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binski征的发现者是波兰裔的法国著名神经病学家JosephBabinski(图1)。此君年出生于巴黎,年从巴黎大学医学院(FacultédeMédecinedeParis)开始了他的医学之路,年来到Hopitaux医院任住院医师,先后跟随VictorCornil、AlfredVulpian和LouisRanvier等学习解剖和病理学。
图1JosephBabinski
十年磨一剑,年Babinski发表了博士论文《多发性硬化的解剖和临床研究》,该论文在法国的医学论文比赛中获第二名,然而Babinski本人对此结果却颇为失望。也是机缘巧合,由于同事意外去世,年11月Babinski得以到Salpêtrière医院Jean-MartinCharcot教授主持的神经科担任总住院医师。
Charcot是法国著名的神经病学家,被誉为「现代神经病学之父」,他所在的Salpêtrière医院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神经病学研究中心(图2)。Charcot对Babinski的影响极大,跟随Charcot以后,Babinski放弃了病理解剖学研究,转而开始研究各种神经科疾病,他学习了Charcot的临床解剖学方法,并开始探索如何根据症状和体征来分辨癔病和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
图2Charcot对癔症患者进行催眠
在Salpêtrière医院期间,Babinski深得Charcot的喜爱,可惜年参加助理教授考试时,由于主考官与Charcot有矛盾,Babinski未能通过考试,因而未能在Charcot退休时继任神经科主任。
年Babinski来到LaPitié医院,他吸收了Charcot的临床解剖学方法的精华,发展了自己的症状学方法,他非常强调客观体征的重要性,对于接诊的每一例病人,无论男女,都要全祼进行查体。
医院的30多年间,Babinski为法国乃至全世界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神经病学家,包括美国的Chaddock和Hoover,英国的SamuelKinnier-Wilson等,他还指导学生ClovisVincent创办了法国第一家神经外科诊所。年10月30日Babinski在法国巴黎去世,一生共发表篇学术论文。
Babinski征的发现过程早在16世纪初叶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在其油画《圣母子与圣徒》中就描绘了婴儿身上的巴彬斯基征(图3),但当时医学界对这一体征还一无所知。
图3拉斐尔的油画《圣母子与圣徒》,当圣母将手置于圣子足底外侧时,圣子的踇趾上翘
年2月在巴黎生物协会的学术会议上,时任LaPitié医院神经科主任的Babinski报告了他的临床观察研究:健康人、偏瘫几天和偏瘫几个月后的病人对足底刺激的反应不同;健康人足底刺激后踇趾跖屈,而偏瘫病人偏瘫侧足底刺激后踇趾背伸,藉此可以区分器质性疾病和癔病的患者。
通过这篇只有28行的论文,Babinski确立了足底刺激后踇趾背伸和锥体束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他将这种足底皮肤伸肌反射称为「踇趾现象(toephenomenon)」。
年Babinski又对此进行了补充:「病人踇趾的反应取决于足底受刺激的区域,刺激足底外侧时踇趾背伸反应最明显,出现这种体征即可排除癔病」。5年后Babinski再次对该体征进行了补充:「刺激足底后踇趾背伸伴其余足趾外展」。此后10年内全世界发表了30余篇学术论文证实了Babinski的发现,该体征也被命名为「Babinski征」。
除了经典的足底刺激方法,全世界的神经病学家又陆续提出30多种刺激不同部位引出Babinski征的手法,这些称为Babinski征的等位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Chaddock征(自后向前轻划足背外下缘)、Oppenheim征(拇指和示指沿胫骨前缘用力自上而下推移)、Gordon征(用力挤压腓肠肌下段)(图4)。年还发现冷刺激足底也可有效地引出Babinski征。和Babinski征一样,这些等位征阳性也提示锥体束损害。
图4Babinski征及常见等位征的刺激部位,红箭头Babinski征,蓝箭头Chaddock征,绿箭头Oppenheimer征,黑箭头Gordon征
Babinski征的8个要点1.检查方法
(1)受检者平卧床上,暴露整条腿;
(2)告知受检者你将要划其足底,嘱受检者尽可能放松下肢肌肉,可通过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
(3)检查者用一只手抓住受检者的踝部固定足或将其抬高,另一只手用竹签或其他钝物划其足底;
(4)检查时自足跟沿足底外侧缘缓慢向前划至小趾跟部再转向足底内侧。刚开始时力道可以较小,如果结果阴性可以增加力道。
2.生理学基础
正常人用力划足底会引出下肢「屈曲协同」反应,这是肌肉的自发性收缩,可使下肢回缩以离开伤害性刺激。Babinski征实际上是一个多突触浅反射,反射弧是由胫神经中的传入和传出纤维,以及脊髓L4~5到S1~2节段组成。
在新生儿可以见到完整的下肢屈曲协同动作,阔筋膜张肌收缩屈髋,大腿后侧肌群收缩屈膝,胫前肌收缩屈踝,踇长伸肌收缩使踇趾背伸。
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1岁时上运动神经元通过锥体束对屈曲协同反射,尤其是踇长伸肌成分的下行抑制作用日渐完善,踇趾伸展被局部的皮肤踇趾屈曲反射(类似于腹壁反射)所代替,导致足底受刺激时踇趾跖屈。因此,在健康成年人,当足底受到足量刺激时,尽管仍可见屈曲协同动作的其他成分(屈髋屈膝屈踝),但婴儿期出现的踇趾背伸为踇趾跖屈所替代。
