格恃质的具体分数,即称定量。或与相应的常模对照,划入某一类型,即称定性。人格问卷的设制者并不特别注重问卷中的每一回答是否十分准确地反映了个体,因为这种多选题的问答方式显然不如面谈那样较为直接如实地表达个体。他们也不认为每一项目都会涉及到个体生活中至关重要的生活事件,因为事实上问卷项目往往涉及的只是若干具体情绪反应和日常生活中一般行为表现。他们所感兴趣的是问卷中全部或若干项目回答的相互关系,或问卷回答与个体外表行为的相互关系。

量表制订过程中多应用了因素分析的统计技术。起初列出很多条目,并测试众多的被试,经过因素分析统计后,找出相关项目,构成一个因素,因此每一因素内的各项条目都高度相关,共同构成一种人格特质。另一种制订问卷的方法称为经验标准式,始初也是制订一个有一系列项目的问卷,然后在已知的不同类型的被试组中进行测试,如精神分裂症组、抑郁症组、癔症组……然后把能区别不同被试组的那些条目保存下来,著名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便是如此编制而成的。

2.投射技术最先由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Rorschach)创立,是用一些云雾或墨迹图片,诱导出受试者的经验,使其人格投射到这个塑造的图案上来。首先他将墨水洒在纸上,把纸对折,纸上便留下对称的但并无意义的墨迹。他把这些墨迹作为刺激呈现给他的病人,然后从数千张墨迹图中筛选出一些能在不同类型的精神病人中引出不同反应的图片,最后精选十张,即现在流行的罗夏测验。其中五张是浓淡不同的黑色墨迹图,两张是红与黑的墨迹图,三张是几种颜色混合的墨迹图。测量时依次呈现墨迹图,让被试者自由地考虑,诉说他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图上的什么东西决定了他的知觉。在解释罗夏测验的结果时,测验者关心的是被试者知觉形成的途径、理由和内容,因为受试者的这些回答往往不自觉地联系了自己的需求、动机与冲突,从而反映出他的人格特征的内部形象。

(四)艾森克个性问卷

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是英国伦敦大学H.H.Eysenck教授制订,广泛应用于英国和西欧。年湖南医学院龚耀先教授主持修订了中文译本,并进行了全国采样。修订后EPQ成人问卷含项目88条。EPQ根据艾森克的人格多维结构的理论制订,由P量表(psychoticism)、E量表(extrovisionintrovision)、N量表(neuroticism)及L量表(lie)四个分量表组成,主要调查受试者的桔神质、内外向和神经质。L量表用于测验受试者回答的真实性或掩饰性,也有测验其纯朴性的作用。L分过高说明答案不反映受试者的真实情况。

受试者填写问卷之后,便可通过记分检查出P,E,N,L各是多少分,此为粗分。

事实上从正常个性到病态个性是一个连续的移行过程。任何人的个性中均可能有某些品质的过多或不足,但多数情况下均被视为正常个性范围内的变异。很难断言究竟达到什么数值为正常,什么数值为异常。通常是在普通人群中,进行样本较大的抽样调查,求得某一个性格品质的均数值。如果受试者的该个性品质的数值等于或接近这个均数,那么可视其为中间型。高于或低于此均数到-定程度,则可视为偏高与偏低。其偏离的程度可用偏离均数的差值大小来决定。

为了描述上的方便,根据统计学方法作一人为的划界点,可将人格品质分为若干型。假设人格品质也呈正态分布,那么:

M±0.67SD约占全体的50%,

M±1.15SD约占全体的75%。

假定M(均数)为50,SD(标准差)为10,便可得43.3和56.7,38.5和61.5两对数值。以个性的内外向为例说明如下:从理论值上来估计,在43.3分和56.7之间者约占常人的50%的人,假定他们属中间型。38.5分与43.3分之间,56.7和61.5分之间各占常人的12.5%,他们分别属于倾向内向型和倾向外向型。低于38.5分和高于61.5分的人(又各占常人的12.5%),他们分属于个性内向型和外向型的人。

