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病是神经系统的功能性疾病,又称歇斯底里,是hysteria的译音,其原意为女人的子宫,因当时发病原因不明,临床又以女性多见,所以推测其病因与子宫运动有关。癔病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有人称其为“疾病模仿家”。为了揭示这一疾病的神秘面纱,小编现将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案等介绍如下。
癔病的患者在病前常已有情感丰富,富于幻想,善于模仿,易受暗示,自我中心等人格特点。发病多为中壮年,以女性居多;疾病往往骤然发作,反复发作;但症状和相应神经系统检查不符,即症状与体征相矛盾;不存在病理反射;疗程短,预后良好,暗示性强。癔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千奇百怪,可分为四个方面。一、精神症状,如喜怒无常、哭笑不休、抑郁、反应迟钝、反应过敏等。二、运动障碍,包括运动功能减退、消失和活跃,如癔瘫、癔症性抽搐等。三、感觉障碍,如感觉异常、感觉减退、感觉消失等。四、植物神经障碍,如视物异常、耳鸣、耳聋;出汗异常、癔病性哮喘、大肠神经官能症等。根据其临床表现,分属于中医脏躁、郁证、厥证、癫狂、百合病、失音、暴聋、奔豚、痛症等范畴。
本病的病因病机分为内因和外因,归结为情志因素。内因多为患者的病态人格,如多疑善惊、偏执、洁癖等性格特点,外因多为突然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或长期持续的精神因素刺激。情志所伤,则气机运行失常,《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损伤亦可致阴血暗耗,虚热内生而扰动心神,虚烦不宁而病发。气机运行不畅,易化火生痰。怪病多痰,痰易蒙蔽心窍,致神气逆乱而病生。综上所述,癔病的病机主要是七情拂郁,血虚内热和痰火郁结,故而导致心窍被蒙,神机逆乱。
该病临床症状有时和反应性精神病、植物神经失调、癫痫等病难以区分,因此需要我们鉴别诊断:
(1)反应性精神病:病程较久,常有强烈精神创伤史,症状不呈阵发性,动作杂乱而无目的,暗示治疗一般无效等可助鉴别。
(2)植物神经失调: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是这是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对立统一规律失衡引起的。
(3)癫痫: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临床综合征,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和板刻性的特点,表现为感觉、运动、意识、神经、行为等方面的障碍。一般无精神因素,意识完全丧失,大小便失禁,病理反射阳性,暗示治疗无效。
(4)癔症样发作:是由心理障碍而非脑电紊乱引起的脑部功能异常,可有运动、感觉和意识模糊,症状上难以区分,但发作时脑电图上无相应痫性放电。
一旦确诊,接下来就要谈及有关癔病的治疗方面。西医主要采取心理治疗、暗示疗法和镇静疗法等,但效果不佳,且往往非治疗期病情易反复。祖国医学认为癔病为情志所伤,病机以心窍被蒙,神气逆乱为本,局部经气阻滞为标,故治则以“开窍醒神为主,通经导气为辅”,使神机条畅,神志清明,阴平阳秘,病可愈矣。治疗以内关、人中为主穴,内关提插泻法,人中雀啄泻法,局部根据症状表现随证选穴。
内关穴为心包络穴,别走手少阳,且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而阴维、冲脉合于胃心胸,具有清心开窍、调气豁痰之功效。人中穴属于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通脑达巅,重泻人中可通督调神,且人中为阴阳之界、清浊之分、水火之济、气血之合,可调理人体一身之阴阳,使阴平阳秘,水火既济,气血相合。操作手法上宜用雀啄震颤泻法,刺激量要大,以患者最大耐受限度为准。做手法时针尖指向患者鼻根部,针体略微倾斜可减轻患者疼痛。
局部选穴:癔性瘫痪,上肢可选颈臂穴(在锁骨内1/3与外2/3交点向上1寸,当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处)、极泉、少海。下肢取三阴交、委中、复溜。视觉异常取攒竹、鱼腰、睛明、球后。吞咽困难取天柱、天突、廉泉、璇玑。失语取哑门、廉泉、天突。耳鸣、耳聋取耳门、听宫、听会。小便频数取中极、关元、维胞、会阴。痉挛发作、朦胧状态、昏睡状态、木僵状态的病人,可针刺合谷位,均用较强刺激或通电加强刺激。对瘫痪、挛缩、呃逆、呕吐等症状,以直流感应电兴奋治疗或针刺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当找准时机给患者恰当的暗示和指令。且针刺后或针刺过程中要令患者做恢复功能的动作,例如癔性呕吐,针刺完就让患者吃喝。针刺治疗的同时,医者要帮助患者认识真正的“自我”,使其学会用一些健全的策略和方法去应付种种精神刺激,学会不以“歇斯底里”的幼稚的原始反应来应付困难,学会以成熟的创造性的态度来处理生活中的困难。更要帮助患者对他人和对环境有个理性认识,使其个性变得成熟稳定,能以理性态度处理他所面临的困难。
得了癔病不可怕,关键要早发现、早就医、早治疗,走投无路之时不要忘记来天津中医院接受开窍醒神针呦!
本文作者:杨红玲
责任编辑:白玮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