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北京国际易医养生论坛大会主席发

易医学派自媒体中心宗旨:传承医易同源思想,构建易医流派体系,强化医易文化汇通,促进易医学术交流

摘要:年北京国际易医养生论坛早已胜利闭幕,论坛的成功举办需感谢很多与会老师的辛勤付出。作为年后首次易医论坛的筹办方,我力求做到事无巨细,精益求精,如今想起依旧唏嘘不已。这是在下给论坛大会主席撰写的大会发言稿,供未参加大会盛况的读者同仁一览,方便解读“易道医学流派”。

(注:字,大概需要10分钟)

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各位易医养生界同仁,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好!大会组委会推举我担任首届“世界中联山庄温泉疗养机构总裁国际易医养生高峰论坛”主席,我感到十分荣幸!谢谢大家对我的信任和抬爱。我代表大会组委会,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中华文化第一经典《易经》的观点,是母典,是论道之书,是后世人诸子百家一切发明创造的源头。第一部医学理论典籍《黄帝内经》在总结中华民族长期医疗实践、建立独特的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深受《周易》思想的影响,借用了《易》的哲学原理的思维模式。主要表现在,吸取并发展了《易经》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取象比类、思维方法以及整体思想、动态平衡思想等。

并且提出“法于阴阳,合于术数”这一最高宗旨。并以此指导古中医的医疗实践活动。东汉张仲景集易医之大成,经过多次与大型瘟疫的斗争实践,发明了“六经辨证”理论著称《伤寒杂病论》。至此,奠定了古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与完备的临床实施要则。

华佗依据《易经》《内经》哲学思想和理论,并结合自己行医体会,提出“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否。……人之动止,本乎天地。知人者有验于天,知天者亦有验于人,天合于人,人法于天,观天地逆从,则知人衰盛。”(华佗《中藏经·论人法于天地》)的天地人全息思想,并逐渐形成被后世医家所遵从的“天人相应理论”。

堪称“大医精诚”典范的孙思邈首先提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在《备急千金要方》提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孙思邈对古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是博采众长没有门户偏见的,充分肯定了《易经》在医学上重要指导作用,并开启了易医学派的历史先河。

历史上最先明确提出“医易同源”的是明末张介宾的《类经附翼·医易义》,张景岳作《医易义》感叹:“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然则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设能兼而有之,则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

与张介宾同时代的名医孙一奎认为阴阳太极之理“经于四圣则为《易》,立论于岐黄则为《灵》《素》。”所以,他们理论思想的核心仍然都是“医易同源”。

吴瑭《温病条辨》常用《易》理解释病机,受卦爻象数启发,确定“调济水火”、“协理阴阳”、“运坤阴”、“承乾健”、“镇震木”等治法,拟制大、小定风珠、清宫汤、复亨丹、一至三甲复脉汤等新方。 唐宗海《医易通说》称“为医学探源,为易学引绪”,论述了人身八卦,对心肾与坎离的关系作了探讨。郑钦安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等。通过《周易》“乾坤坎离”等卦象的易学思维来揭示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诊疗中提倡“坎离”并重的两仪辩证法的运用,批驳世医不重扶阳,惯用寒凉药亡阳伤身的医疗弊病。其学术思想一直影响至今,后世又尊称他为中医扶阳派(火神派)奠基人。

“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从多维的思维方式到隐显的“藏象”理论,从五行生克学说到“九宫八风”,从八卦体质学说到“望闻问切”“四诊八纲”,再到中药“四性五味”的划定,从其数理模型,符号语言与各个术数流派理论模型和思维方式的相似性可见一斑。这都是在长期与《周易》为文化源头的术数学众流派彼此借鉴,融会贯通,而又各自发展所形成的。无怪乎《黄帝内经》有“法于阴阳合于术数”之说。

到80年代后短短的十几年中,涌现出一大批易医研究名家,大量易医著作出版问世。如邹伟俊主编《医易新探》,邹学熹著《中国医易学》,杨力著《周易与中医学》,黄自元著《中国医学与周易原理》,麻福昌著《易经与传统医学》,李浚川、萧汉明主编《医易会通精义》,何少初著《古代名医解周易》,孟庆云著《周易文化与中医学》,张其成主编《易医文化与应用》等。

中国中医科学院杨力教授所著《周易与中医学·导言》中写道“周易与中医学是中华文化与中医学的核心,随着医易学的研究,中医学的地位在国内外愈加提高,医易学研究已影起海内外广泛的兴趣,这是中医学研究的新动向对中医学走向世界将有深远的意义。医易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新的开拓同时也展示了中医理论的新领域。”可见《易经》术数类学科对中医及人体科学的研究已进入新的阶段。《周易》为源头的术数类文化中对疾病病因的认识,诊断和治疗的经验和方法与中医再融合,以此作为传统中医学在疾病辩证治疗上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另外,民间易医研究和应用在继承和发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传统文化的旗帜下逐步推进,无论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取得长足发展,在多个领域(如:哲学思维,术数学应用,象数治疗,预测医学,易医治疗,全息疗法,理疗按摩,八卦针经,基因医学等)都涌现出一大批民间易医名家名著。(如:刘杰,任振芳,李山玉,麻福昌,李可,贾向前,杨奕,董草原等。)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现代中医的学术发展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受西方科学及“两元思维”方式的影响,同样面临着文化断层的危险。尤其在思维方式上极少运用以“象,数,理”为特点的“易学思维模式”,有悖于“不知易不可为太医”等中医古训;横向看,与古代各科学术文化如:天文、历法、气象、运气等割裂开来并与之渐行渐远。致使现代中医继承乏力、发展动力不足,停滞不前,更有甚者对中医学的科学性提出质疑,并建议废医存药。