根据临床应用的研究,我们认为,与MMPI比较,EPQ有简便易学的特点,便于测试者掌握和临床实际应用,但各个维度与疾病关系的特异性不强,且其结果受患者当时的情绪状况、文化程度等影响。就门诊工作而言,仍耗时较多。我们根据神经症的特点和门诊工作的实际情况,运用统计学方法从EPQ中筛选出条目20项。称简式个性问卷,只用以测试受试者的个性内外倾向和神经质水平。

三、症状测量

(一)症状量表的种类

没有比较就没有研究,没有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就无法比较。用温度计测量体温,用血压计测量血压,其可靠性已无人怀疑。精神症状变量多,极不规范,通常对其评估的一致性低得令人吃惊。症状量表作为一种标准化的测验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最初的症状量表是与精神药理学的研究同时发展起来的。在此之前,一些貌似有效实则无益的治疗方法往往很难论断,因而诸如放血疗法之类竟沿用了几百年。如果使用症状量表评价,双盲对照研究,就能迅速、明了、令人信服地比较出孰优孰劣。所以,症状量表是提高精神科临床科研质量的方法之一。

症状量表的主要作用是评定病情的严重程度,使之能像体温曲线那样明了地显示病情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在最佳情况下,症状量表还可提示诊断方向。

症状量表可分为他评和自评两大类。下面依次介绍:

1.他评症状量表作为一种科学化、标准化的计量工具,他评量表必须有刻板固定的规则,目的是力图限制或消除评定者的主观影响。因此他评量表的评定者应该接受一定时间的评定训练。使甲评定员与乙评定员对同一症状的评估尽量一致,此时与彼时对同一症状的评估尽量一致。这种一致率在统计学上称之为信度(reliability),信度越高证明该症状量表的可靠性越好。为了提高信度,最常用的方法是严格规定测量的程序及运用定式问卷,甚至可以编成计算机程序。这样就能使不同的评定员之间、或在不同时间地点的场合下,评估有较高的一致性。但是,必须注意到,一种量表或测量方法的信度越高,它的效度受到的影响可能就越大。效度即真实性,表明该量表测量的结果是否完全反映了临床事实。同理,要提高效度也势必影响信度。强调症状量表效度的极端形式便无异于传统的对症状的文字性描述。

他评量表通常容易出现两种系统偏差:①评定员评估时有趋中倾向,他们不轻易使用最极端的评定级别,担心症状加重后或症状减轻后无法再评,故多用中间级别,以备来日方便。②常存在治疗对比的误差,如在评价药物效果时在治疗前评估偏髙,治疗后评估偏低。总之评定员的专业知识、人格特点、情绪状态、工作态度都可能对他评量表的结果有所影响。

目前常用的临床他评症状贵表有评定抑郁症的哈密尔同抑郁量表(HAMD),评定焦虚症状的哈密尔同焦虑量表(HAMA)等。

2.自评症状量表自评症状量表是由被试者本人根据自身感受去评定症状的有无或轻重程度,这样便完全排除了他评时可能出现的评定员主观上的种种偏差。但是,未经训练的受试者具有合理评估自己主观感受的能力吗?早在19世纪,德国的心理学家研究知觉时就发现人们可以评估自己的主观感受,并且有能力辨别一些原以为不能辨别的事物。他们用轻重相近的两个砝码,让受试者去掂量比较,说出哪个重些。起初,受试者都说“差不多”,后来令其必须指出哪个重一些,结果便发觉大多数人的判断是正确的。人们实际上能区分一些原以为不能区分的感觉。当然,两个砝码的重量越接近,区分的困难越大,正确分辨率越低。后来的研究发现,不仅是重量觉,许多更复杂的主观感觉、乃至一些精神症状也能被自我评估。

