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我的防御机制
自我承担的重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对付那些使人感到烦恼焦虑的威胁和危险。自我可能采用实事求是的方法来控制危险、解决问题,也可能采用否认现实或甚至歪曲现实的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人减轻焦虑,但同时也阻碍了人格的发展。后一类方法就是自我的“防御机制"(defensemechanisms)。防御机制有许多,我们将在这一节里介绍几种最主要的防御机制。
1.压抑
如果伊特、自我或超我的能量发泄会导致焦虑的话,这些发泄作用就可能遭到反能量发泄作用的反抗而无法进人意识。这种凭借反能量发泄来抵消或限制能量发泄的心理机制,叫作“压抑作用"(repression)。
压抑作用分两类:“原始压抑"(primalrepression)和“压抑主体"(repressionproper)。原始压抑是防止那些从未进入过意识的本能性对象选择变成意识。原始压抑是来自遗传的先天心理屏障,它把存在于伊特中的大部分内容永久地封闭在无意识中。人类长期以来的痛苦经验由于不断积累而逐渐获得遗传的性质,因此能够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内心里,这样便形成了原始压抑。譬如说,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严禁乱伦的成律,就是因为人有一种企图与自己的父母保待性关系的强烈欲望。这种欲望的任何表现都会遭到父母的严厉惩罚。当这种情形在人类历史上反复出现后,对乱伦欲望的压抑便渗入到人的内心,成为一种原始压抑。这就意味着任何新生的一代都不必学习压抑乱伦欲望,因为这一压抑作用已经由遗传而获得。顺便提一提,像禁止乱伦这样的严厉禁忌表明,人有一种对违禁对象的强烈欲望。否则,如此严历的禁忌是大可不必的。
由于危险的本能性对象选择已被排除于意识之外,它们不可能再引起人的焦虑,因为我们不可能对意识不到的东西产生烦恼。不过,这些对象选择作用可能通过种种间接方式或者通过与意识中的东西发生联系而影响人的行为,并进而引起焦虑。这时自我便可能建立起压抑主体,以便对付经过乔装打扮后渗入到意识或行为中的伊特的能量发泄作用。压抑主体(以下简称为“压抑")迫使具有危险的记忆、观念或知觉退出意识,并且筑起一道障碍,防止任何形式的原始的本能发泄。
例如,压抑可以使人对那些本来是一目了然的情景视而不见,或者歪曲人的所见所闻,或者篡改其感官传达的信息,从而使自我不能意识到可能导致焦虑的危险事物或与危险相关的事物。与此相似,压抑也可以作用于创伤性记忆,或者与创伤性经验相联系的记忆。与创伤相联系的记忆本身并无害处,但这些记忆可能使人回忆起过去的创伤性经验。因此,人的一系列彼此相关的复杂的记忆可能都要受到压抑的影响,具有危险性的思想观念也会受到压抑。在任何情况下,不管被压抑的是知觉记忆还是思想观念,其目的都是为了通过否认或歪曲存在于内部或外部的对自我安全的威胁,从而消除客观性、神经性或道憾性焦虑。
虽然压抑作用对于正常的人格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每一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压抑,但有的人却一味地依靠压抑来对付威胁,对其他方法则一概排斥。这样的人便处于通常所说的压抑状态。他们与外界的接触有限,给人一种孤僻、紧张、僵硬、谨慎的印象。他们老是咬紧牙关绷着脸,动作机械、举止呆板。他们把过多的能量耗费在长期而广泛的压抑上,以至能量所剩无几,不足以用来与外界和其他人进行愉快而积彶的交往。
有时,压抑作用会干扰人体某部分的正常功能。一个压抑的人可能因为害怕性冲动而出现性功能衰弱或性冷淡,也可能因压抑而引起癔病性失明或癔病性瘫痪。在癔病性失明和癔病性瘫痪中,眼睛和肌肉均完好无损,但反能量发泄作用却使人视而不见,或使其肢体不能动弹。压抑机制可以引起多种生理性障碍,如关节炎、气喘和溃疡等。在所有被称为“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disorders)的疾病中,这几种病是最常见的。关节炎可能由“敌意抑制"(inhibitionofhostility)所引起。人的攻击本能是通过肌肉系统来发泄的,而当他对这种本能的抑制扩展到自己的肌肉系统时,全身就会处于一种痛苦的紧张状态;长期如此,他便会患上慢性关节炎。同样,气喘可能是由于压抑作用波及到呼吸机制所致。顾虑重重可能使一个人的呼吸浅表而微弱,结果使他得不到足够的氧以供给全身的各个系统,也不能排出足够的二氧化碳。这种半窒息状态必然导致一个人老是气喘吁吁的,而这正是气喘病人的特征。溃疡则可能是因为恐惧干扰了消化功能而造成。