上运动神经元功能障碍的病人皮肤踇趾屈曲反射降低(类似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导致腹壁反射降低),对踇长伸肌激活的抑制作用被释放,因此,当足底受到足量刺激时,与下肢屈曲协同反应的其他成分(屈髋屈膝屈踝)同步出现的是踇趾背伸,这就是阳性的Babinski征。
3.结果的判定标准
Babinski征的正常反应是屈髋屈膝屈踝,所有足趾跖屈;而阳性反应为屈髋屈膝屈踝,但踇趾背伸伴其余各趾呈扇形散开(图5)。
图5Babinski征正常反应(左图)和阳性反应(右图)
在判定Babinski征的结果时,应牢记以下3点:
(1)踇趾上翘必须是由踇长伸肌收缩引起时才是病理性的;(2)踇长伸肌收缩只有与其他屈曲协同反射活动同步发生时才是病理性;(3)真正阳性的Babinski征应具有重复性。4.Babinksi征阳性的类型
(1)真Babinski征:包含伸性跖反射的所有成分,屈髋屈膝屈踝,踇趾背伸伴其余各趾呈扇形散开;
(2)最小Babinski征:仅有阔筋膜张肌和大腿后侧肌群收缩,可通过触诊大腿证实;
(3)自发Babinski征:锥体束广泛损害时,被动屈髋屈膝,或者被动伸膝,即可引出阳性Babinski征;
(4)交叉/双Babinski征:双侧大脑或脊髓病变时,刺激一侧足底时可引出双侧Babinski阳性反应;
(5)强直Babinski征:表现为足趾伸肌缓慢、长时间的收缩,见于额叶和锥体外系同时受累的病人;
(6)亢进的Babinski征:表现为屈肌或伸肌痉挛,屈肌痉挛见于脊髓上或脊髓水平双侧UMN病变,伸肌痉挛见于双侧皮质脊髓束病变而后柱功能保留的病人。
5.Babinski征阳性的情况
Babinski征阳性通常提示锥体束病变,除此外,还可见于婴儿(1岁以下)、深睡眠、昏迷、全身麻醉、癫痫发作后状态、电休克治疗后、低血糖,以及酒精中毒等。
由于UMN病变时Babinski征很少单独出现,所以应结合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肌无力等其他UMN损害的体征综合判断。但当锥体束损害合并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时,肌张力可降低,腱反射也可消失,Babinski征也可不明显,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维生素B12缺乏和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等。
6.类Babinski征
(1)假Babinski征:手足徐动症或舞蹈病患者,由于肌张力障碍可引起足趾背伸;
(2)反跖反射:足趾的短屈肌瘫痪,或屈肌肌腱被切断,即使无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也会出现伸性跖反射;
(3)回缩反应:敏感的病人,或者足底感觉过敏的病人,划其足底时病人可能由于无法忍受而主动缩足,出现足趾的背伸,此时可一只手按住踝部,用更轻柔的力道进行检查。
7.Babinski征结果判断的几种特殊情况
(1)病人足底皮肤过厚无法感知足底刺激,胫神经损害或其他周围神经病导致S1皮节区感觉缺失由于反射弧的传入通路受损可导致跖反射消失;
(2)锥体束虽损害但未累及支配屈肌的纤维时Babinski阴性;
(3)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导致足趾伸肌完全瘫痪时,即使存在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也观察不到踇趾背伸,此时如果通过触诊确定阔筋膜张肌收缩可认为Babinski征阳性;
(4)关节畸形,如高弓足,或者踇外翻致踇趾无法运动,此时可通过观察其余足趾的运动来判定;
(5)急性脊髓休克时由于介导屈肌协同反射的通路受到抑制,刺激足底时踇趾可无反应。
8.你不知道的其他Babinski征
除了经典的Babinski征以外,Babinski还发现了另外5种体征,这些体征也被称为Babinski征,但远不及经典Babinski征出名:
(1)Babinski征(坐骨神经痛/癔病):坐骨神经痛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这是癔病和坐骨神经痛的区别。
(2)Babinski征(偏瘫):偏瘫病人张口或吹口哨时健侧颈阔肌收缩比患侧更加明显。
图6病人咬紧牙关时健侧(右侧)颈阔肌收缩比患侧(左侧)更明显
(3)Babinski征(偏瘫),又称大腿躯干试验(trunk-thightest):偏瘫病人双臂交叉于胸前平卧,当病人试图坐起时,偏瘫侧屈髋,足跟离地,而健侧下肢不动。
图7大腿躯干试验:病人双臂交叉于胸前平卧,试图坐起时,偏瘫侧屈髋,足跟离地
(4)Babinski征(器质性瘫痪/癔病),又称旋前征(Pronationsign):嘱病人闭眼,当瘫痪前臂置于旋后位时,会自行变成旋前位,见于器质性瘫痪。
图8旋前征,闭眼双上肢平举,双手置于旋后位,轻瘫的右手变成旋前位。
(5)Babinski征(面肌痉挛),又称Babinski-2征:面肌痉挛病人闭眼时可以看到眉毛反常抬高。
图9右侧面肌痉挛的病人,A.面肌痉挛发作间歇期,右侧眉毛稍抬高;B.Babinski-2征,面肌痉挛发作时右侧额肌和眼轮匝肌同时收缩,同侧眉毛明显上抬,同时眼睛闭合
Babinski征发现至今已经有年,尽管曾遭到一些争论,也出现了众多的等位征,但即使在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Babinski征仍然是锥体束损害最准确、可靠的体征。谨以本文向Babinski这位一个多世纪以前的伟大的神经病学家致敬。
作者:福建医院神经内科邹漳钰
推荐阅读:
打破常识!病灶与症状同侧的脑梗死
丁香园招人,多个职位不用上夜班,约么?
脑梗死的急诊溶栓和取栓是个良心活
编辑
王弘
投稿及合作
wanghong
dxy.cn题图来源
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