自评症状表通常备有可供选择的若干回答。有的只有“是和否”两种选择,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属定性资料,常给被试带来选择的困难。他很难断定自己属于哪一种而绝对不属于另一种,因而测量的效度难以保证,失之过简。如把症状从无到有排成若干等级,便属等级资料。但如等级定得太多,级间的区别就太小,人们的正确分辨就降低。许多研究证明,4级系列到7级系列的自我评估法较适宜。级别再多,信度就很难保证了。

自评症状量表有如下优点:①没有评定员之间的误差、不必作一致性检验。②有些感受方面的信息旁人很难获悉,只有病人自己才能评定。③使用方便,甚至可以邮寄,便于追踪研究。自评症状量表的缺点是:①受病情的影响。②人格的影响,可使答案有夸大或缩小的倾向。③受文化程度的影响。④小样本时只宜作纵向比较。

目前我国较常用的自评症状量表有“症状核查表”(SCL-96),“Zung自评焦虑量表”,简称SAS,以及“Zung自评抑郁量表”简称SDS。

(二)适用于神经症的三种症状量表

神经症患者常为各种躯体的或精神的不适感、强烈的内心冲突或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所苦恼。并常常伴有头痛、失眠等心理生理症状。神经症的症状可以通过精神和躯体两方面表现出来,极为复杂多样。各亚型之间的症状常相互重叠、犬牙交错,加之目前对神经症的一些问题尚有争议,神经症症状资料的研究、分析、比较就显得更加困难,因而研究神经症更有必要使用症状置表。如何选用症状量表呢?神经症不像重性精神病那样症状外在,便于旁人观察评估,同时他们多具有相当的自知力,能正确表达内心体验。经多年神经症专科临床实践,我们推荐SCL-90、SAS、SDS三种症状量表。

1.SCL-90SCL-90是Derogatisl年在Hopkine的HSCL量表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SCL-90包括90条项条目共计9个因子。另设一附加症状,主要反映植物神经和其他临床症状。该最表容量大、反映的症状丰富,包括多种轻、重性精神病症状,是十分有效的评定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院或精神科门诊的轻性精神病人的疗效。Derogatis报道各组症状的效度系数为0.77-0.99。国内量表协作组报道SCL-90评分与临床大体评定在治疗前后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6和0.29(N=),我们对72例癔症的测量结果发现SCL-90与GAS在治疗前后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说明SCL-90能反映疗效,并与临床所见相符。焦虑症、抑郁性神经症、强迫症等与SCL-90相应的因子分关系密切,表明SCL-90能反映各神经症亚型的症状分布特点,有提示诊断的作用。SCL-90设有精神病因子分,可作鉴别诊断参考。

2.SASSAS是专门评定焦虑症状的自评最表,由K.Zung制订。有人研究了SAS与HAMA的相关性,个病人用两种量表评定,经Pearson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0.75(p0.01)。普通人中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一般认为SAS评分在45分以下者,属正常范围。

跨文化的研究表明结果基本一致。Miao()在台湾研究了各科大学生,均分是42.3±8.3。Jegedc()在尼日利亚调查了名正常人与例门诊精神疾病患者,两组评分差异显著。我们用于癔病患者(N=72),治疗前均分是54.5分,治疗后均分是46.4分。

SAS使用方便,每天使用可像获得体温、呼吸、血压和脉搏一样了解患者的情绪。SAS已成为美国精神卫生研究所和乔治华盛顿大学寿命统计实验室等标准的成套测验的一部分。

SAS只统计总分,总分=粗分X1.25

3.SDSSDS是专门评定抑郁症状的自评量表,是SAS的姊妹表,亦系Zung年所制订。主要适用于抑郁症或其他有抑郁症状的情况,但对有严重阻滞症状的抑郁患者应用较难。Zung本人测试了31名抑郁症(治疗前称①组、治疗后称②组)、25名有抑郁症状的其他精神障碍(③组)和名无抑郁症状的内科住院病人(④组)。

我们对72例癔症测试的结果是,治疗前均值为56.1、治疗后为48.75分。上海对63例抑郁症进行SDS和HAMD测试对照,相关系数为0.。

赞赏

长按







































苯酚的危害
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走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dongtong56.com/yzjc/585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