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的诊断和治疗
~08~31~15:30
万xx,女25岁,门诊号:
主诉:腰痛10天卧床不能站立。
现病史:
10天前在给自己小孩喂奶时,由于姿势不当引起腰痛,不能翻身和坐立,一气之下把小孩的奶也给断了,行外敷膏药效果不佳,今日坐轮椅前来我院就诊。
查体:
四肢软魔,神志清,面色黄白,语言清晰,双侧肱二头肌、三头肌腱反射均减弱,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均减弱,未引出病理反射,舌质淡红苔腻,脉弦数,血压/72mmHg。脉搏90次/分钟,呼吸23次/分钟。
诊断:
1、癔症(为气机郁闷,蒙蔽清窍所致)
2、急性腰扭伤
治疗
1:手法:腰痛穴、少商穴(左痛按右、右痛按左);
2:黄芪胜湿合剂:一日一剂口服;
3:调理:党參12g,当归9g,小茴香15g,白茶豆20g(捣碎),金锁银开全草3株,羊肉g,煲汤,吃肉喝汤,一日一剂,连服3剂巩固疗效。
方法:
1:点穴疗法是在手部一些特定的穴位按压治疗疾病的方法,其历史悠久,早在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灵?动输)》篇就有这样的记载“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培也“,其“四末”即指
四肢下端手,足,说明手足是阴阳经脉气血会合联络的部位,针刺肢体远端的不同穴位能对全身各都的病产生治疗作用,可见点穴能治急性伤,其机理正是此道也。
2:动态治疗比静态治疗效果好。点压腰痛穴、因其穴位都在手背上,所以点穴以后可令者患进行必要的动态功能活动,实现动态治疗,如咳嗽,跺脚,腰部晃呼啦圈等,因为这种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治疗的过程,它可使小关节委乱、机、筋膜的板、错相等致病因素在活动中得以纠从而达到治愈的结果。而点穴委中,肾命等穴,虽然也能治您急性最扭伤,但必须令患者俯卧方可进行点穴治疗,属于静态范時,不能直接观察到疗数结
果,所以大多数症状不可能立即消失。
(3)点穴止痛效应.点压双手背腰痛穴并稍加力度,患者立即感觉酸、胀、麻非常剧烈,腰部的痛可立刻消失,这种新的刺激源实际上是一种麻醉止痛效应,在这种麻醉止痛状况下,再引导患者进行腰部的功能活动,就可使腰部的小关节微小移位(即中医所说的骨错维)自行修复,肌建、筋膜的嵌顿,错槽得以回位,肌紧张得以缓解,从而彻底解除了腰部原有的致痛源,所以1次性治愈率就高
(4)急性腰扭伤是常见的多发病,临床治疗不外局部封闭、理疗、推拿等,但一般效果并不理想,遗留慢性腰背疼痛者较为多见,因此,对急性腰扭伤能否及时治愈至关重要,采用手法点穴治疗,其疗效快,疗程短,1次性治愈率离、值的临床推广应用。
(5)取腰痛穴、少商穴,点穴治疗约3分钟后患者症状慢慢缓解,循循普诱,消除顾虑,树立信心。5分钟后嘱病人从轮椅上站起’。体症状消失。隔1日患者的丈夫又领着他的婶娘找我看病,告诉我他爱人回去后一切恢复如常。
(6)癔瘫是一种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功能性疾患。属中医的“脏”范時,主要病机是在于人体上下阴阳之气不相续接而致和现代医学的中枢神经功能素乱的学说基本一致。所以医疗的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方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现代医学的暗示,镇静和中医安神定志均属此法。但由于该病病情急,表现症状重
,仅仅靠上述办法很难在短期内以得明显效果。传统针刺理论多根据“心主神明”之原理,取内关、神门、合谷、三阴交等穴治疗,虽有效果但疗程却较长,我们从年起根据五腧穴之特性,尤其是“井穴”多用于昏迷治疗的理论,选取“井穴”治疗瘫,后经反复筛选,将涌泉、少商,隐白作为首选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所出为井”,“井穴”乃经脉之气所出之处。《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也有“病在脏取之井”之说,为井穴治疗症瘫痪提供了理论依据。现代解剖学知识表明,四肢尤其是手指,足趾与大脑的关系密切,刺激手部和足部的穴位,能最大限度的刺激大脑运动感觉中枢,调节紊乱的神经系统。临床实践证明,五睮穴(位于肘、膝关节以下)较之躯干部位的穴位,具有得气快,治疗范围广的特性。而“#穴”位于四肢末端,其作用之强显而易见。由于少商为手太阴肺经之#穴,泻此#穴,可疏通经脉,调畅气机,使郁闭之气外散,阴阳之气续接,诸症自安。十二#穴的其他穴位如涌泉、隐白、中冲等在癔症瘫痪的治疗中同样也有很大的作用。总之:当以取穴少而精为准(视病情采取手法或针灸的治疗方法)。
治疗手法如视频所示:
癔症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这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情感爆发等精神症状;但不能查出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作为其病理基础。 病因 精神因素,特别是精神紧张、恐惧是引发癔症的重要因素。这在战斗中发生的急性癔症性反应特别明显。 而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如遭受精神虐待,躯体或性的摧残,则是成年后发生转换性和分离性癔症的重要原田之一。精神因素是否引起病症,或引发何种类型癔症与患者的生理心理素质有关。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常自我催眠、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青春期或更年期的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癔症。 具有情感反应强烈、表情夸张,寻求别人经常注意和自我中心等表演怪人格特征的人在受到挫折、出现心理冲突或接受暗示后容易产生癔症。但这类人格特征并非发生癔症的必要条件。