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泉穴
1拼音jíquán
2英文参考JíquánHTl[中国针灸学词典]
jíquá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
H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
HT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
3概述穴位极泉汉语拼音Jiquan罗马拼音Chichuan美国英译名ExtremeSpring各国代号中国HT1日本1法国莫兰特氏C1富耶氏C1德国H1英国H1美国He1极泉为经穴名(JíquánHTl)[1]。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阴心经[1]。极为顶点、尽头、最高之意,泉即水泉,穴在腋下,为上臂之最高处,局部凹陷且汗出如泉,故名极泉[1]。主治上肢不遂,心痛,心悸,冠心病,心包炎,胸闷,胸膜炎,胸胁痛,胁肋痛,胁肋胀痛,胁满,肋间神经痛,瘰疬,肩臂疼痛,肩臂不举,肩周炎,腋下肿,肘臂厥冷,臂肘寒痛,四肢不收,手指胀痛,咽干烦渴,悲愁不乐,干呕,颈淋巴结核,半身不遂,偏瘫,目黄,悲烦,气短,心悲不乐,胃痛,腋臭,心绞痛,脑血管病后遗症,癔病,乳汁分泌不足等。
4出处《针灸甲乙经》:极泉,在腋下筋间动脉入胸中,手少阴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灸五壮。
5穴名解极为顶点、尽头、最高之意,泉即水泉,穴在腋下,为上臂之最高处,局部凹陷且汗出如泉,故名极泉[1]。
尽处为极,水之高而有源者为泉。少阴于六经为最里,而心脏居胸部之极深。本经之气,承足太阴经循经内行。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传交手少阴经。由本穴透出,循行于外,穴当心经最高处,喻犹出于极深之泉也,故名“极泉”。[2]
6所属部位腋中[3]
7极泉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极泉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4][5]。
极泉位于腋区,腋窝中央,腋动脉搏动处,上臂外展取穴[1]。
极泉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举臂开腋取穴[6]。
极泉穴在手少阴心经中的位置
极泉在上肢内侧部经穴中的位置
极泉穴的位置
极泉穴的位置(手少阴心经)
极泉穴的位置(肌肉)
极泉穴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8取法极泉位于腋区,腋窝中央,腋动脉搏动处,上臂外展取穴[1]。
极泉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举臂开腋取穴[6]。
屈肘,手掌按于后枕,于腋窝中部有动脉搏动处取穴;或上臂外展位取穴[7]。
快速取穴:上臂外展,腋窝顶点可触摸到动脉搏动,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极泉穴[8]。
极泉穴的取法[1]
9穴位解剖极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腋腔及其内容、大圆肌。外侧为腋动脉。分布着尺神经,正中神经及臂内侧皮神经。皮肤较厚,皮内汗腺发达,表面长有腋毛,由肋间臂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双重分布。皮下组织疏松,富有脂肪组织和淋巴结。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腋筋膜入腋腔。该腔为胸廓与臂部之间由肌肉围成的腔隙,是颈部与上肢血管、神经的通路。因此,腔内除大量的脂肪(内含有淋巴结及其相连的淋巴管)外,围绕腋动脉有臂丛神经的三个束及其五条支配上肢肌的终支。而针经臂丛内侧,可深达腋腔后壁肌肉之一大圆肌,该肌由肩胛下神经支配。
9.1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臂丛、腋动脉、腋静脉→背阔肌腱→大圆肌[1]。
皮肤→皮下组织→腋筋膜→腋窝内组织[5]。
9.2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肋间臂神经分布;深层有臂丛及其分支和腋动、静脉等[5]。
布有尺神经,正中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外侧为腋动脉[6]。
10极泉穴的功效与作用极泉有宽胸宁神的作用。
极泉有理气活血、疏通经络作用[1]。
极泉穴为手少阴心经首穴,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多用于治疗肩臂疼痛、上肢不遂、偏瘫等。
极泉穴是手少阴心经腧穴,心主血脉、主神志,故可调血止痛、养心安神,治疗心神病[7]。
经脉出腋下,行于肘臂,经筋结于胸胁,故极泉可通经活络,治疗经脉病[7]。
汗为血之余、心之液,心液外溢,郁久化臭,极泉穴为心经首穴,又位于腋臭局部,可使汗液归经,玄府开张,腋臭得除[7]。
极泉穴有行气活血作用,治心痛、干呕、四肢不收、臂肘寒痛、胁满、目黄悲烦[2]。
