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又称歇斯底里症。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和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情感爆发等精神症状;但不能查出相应的器质性损害。
病因,精神因素,特别是精神紧张、恐惧是引发癔症的重要因素。这在战斗中发生的急性癔症性反应特别明显。而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如遭受精神虐待,躯体或性的摧残,则是成年后发生癔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精神因素是否引起病症多与患者的生理心理素质有关。如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常自我催眠、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的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出现。但这类人格特征并非发生癔症的必要条件。有一些不属于这类人格的人在强烈的精神因素影响下,同样可以发生癔症反应。症状该病多起病于青年期,35岁以上初发者少见,常在心理社会因素刺激下,急性起病,可有多次发作,尤多见于女性,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解离性(精神障碍)和转换性(躯体障碍)两种障碍,由于它既可有运动,感觉障碍,又可表现为类自主神经功能,意识,记忆障碍,甚至精神病性障碍。
本病的临床表现甚为复杂多样,现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分离障碍临床表现为意识及情感障碍,意识障碍以意识狭窄,蒙眬状态为多见,有的呈梦样状态或酩酊状态,意识障碍时各种防御反射始终存在,并与强烈的情感体验有关,可以有哭笑打滚,捶胸顿足,狂喊乱叫等情感暴发症状。2.转换障碍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1)运动障碍可表现为动作减少,增多或异常运动。①瘫痪②肢体震颤,抽动和肌阵挛③起立不能,步行不能④缄默症,失音症。(2)痉挛障碍(3)抽搐大发作(4)各种奇特的肌张力紊乱,肌无力,舞蹈样动作(5)听觉障碍(6)视觉障碍(7)感觉障碍(8)若有转换性痛觉(9)中医所谓"卒然无音","气厥","梅核气"等所描写的症状,大多属之。
特殊表现形式(1)癔症的集体发病又称流行性癔症,癔症性症状通过社会接触可以影响很多人,11-15岁的女孩最易患病,多发生于常在一起生活的群体中及公众场所,起初有一人出现癔症发作,周围目睹者精神受到感应,相继发生类似症状,在相互暗示和自我暗示影响下,使癔症在短期内暴发流行,这类癔症发作大多历时短暂,表现形式相似,常见症状包括抽搐发作,坚信食物中毒,头痛,喉痛,腹痛,眩晕及乏力等,(2)赔偿神经症在工伤,交通事故,医疗纠纷中,受害人往往提出经济赔偿要求,在涉讼过程中,显示,保留和夸大症状,有利于受害人索取赔偿,症状的出现,夸大或持续存在一般并非受本人意志支配,而是由无意识机制起作用,计划生育手术后的一些躯体症状,无器质性损害基础者,多属这类障碍,对于这类涉讼要求赔偿的病例,应尽早处理,力求一次彻底解决,切忌拖延,旷日持久的诉讼过程对受害人症状的消除极为不利,赔偿问题解决之后,应尽快采取医疗康复措施,配合心理治疗,以促进症状的消除。(3)职业神经症这是一类与职业密切相关的运动协调障碍,患者每天都需紧张地运用其手指的精细协调动作数小时之久;如抄写,打字,钢琴或提琴演奏持续较长时间,特别是在疲乏或赶任务时候,逐渐出现手部肌肉紧张,疼痛,不听使唤,以致手指活动缓慢而吃力,或出现弹跳动作;严重时由于肌肉震颤或痉挛而无法运用手指,前臂,甚至整个上肢,放弃用手,或者改作其他手工活动,多见于容易紧张,焦虑,对工作感到厌倦或精神负担很重的人,起病大都缓慢,神经系统检查不能发现器质性损害,除手指协调动作外,这类症状还可表现为紧张的言语训练之后的口吃,治疗宜使患者处于精神松弛状态,然后进行相应的肌肉协调功能训练,由简到繁,循序渐进。(4)其他形式①多重人格障碍②Ganser综合征③情感暴发4.内脏功能障碍(1)呕吐(2)呃逆(3)过度换气(4)癔症球(5)其他如多饮多尿,鼓肠等。
癔症的急救护理:1、保持镇静将病人安置在肃静的房间,都不要惊慌喧哗。尤其不能谈论病情的轻重。免得病人听了更不容易恢复常态。2、语言暗示对病人进行诱导,告诉病人此病不要紧,慢慢就会好的。忌让过多的人前来看望病人,这样会使暗示达不到预期效果。3、采用暗示疗法妙用“假药”,遵医嘱使用安慰剂,却告诉患者是可以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以达到使症状减轻和消失的结果。必要时给予镇静剂,或给予针灸,可针刺人中、合谷、内关,用较强刺激或通电,加强刺激。