有一些不属于这类人格的人在强烈的精神因素影响下,同样可以发生癔症反应。 癔症的遗传学研究结果颇不一致,有的研究认为癔症存在遗传因素影响,而有的研究结果又认为遗传的影响甚小,有人认为是一种多因素遗传形式。 症状 临床表现:癔症的临床表现甚为复杂、多样,一般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癔症性精神障碍。 又称分离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发作性意识范围狭窄、具有发泄特点的急剧情感爆发,选择性遗忘或自我身份识别障碍。癔症的这一类型起病时精神因素通常很明显。尽管患者本人否认,但旁人看来疾病的发作常有利于患者摆脱困境、发泄被压抑的情绪、获取别人同情,或得到支持和补偿。反复发作者,往往通过回忆和联想与既往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或情境即可发病。按照临床特点,这一类型又可区分为以下类别。 1、癔症性朦胧状态。 2、情感爆发。 3、癔症性神游症。 4、癔症性假性痴呆。 5、恍惚状态和附体状态。 6、癔症性木僵。 7、癔症性遗忘症。 8、多重人格。 9、癔症性精神病。 二、癔症性躯体障碍。 包括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转换性症状和躯体、内脏障碍等躯体化症状。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都不能发现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有相应的器质性损害;其神经症状也不符合神经解剖生理特点。 1.运动障碍:可表现为动作增多、减少或异常。 2.感觉障碍:可表现为躯体感觉过敏、缺失或异常,或特殊感觉障碍。 3.躯体化障碍:患者长期存在反复出现的、经常变化的多种躯体症状,可涉及身体任何部位和系统,但以胃肠道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胀气)、皮肤感觉异常(如痒、烧灼感、府木感、蚁走感)、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最常见。虽经过医生多次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但患者仍到处求医,不接受医生劝告。病程呈慢性波动,患者以女性为多。 三、癔病的特殊表现形式: 1.癔症的集体发病。 2.赔偿神经症。 3.职业神经症。 检查 癔症性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可见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大量随访观察结果表明,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如癫痫、多发性硬化、肝豆状核变性、颅内占位病变等;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人格障碍等;躯体疾病,如血卟啉病、肝昏迷前期、破伤风等,均有误诊为癔症者。其原因在于癔症的症状缺乏足够的特异性。临床医生仅凭患者的症状①由心因诱发;③找不到器质性病征:③可接受语言暗示影响,使作出癔症的诊断,并不十分可靠。正确的临床诊断应建立在充分排除能出现癔症症状的各种神经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的基础之上。这不仅要求临床医生要认真了解患有无有关这类器质性疾病的病史,还要仔细观察有无器质性疾病的体征或可疑线索,然后进一步采取较可靠的现代检查方法,如电子计算机脑断层扫描、核磁共振等技术加以证实。在某些器质性疾病早期,器质性损害的证据不易发现,则需进行足够长时间的临床随访,才能最后确定诊断。在随访过程中,治疗取得显著效果,使症状完全消除,有助于肯定诊断。 在临床上需要特别鉴别的常见疾病有;癫痫。癫痫患者可同时合并有癔症表现,癫痫发作和癔症发作并存。此时,应注意不要采取二者择一的排除法,以免漏诊。 癔症的症状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如果有后二者的症状存在,应首先考虑后二者的诊断。 治疗 一、心理治疗:是治疗癔症的基本子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暗示疗法: 是消除癔症性躯体障碍的有效措施,特别适用于急性起病的患者。可分为觉醒时暗示和催眠暗示两种。患者迫切要求治疗者,在觉醒状态下,通过语言暗示,或配合适当理疗、针刺或按摩,即可取得良好效果。病程较长,病因不甚明确的病例,往往需要借助药物或语言催眠疗法,消除患者的心理阻力,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2.催眠疗法: 除用于增强暗示感受性,消除癔症的躯体症状外,尚可用以治疗癔症的遗忘症、多重人格、缄默症、木僵状态、以及情绪受到伤害或压抑的患者。在催眠状态下,可使被遗忘的创伤性体验重现,受到压抑的情绪获得释放,从而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 在催眠或觉醒状态下,引导患者倾诉其内心苦闷,使受到伤害或压抑的情结向外宣泄的治疗方法,称为疏泄疗法。对情绪障碍突出的癔症患者可收到良好效果。 3.解释性心理疗法: 主要目的在于: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致病的精神因素,认识疾病的性质,帮助患者分析个性存在的缺陷,以及克服个性缺陷的途径和方浊。适用于除癔症性情神病发病期之外的各型癔症。 4.分析性心理疗法: 着重探寻患者的无意识动机,引导患者认识无意识动机对健康的影响,并加以消除。主要运用于癔症性遗忘,多重人格和各种躯体障碍。可采取精神分析技术或领悟疗法。 5.行为疗法。 6.家庭疗法。 二、药物和物理疗法. 1.药物治疗癔症性朦胧状态、精神病状态或痉挛发作时,很难接受正规的精神治疗。 2.物理治疗:针刺或电兴奋治疗对癔症性瘫痪、耳聋、失明、失音或肢体抽动等功能障碍,都可有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