11主治病症极泉穴主治上肢不遂,心痛,心悸,冠心病,心包炎,胸闷,胸膜炎,胸胁痛,胁肋痛,胁肋胀痛,胁满,肋间神经痛,瘰疬,肩臂疼痛,肩臂不举,肩周炎,腋下肿,肘臂厥冷,臂肘寒痛,四肢不收,手指胀痛,咽干烦渴,悲愁不乐,干呕,颈淋巴结核,半身不遂,偏瘫,目黄,悲烦,气短,心悲不乐,胃痛,腋臭,心绞痛,脑血管病后遗症,癔病,乳汁分泌不足等。
极泉穴主治上肢不遂、心痛、胸闷、胁肋胀痛、瘰疬、肩臂疼痛、咽干烦渴[5]。
极泉主要用于胸胁及局部疾患:如胁肋痛、胸闷、干呕、咽干烦渴、心悸、肘臂厥冷、肩痛不举及悲愁不乐等[1]。
现代又多用极泉治疗冠心病、心包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颈淋巴结核、半身不遂等[1]。
极泉主治心痛,目黄,胸胁痛,腋下肿,肩臂不举等[6]。
极泉穴主治胸闷,气短,心痛,心悸,心悲不乐,胁肋疼痛,胸痛气短;肩臂疼痛,上肢不遂,偏瘫,手指胀痛;胃痛,干呕,咽干烦渴;瘰疬,腋臭[7]。
极泉治心痛、干呕、四肢不收、臂肘寒痛、胁满、目黄悲烦。一般虚证,非虚之极,不能传之至里,故用途不广。[2]
循环系统疾病:冠心病,心绞痛,心包炎,脑血管病后遗症;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肋间神经痛,癔病;
其它:腋臭,肩周炎,颈淋巴结核,乳汁分泌不足。
弹拨本穴可预防冠心病,肺心病。
12刺灸法12.1刺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整个腋窝酸胀,有麻电感向前臂指端放散[7]。
一般避开动脉直刺0.5~0.8寸[1]。
直刺0.5~1寸,避开动脉[6]。
避开腋动脉,直刺或斜刺0.5~1寸[5]。
避开腋动脉,直刺0.3~0.5寸,整个腋窝酸胀,有麻电感向前臂、指端放散,或上肢抽动,以3次为度。
注意:避开动脉。不宜大幅度提插,以免刺伤腋窝部血管,引起腋内出血。
12.2灸法可灸[1][7]。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6]。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不灸[5]。
13配伍极泉极泉穴配支沟治胁肋痛[1]。
极泉配阴郄、漏谷治心绞痛[1]。
极泉配肩髃治肩痛不举[1]。
极泉配太渊、天突,有滋阴清肺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干,咽喉肿痛。
极泉配太渊、偏历、太冲、天突,治咽干[7]。
极泉配侠白,有通经活络的作用,治心痛于呕烦满[7]、肘臂冷痛。
极泉配阴交、漏谷,治胸痹[7]。
极泉配神门、内关、心俞,有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痛,心悸,冠心病。
极泉配灵墟、神门、内关、心俞,治心悸怔忡[7]。
极泉配外关、阳陵泉,治胁肋痛[7]。
14特效按摩每天早晚用中指按摩左右极泉穴各1~3分钟,可辅助治疗冠心病等各种心脏疾病[8]。
15文献摘要《外台秘要》:主心腹痛,干呕哕,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掌中热痛。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痛,干呕,四肢不收,咽干烦渴,臂肘厥寒,目黄,胁下满痛。
《针灸大成》:主臂肘厥寒,四肢不收,心痛干呕,烦渴,目黄,胁满痛,悲愁不乐。
《循经考穴编》:肩膊不举,马刀侠瘿。
16研究进展16.1对心率的影响弹拨极泉可以减慢心率,有报道发现对心动过速患者,弹拨左极泉,频率以每分钟60次为宜,弹拨时患者自觉有麻电感传至指端,也有部分感觉向胸部传导,而以向胸颈部感传为佳,一般弹拨5~10min症状即可缓解或消失[7]。
针刺也可减慢心率,如给动物注射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的情况下,针刺“极泉”等可以减弱肾上腺素所致心率加快的作用,使心率迅速恢复正常水平[7][2]。
16.2对上肢功能的影响临床观察针刺极泉对上肢功能的影响,发现极泉组与肩井组针刺后肩关节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指关节亦有显著差异(P0.05)[7]。
16.3治疗落枕用按压弹拨极泉穴,使患者右手指有触电感,每次按压5分钟。
16.4治疗腋臭快速针刺患侧极泉的阿是穴(极泉穴上下各1.5寸),用泻法,留针30分钟。
17参考资料^[1]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68.
^[4]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
^[5]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66.
^[6]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7]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8]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感恩有你
中国老张
非著名艾灸从业人员
本平台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问题请及时就医。
中国老张,愿做大家艾灸路上健康的守护者。有艾灸问题记得留言或咨询俺哦.
感谢大家的分享与支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