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我们推送老宣城的文章、图片,
总会收到无数感慨的评论。
点击图片可放大观看
这些饱含深情的留言告诉我们,
宣城老街虽然悄然变脸,
但曾在其中追逐、嬉戏、
生活、成长的老宣城人,
却不曾将她遗忘!
这些人中,
就有一位我们熟悉的大爷——
被誉为“宣城活地图”的奚本金。
那些承载着年少记忆的宣城老街巷,
被岁月熬成浓浓乡愁,
沉淀在他的心底。
▲奚老照片(右一)
今年疫情期间,
小区实行封闭管理,
在家闲不住的奚老,
拿起画笔,
将记忆犹新的宣城旧景致,
用线描画的形式“复刻”到了纸上。
这位83岁老人的画工和记性,
让记者看了忍不住想说:
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开元塔手绘图
奚老共画了幅画,大多是上世纪60年代前的宣城街景。画的第一幅就是开元塔。在奚老的记忆中,始建于西晋时期的开元塔,可以说一直是宣城的城市地标。“60年代前,宣城市民就有一说,外出三天见不到开元塔就想家,在回来的路上,只要远远见到塔尖,就喜出望外,有种到家的感觉。”
▲五交化商场手绘图
奚老解说:五交化商场面临老十字街,商场门前是老城夜市美食的集中地,有手擀面、馄饨、甜酒,还有煮兰花干子、蒲包干子的,一直营业到黎明时分。另外,街上还有走街串巷的摇铜锣、敲梆声。
▲自行车修理铺手绘图
上世纪50年代,宣城最早使用自行车的是银行业。那时,商场很少有自行车出售,人们想用车,可到自行车修理铺租用,每小时收费1.5角。到70年代,中国已成自行车王国,到处可见人们骑自行车出行。
▲宛陵剧场手绘图
宛陵剧场由年新建的“大华戏院”更名而来,后来又陆续改过叫“工农兵剧场”、“宛陵影剧院”等名,但人们一直习惯叫它“宛陵剧场”。
▲济川桥手绘图
这是现在东门大桥的前身,建于隋代开皇年间(年左右),距今多年,历经沧桑。年,济川桥改成了现在的模样。
▲财税局手绘图
这栋建筑建于民国年间,解放后先后为宣城地委、县委党校驻地,后为县财税局办公地。现在已改建成“广播大院”住宅区,但楼前有株百余年的老荷花玉兰树至今仍枝叶繁茂,见证者宣城的沧桑变化。
▲王中立诊所手绘图
王中立诊所门前的大泡桐树,是当时城内街道中最大的一棵树,遮荫达百余平方。
▲县医院手绘图
上世纪60年代,县医院因建材受控,建成窑洞式10间宿舍。位置是现轻贸商城内。
这些画可不是来自想象!
上世纪50年代初,
奚老为绘制《宣城市区地图》,
细致走访,了解实况,
所以对宣城老街模样记忆深刻。
奚老介绍,
老宣城四周有城墙遗迹环绕,
街道是以十字街为中心向四面扩散,
街道两旁的门面房屋是砖木结构,
带小瓦马头墙,
大多是平房相连,
十字街东南角的百货公司,
是当时除开元塔外的最高建筑。
宣城市区主街设在乌龟地形的背上,
南为头部,
其他东、西、北三方皆成下坡式。
▲宣城市区图(解放初期)
这幅画,
基本上原样记录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宣城人的衣食住行情况,
流淌着无限的回忆……
再来看看以下这些地方,
你认识吗?
▲宣城汽车站手绘图
▲人民电影院手绘图
▲宣城旅社手绘图
▲宣城师范手绘图
▲宣城中学手绘图
▲灯光球场手绘图
▲红星服装社手绘图
▲大中华理发店手绘图
▲金星照相馆手绘图
▲烈士陵园手绘图
奚老有一个心愿,
他希望宣城能建一条真正的老街,
将这些旧时景象还原。
他说,
老街是城市记忆,
是我们的根,
是宣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佐证。
希望后辈们依然可以见到我们城市的记忆,
而不是仅仅通过老照片和画图……
为这位退而不休、
一直致力于宣城文化保护和开发的老人点赞!
希望他的愿望顺利达成!
(全媒体记者张玉荣)
来源
宣城发布
编辑
张蓉
审核
唐燕群
主办
宣城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本文版权为宣城日报社融媒体中心所有,
如欲转载请联系告知,
并在转载时文章开头或结尾处明显注明文章来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