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研究第一章论癔症的心理机制1

第一章 论癔症的心理机制:绪言

一个偶然的观察导致我们用了多年时间研究癔症许多不同的形式和症状,考虑到发现其促发因素的问题,即促使其初次发生、早在多年以前实质上就常存在的现象的原因。在大多数病例中,不可能用简单的询问病人的方式来说明起因,然而实行起来人们完全可以这样做的。部分原因是因为某些经历是病人不喜欢讨论的,但主要是因为病人一般不能回忆起它,而且常常不会怀疑促发因素与病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一般说来,有必要催眠病人,以唤起他在催眠下对他第一次所出现的症状的记忆,这样做时,就有可能最清楚和最令人信服地证实上述二者的关系。

这种检查方法在许多病例中产生的结果从理论和实践的观点上看价值似乎是一样的。

他们之所以在理论上有价值,是因其告诉我们癔症的决定因素中,外部事件所起的作用远比我们认识到的大得多。显然在“创伤性”癔症中,引起症状的是意外的事件。在每次癔症发作时,有可能从病人每次发作的表达中推想到他在幻觉状态中体验第一次发作的同样事件。于是癔症发作的因果关系同样清楚了。在其他现象的病例中,情形就模糊得多。

然而,我们的经验显示大多数不同的癔症症状是明显自发的,有人可能会说,癔症的自发产生与我们刚提及的和已经很清楚显示的、与促使疾病突发产生的创伤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能追溯到的促发因素包括许多各种类型的神经痛、神经衰弱,其中许多人持续数年,对于痉挛型和麻痹型的癔症发作和癫痫样的抽搐,每个观察者可能看作为真正的癫痫、癫痫小发作、抽搐性疾病、慢性呕吐和厌食,以至于拒绝所有营养物,各种形式的视觉紊乱、经常反复的幻视等。多年持续的癔病症状与激起个别的发作,这二者不相称的情况,我们经常能在创伤性神经症中看到。十分常见的是儿童时期某些事件所致的或多或少严重的症状在以后数年中持续存在。

引发事件如何明显地引起这一特殊现象而不是别的,这二者的联系常常是如此的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该症状很显然是由促发原因决定的。我们举一个常见的例子,吃饭时引起被压抑的痛苦情绪可导致恶心和呕吐,并以癔症性呕吐形式持续数月。一个守候在病榻旁、处于极度焦虑的女孩,当她把右臂搁在椅背上行将入睡时,会陷入一种蒙眬状态,并产生一种可怕的幻觉;从此产生右臂的麻痹,并伴有抽搐和麻木。她试着祷告却又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最终好容易才用一个儿童用的英语祷词反复祷告。以后她发展为严重而非常复杂的癔症,她只能说、写和听懂英语,却对自己的母语难以听懂达18个月之久。一个重病孩子的母亲在孩子终于入睡后,她聚精会神地保持安静,以免闹醒孩子。正是出于这种意向,她用舌头发出了“咔嗒”的嗓音(一个癔症反意志型的例子)。以后凡在她要保持完全安静的场合下,就会重复这个嗓音;并由此发展为抽动,无论何时在她感到兴奋时,舌就会发出劈啪声,这现象持续多年。一个非常聪明的男人看到他的兄弟因患髋关节僵直,在麻醉下伸展关节时发出劈啪响声后,他感到自己的髋关节十分疼痛,该现象持续近一年。还可举出许多这类例子。

声明:本文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收到通知后立即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dongtong56.com/yzyx/647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