出院时癔症的护理:1、指导病人出院后生活规律,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适当锻炼,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开朗的性格,劝患者要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遇事有良好的心态,以防再次发作。2、家属应解除顾虑,改变不正确的态度以及对病人的歧视。消除负性情绪,有利于提高治疗和家庭护理的效果。3、指导患者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避免擅自停药减药的发生。定期遵医嘱来院复查,如有药物副反应的发生,应立即联系主管医生。
家庭护理方法:若想细心护理癔症患者,首先得消除心中对该病症的误解,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癔症患者,忌以歧视、嘲讽的眼光去看待病人,而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时,不能使用过激的语言或者态度,否则将会导致疾病的加重或复发,给患者带来更为沉重影响。患者在生活中要多注意缓解自己紧张的情绪。家属们应该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因为紧张的情绪、吵闹的环境,是导致癔症患者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身边的家属,朋友们,应当设法消除患者的心理创伤。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承认自己的性格缺陷。有很多时候,患者因为不想承认自身有不足,而产生了高度的自我以及高度的幻想,从而产生癔症这一疾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外界刺激。由于病人富有暗示性,不能将其同症状丰富的病人安排在同一病室,以免增加新症状或使原有症状更顽固。加强观察和关心病人(但不被病人意识到),加强不安全因素和危险物品的管理,以便早期发现自杀、自伤或冲动行为的先兆,防患于未然。
心理护理:儿童少年除了情绪之外,也开始有了比较复杂的情感体验,他们喜欢与亲近的人交往,在交往中得到愉快的体验。但在不正确的教育下,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和情感。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多被溺爱,久而久之,养成自私任性、嫉妒、好发脾气、性格急躁、情感脆弱,受不得委屈和批评,致使在负性精神因素作用下发病。针对这些因素,在护理过程中,应以亲切、和蔼、温和的态度、敏锐的观察力、熟练的技术操作让患者有信任感、依赖感、安全感。要尊重患者,耐心倾听患儿主诉,给予恰如其当的解释、鼓励和安抚。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真正使患儿者消除一切顾虑。另外,要与家人联合,消除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培养他们的良好情感,克服一些不良情绪,坚持行动的毅力。我们坚决做到谆谆教导,克服乱对患者发脾气的坏习惯,使他们真正信任我们,这样患者才能对治疗理解、配合。
预防:1、要正确对待癔症患者,癔病是神经症而非精神病,癔症患者并无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一旦诱因消失,患者会霍然而愈。(根据我们分级来说是属于级别比较低的,是属于神经症范畴中的与焦虑症、特殊恐怖症这些事同一级别的)2、要注意缓解紧张情绪,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轻松的环境,因为紧张情绪是蕴酿癔症的温床。3、要加强对患者意志品质的训练,注意培养她们开阔的心胸和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4、要设法消除患者的心理创伤,以“要言妙道”的方式加以开导,指导患者正确对待人生。对待自己的性格缺陷。5、采用暗示疗法,“假药”妙用,当癔症患者突然出现种种丧失功能的症状时,可请有权威的医生开点安慰剂,却告诉患者是可以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以达到使症状减轻和消失的结果。6、当癔症患者发病时,首先要控制其言行,让患者镇静下来,以免发生意外,医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