具体表现在:与古代术数相关的许多医学技术如:内经气象预测技术“九宫八风”,“五运六气”等,面临失传;许多无法用现代科学解释,经验证确实有某种规律和医学价值且颇具术数学特点的数理模式和经验认识因各种主观偏见,而不能得以深入研究和挖掘致使许多中医未解之谜依然沉睡在“伟大的医学宝库里”;临床上中医辩证哲学思维方式西化,继承创新乏力;对于许多本是中医擅长的“慢性病”和“疑难病”,中医人往往人云亦云,束手无策;与中国近代以前的百家争鸣,名医荟萃相比,很少出现名派名家;由于对古中医理论学说的科学性存有疑虑,许多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和见解仅仅浮于纸面,对临床疗效严重丧失自信心……

如何摆脱以上困境,解决中医继承乏力,发展迷茫所衍生的种种问题?我认为应该意识到中医文化发展至今是到了溯本清源,回归原点的时候了。有必要思考“不止不行”“无往不复”的深刻道理,思考让中医文化返璞归真,回归原点对中医自身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即:紧紧抓住“思维模式”这个核心,彻底回归到以“《易经》为文化主干道”(张其成语)的原点上来,大胆地把“易学思维模式”重新归还给中医人。在中医教育,科研,临床领域,大胆突破古代学科界限堡垒,抛弃偏见,广泛吸取与之同一文化源头的术数学之精华,发掘与中医学在理论形成发展中的内在联系和脉络演变。重点在宇宙全息观,天人感应观,疾病预测学等学术观点上继承和突破;在心身学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辩证思维,全息诊断,特色治疗,气象医学,养生保健等诸多方面发展和创新。应重视汲取宗教医学精华和以“葛洪”“孙思邈”“孙一奎”“张介宾”“唐宗海”“郑钦安”为代表的易医学大家的文献研究。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医易同源”,伴随着“易医学思维模式”研究和运用的逐渐深入,如何从良莠不齐的术数类文化里挖掘出宝贵的学术经验,吸收精华,遗弃糟粕?如何充分利用中国传统哲学的“符号语言”在传统文化各领域中的通用性和全息性,与传统医学精密联系在一起,弥补传统中医学对疾病认知和治疗的单一性等不足,开阔其在疾病辨证哲学思维上的新思路?如何运用易医学思维方式,重新探讨人在宇宙大环境里如何顺时知命,心态和合,增强体质,避免疾病,长生不衰,提高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顺应大自然态势规律,并与宇宙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最终为广大群众的健康服务?这无疑成为当代中医人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最后预祝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梁世杰中医世家,河北医科大学毕业,中医本科学历,中医副主任医师。医院著名老中医陈勇,中医肝病泰斗关幼波、风湿病泰斗焦树德再传弟子。国际易联易学与养生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卫生部中国医促会中医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山庄温泉疗养研究专委会常务理事,易医学流派发起学人,经方时用派发起学人。致力于“易学中医辩证哲学思维模式”临床应用。担任全国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工程工作委员会主办《伟大复兴时代先锋》名誉主编,担任学苑出版社《心血管病中医传统诊疗方法撷英》副主编、吉林科技出版社《中医诊疗学精粹》副主编。年6月于北京成功策划举办年后首次《国际易医养生学术论坛》,在中医界掀起强烈反响。临床对30多种常见肿瘤中药康复有研究心得,治癌秘方“三花五子六白散”获国家发明专利(ZL.8);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中国中医药报》论文《中医学发展应汲取术数学精华》首次发起易医学派创建;论文《“洛书九宫”揭示黄帝内经女“七”男“八”的数理奥秘》获得中国科协、《中医临床研究》杂志优秀论文;《古方青龙丸治疗中晚期肺癌20例》获《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优秀论文;《脾肝肾同治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20例临床观察》先后被《河北中医》杂志、卫生部《中国医学临床技术新进展》评为学术一等奖。中医临床16年,年富力强经验丰富,技艺老道,临床以摸脉准,见效快,疗程短,注重仲景经方扶阳,深得患者信赖。总结和创新了医易辩证哲学思维模式,全方位运用易道脉诊,八卦体诊,内经面诊,八卦眼诊,九宫手诊,五行体质诊察疾病,成果显著。主治疾病:脾胃病〔胃溃疡,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幽门螺杆菌胃炎等〕,慢性结肠炎,慢性肾炎,哮喘久咳,风湿痛风、腰腿痛、高血压,糖尿病、结石、肝硬化、紫癜、荨麻疹、带状疱疹、牛皮癣、红斑狼疮、癫痫病、心脑血管病,房颤,顽固失眠,抑郁症,顽固口腔溃疡,男科病,妇科病,全身各部良恶性肿瘤等病症。

?版权声明:

1、文源:转载文章或经作者同意发表,或来源网络,编校/陀罗尼萨

2、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联系(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dongtong56.com/yzjc/581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