虽然自我是产生压抑作用的中心,但是,它有时也会按超我的指令来施行压抑。因此,超我在性格结构中的影响愈大,一个人产生的压抑就愈多。因超我而产生的压抑都是父母规定的种种约束在儿童心中的翻版。
能量发泄作用受到压抑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它们可能永远一成不变地存在于人格之中,也可能冲破阻碍而外泄出来,或者可能通过移置作用而得以表现。有时,压抑作用也可能被解除。例如,性本能的冲动可能随着人进入青春期而大幅度增长,结果使他在儿童时期建立起的阻力全面崩溃。又如,人在强烈的刺激下,平时被压抑的冲动就可能变得富有挑衅性。一旦压抑的大坝决了口,通常会出现能量向外的激烈倾泻,就像小孩一旦跨出学校大门时所做出的热烈反应一样。
被压抑的能量发泄可以通过移置作用得到或多或少的满足。不过,移置作用必须掩盖住发泄的最初根源。否则,自我可能觉察其花招而重新激发起压抑机制。被压抑的能量发泄采用了种种伪装以保证其发泄。儿童将自己对父亲的敌意压抑后,可能又以象征的方式得以表现。这跟成人以象征的方式违抗法纪和反对传统一样。受到压抑的欲望常常在梦中象征性地得到满足。例如,一个人梦见进入房屋时,这可能是象征他企图与母亲乱伦的愿望,如果房屋与母亲在梦者的心中有联系的话。人的自我惩罚欲望如果遭到压抑,这一被压抑的欲望便可能通过间接的方式促使他惩罚自己,如发生事故,丢失东西,或犯下愚蠢透顶的错误。被压抑的发泄作用还可能通过说反话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矢口否认自己对某物的热切渴求。“我不要这个”可能恰好是说“我想要这个”。当一个人说“这是我最不乐意干的事情”时,在这里“最不乐意”的真实含义可能刚好是“最希望"。
压抑可能被取消。如果对人产生威胁的根源消失了的话,压抑就没有必要再继续存在。不过,压抑并不能自动消除,因为人还必须通过现实检验来发现危险已经确实不复存在。当压抑还在起作用时,人很难进行这样的检验。但不管怎样,压抑只有在检验完成后才能消失。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为许多自幼年起就有的恐惧所困扰的原因。他们一直没有机会发现许多恐惧早已是毫无必要。
尽管压抑作用导致了许多病态心理,但是我们不能低估它对人格正常发展的作用。由于形成了针对伊特的本能性对象发泄作用的压抑力,处于萌芽阶段的自我可以受到保护而不受伊特的攻击,井且能保证将其潜在的智力和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当自我已经获得足够的力量并且能够通过更加理智的方法来对付危险时,
压抑就没有必要再继续存在,困为其存在只能使自我的能量不断消耗掉。压抑随着人的成长被取消后,投入在反发泄作用中的能量便可以释放出来,用于更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2.投射
当一个人的伊特或超我对其自我施加压力时,他就会变得忧心忡忡。为了消除焦虑,他可能力图把导致焦虑的原因归于外界。他可能把“我恨他”说成是“他恨我”,把“我的良心折磨着我”说成是“他在折磨我”。在第一个例子中,人们将来自伊特的敌意归咎于别人。在第二个例子中,人们否认根源于超我的迫害情绪而怪罪于其他的人。自我对抗神经性和道德性焦虑的这种方式,被称为“投射作用"(projection)。
投射作用的基本特征是感情的发出者产生了改变。其改变方式可能是发出者和承受者之间进行互换,如“我恨他”变成“他恨我”;也可能是一发出者为另一发出者所取代,而承受者保持不变,如“我惩罚自己”变成“他惩罚我”。自我竭力达到一个目的,即利用投射将神经性焦虑或道德性焦虑变成客观性焦虑。人们害怕自己的攻击本能和性本能,便归咎于他人的攻击本能和性本能,从而获得某种程度的解脱。这肘,富于攻击性和性冲动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自己。同理,人们明明是畏惧自己的良心,却常常以为是别人在和自已为难,而看不到正是自己的良心在作祟。
