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犹豫许久,不知道如何与世界分享一个慢性病患者的痛苦。我今年36岁,大概15年前与一系列慢性“疾病”结缘,从而导致的心理问题一直伴随至今。不敢妄谈生活质量,因为我与身边99%的人经历着不一样的人生。这里说的“疾病”有些不同,后面我会慢慢道来,但是由于这些慢性疾病改变了性格、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甚至走向了完全偏出正常人生轨道的路。经过百度贴吧、知乎、微博等社交工具,我惊人的发现,社会中隐匿着我们这样一个小众群体,说是小众人数却并不少,因为大多数“患者”不敢承认自己身心真的病了,更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另类,在一个求同不能存异的社会文化中,“我们”更希望掖着藏着,生怕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把痛苦埋藏在内心,长此以往,不要说康复从新面对阳光,大概率是越来越糟。
作为一个感同身受的“患者”,我十分理解“我们”的痛,在经过十几年与疾病的搏斗,与社会关系(家人、朋友、同事)的处理中,我累积了宝贵的经验,总结了我的深刻箴言。我大胆站出来,为病友们发声,我希望我们能正确认识“疾病与心理”之间的逻辑,希望能让家人与朋友们理解、希望患者朋友们知道自己并不孤单,与自己和解。
今后我们要谈什么:
很不幸,作为一个年轻力壮的青年人,我并不是一个身体十分健康的人。尽管从外表看来我人高马大,身材健硕,但那些折磨我的慢性疾病无时不刻的伴随着我。最可怕的不是疾病本身,而且是这些隐性的慢性疾病长期摧残着你的心灵。
我大学毕业那年一次偶然突发性耳鸣耳聋,经历数月听力恢复80%,后面完全痊愈,但过程中,我多次因为病征的折磨诱发惊恐症,惊恐症在以后我会专门谈到,主要症状就是突发恐惧,深度恐惧,窒息感、濒死感,浑身发抖手脚冰冷,感觉下一秒就会死去,虽然这种感觉一般只会维持5分钟-10分钟,但足以摧毁你内心对健康的自信。这是我身心健康的一个转折!
十几年来,我先后又患有飞蚊症、痛风、胆结石、晕眩症、肠胃不适,半年前又得了糖尿病。这些疾病每一个都是慢性的、无法根治的、长期感受的,每一个都会改变你的心理、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让你痛不欲生的同时,还会深深的影响着你的家人和朋友,他们为你担心,为你着急,时刻要照顾你的身体和情绪。他们并不一定真的理解你的病痛,他们无能为力。你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奈、不知所措,你会以一种病态心理去面对接下来的人生。你会养成一种上网查阅疾病资料的习惯,你在努力挣扎,你试图摆脱疾病的种种影响与心理上的不安。医院,中医西医看个遍,而你得到的结论千篇一律就是慢性病需要养而无法治疗,有时甚至在医生不耐烦的态度或者只言片语的敷衍中深刻的怀疑自己病症的严重程度。面对这一切的束手无策,你会陷入深深的焦虑与愤怒。这时候,疾病本身已经远远比不上你心理上的问题给你带来的伤害,你会诱发一系列的心理疾病:焦虑、惊恐、抑郁、癔症,还有一些现代医学无法定义的心理问题。
这就是这篇文章我要谈的,慢性疾病与心理问题,应该不是“与”,确切的说是疾病导致的心理问题。很多朋友在产生这些问题后,今后面对的最大问题已经不是你的疾病,而是你心理上的一系列问题。
心理问题到底是不是病:
作为中国人,大多数人对心理问题都带着一种尴尬的态度。没人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因为按照大众的评判标准,得心理疾病的人一般都被看做是“精神病”,而对应的应该去精神病院看病,医院甚至没有心理科,只有神经内科,认为是神经紊乱导致的机能失调。在国外,连续失眠三天,就会找心理医生,而且还有一系列民间自发的互助组织,大家坐在一起,聊聊自己的各种心理问题,寻求一种安慰和共鸣。大多情况下,你没有自杀或自残或者是表态的行为,一般没人去看心理医生,你身边的人也大多不建议你去看,陪你喝喝酒聊聊天可能就过去了。但近些年,尤其在发达城市,由于生活压力激增、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矛盾越发明显,好多人患上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也逐步被重视,医院也多了起来,大家不再认为这是一种被诅咒才会得的病,也没人因为你有抑郁或焦虑而歧视你,更多是同情。但是,被重视程度仍然不够。
在医学上,医生经常说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病变,比如你器官坏了,导致身体问题,或者是发炎、感染等被称为器质性病变。而神经紊乱造成的头晕、消化不了等类似问题,通过化验检查找不到病因一律被归为功能性病变。我在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