这种变换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就是把来自伊特或超我的内部危险变成外部危险,因为对自我来说,内部危险比外部危险更难于对付。一般说来,人们有较多的机会学习怎样对付客观性恐惧,但要获得控制神经性和道德性焦虑的技能却比较困难。
投射作用不仅能帮助减轻焦虑,它还能给人提供表达自己真实感情的借口。当一个人相信有人恨自己或甚至迫害自己时,他便会感到自己对这位想象中敌人的攻击也是理所当然的。由于有这一自卫反击的借口,他能够使自己的敌对性冲动得到满足。他获得了快乐但不感到内疚,因为他认为自己有正当理由对人进行攻击。当然,这全部理由都不过是他精心编造的托词,以便将自己的罪责推卸到他人头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过饰非。
“文饰作用"(rationalization)这一术语在这里的意思是,人们为了干那些超我所不能容忍的事情,于是到外界去寻找可以证明其行为是正当的理由或借口。文饰作用也可以表达这样一个意思,即人们以社会能够接受的行为动机来取代社会所不能认可的行为动机。一个为慈善事业捐献大笔款项的人,可能以为自己这样做完全是出于慈悲心肠;其实,他的真正动机可能纯粹是为了自我炫耀,或者可能是干过什么错事而问心有愧。无庸赘言,人们不可能意识到自己的投射作用或文饰作用,否则这些机制就不能起到减轻焦虑的作用。自我的其他防御机制也是如此,它们必须无意识地起作用,以便能有效地减轻焦虑。
超我的禁令和惩罚很容易实现投射,因为超我不过是某种外界事物在人的内心世界中的代表。超我形成以前,禁令和惩罚均由父母来制定和执行。因此,投射作用使来自外界的东西又再度回到外界之中。当超我还没有成为人格结构中的稳定部分时,这种情形特别容易发生。一个超我尚未稳定的人,往往把内心底处的罪恶感归咎于他人企图加害于已,因为他觉得自己承受的种种约束都来源于外界,而非发自内心。
投射作用是一种极其普遍的防御机制,因为每个人从小就受到鼓励,要他到外界中去寻找行为的原因,而不去研究分析自己的内在动机。再有,人们也逐渐懂得,只要自己能够花言巧语地杜撰出种种借口或遁词,就可以为其不端行为开脱,避免惩罚或自责。因此,他事实上因歪曲真理而得到了好处。
还有一种投射作用,乍一看来,它似乎并不具有防御性质。这种投射作用是将个人的思想情感赋予外部世界。一个人感到幸福时,便以为其他的人也很愉快;当他感到痛苦时,便认为人世本来就是一个悲惨世界。进一步分析一下,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这类赋予性投射作用的防御本质。一个人的幸福可能因其他人的痛苦而遭到破坏,因为他会因自己不适宜的愉快心情感到内疚。为了消除这一威胁,他便想像其他人也与他同样快乐。假如一个人相信大多数人都不诚实,他就比较容易原谅自己的撒谎。惯于考试作弊的学生为了开脱自己,便常常认定几乎所有的人都这样于。如果一个人相信性关系混乱是一种普遍现象,他便可能以此来替自己的越轨行为辩解。这类投射作用并没有对真正的动机进行压抑,也没有选择替代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承认自己的内在动机,但是,他们可以通过把自己的动机投射给别人而得以减轻其道德性焦虑。
3.反向作用
我们可以把人的各种本能和派生本能看作一对对相反相成的对立物,如生与死,爱与恨,建造与破坏,主动与被动,支配与服从等等。人的每种本能都可能以两种方式引起焦虑:或直接施加压力于自我,或假手超我间接地压迫自我。在这种情况下,自我便会集中注意力于该本能的对立面,以避开其攻击性冲动。例如,一个人如果对他人怀恨在心,他可能因此坐卧不安;这时他的自我为了掩盖其敌意,便会对人激发出一种超乎寻常的爱。我们似乎可以说这是以爱代替恨,但实际并非如此,固为在爱的下面,仇恨情绪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可以更恰当地说,爱是恨的面纱。这种以其对立面来掩藏某种本能于无意识之中的机制,叫作“反向作用”(re,ictionformation)①。
①也常常直译为.反作用形成.
我们如何能把单纯的对象发泄与反向作用机制产生的发泄区分开来呢?譬如说,我们怎样区分反向作用“爱”和真正的爱呢?辨别反向作用的爱的主要特征是夸张。怀有反向作用的爱的人往往再三表白其情意,而这种表白又常常流于过火、浮夸、装腔作势。这种感情是一种虚假和伪装,很容易被人察觉。这就像在“哈姆雷特”一剧中那位扮演皇后的戏子所作出的过火的表演一样。反向作用的另一特征是“强迫性"(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