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介绍不可思议的ldquo

所谓“神龟”,便是今天所述之腹针疗法,是由薄智云教授创立,经过20余年临床实践,一种新针灸疗法。

01

理论基础

理论依据有四,第一腹部脏腑、经络分布。腹部除了是人体分布脏腑最多的部位,还分布着大量的经脉(肝经、肾经、脾经、胃经、胆经、任脉、带脉、冲脉、阴跷脉、阴维脉),为气血向全身输布、内联外达提供了较广的途径。脏腑的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的地方,也是审察证候、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部位,大多数募穴位于腹部,因此腹部具有脏腑最集中,经脉最多,途径最短等优点。第二神阙--脐学说胚胎时期,脐带是胎儿从母体摄入氧气、营养物质的通道。即胎儿在母体时是以脐为中心向全身输布气血。因此脐(神阙)通向全身运行气血的通道在先天即已形成。胎儿出生后,随着营养摄入方式的改变,脐部输布气血的功能降到了一个次要地位。经络是先于脏腑与肢体的全身最早系统,这个系统便是神阙经络系统,是经络系统的母系统。第三腹部的结构腹部“前面深似海,后面薄似饼”。经脉是沿着隐性感传线下面的一种多层次的空间结构。采用不同的深度去刺激与影响不同的外周系统从而达到调节局部或整体的作用。第四腹针依据4-实验研究有学者研究3例经络敏感人观察,发现反复针剌气海、石门、关元穴时,能激发任脉贯注的感线,但未发现其它感传路线。而针剌神阙穴引出的感传路线,有以下几方面:①是纵行的主干呈双向贯注循任脉通督脉;②是由神阙穴横行双向贯注的环行路线;③是由神阙穴向胸腹壁斜行双向贯注的放射状路线。这为以神阙为核心的腹针系统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有价值的参考。

02

腹部穴位特性

第一,浅层--全息(定位)调节系统中层--经络调节系统深层--内脏调节系统第二,腹部的左右同名穴,在针剌(浅剌、中剌)调节外周系统时,治疗同样疾病。腹部的左右同名穴,在针剌(深剌)调节内脏系统时,作用的内脏系统不同,故穴性亦不同。

03

定位与取穴

腹针常用穴位20个,包括中脘、下脘、神阙、气海、关元、商曲、气旁、滑肉门、天枢、外陵、上风湿点与外点、下风湿点与下点、大横等。取穴定位准确、规范。以神阙为中心,神阙到中庭穴分为8寸;神阙到曲骨穴位为5寸;神阙到腹侧外缘定为6寸。

04

治疗范围

1.病程较久的的内伤脏腑的全身性疾病:如脑血管病后遗症、老年痴呆病、脑动脉硬化、心血管病、高血压、癔病。2.脏腑失衡后引起的疾病:如血栓性耳聋、眼底出血、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3.虽病程较短,但与脏腑的正气不足相关的疾病:如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关节炎、颈椎综合症、腰痛、双腿麻木、酸困等。4.其它的针灸适应症,但经治疗疗效不佳者,均可为腹针的适应症。

05

治疗与施治

1.天地针(中脘、关元)中脘为天,是胃之募穴,有水谷之海之称。关元为地,是小肠经的募穴,别名丹田,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二穴合用有补脾肾之功。1.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中脘和下脘属胃脘,两穴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有主肺气肃降功能。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肾又主先一塌胡涂之原气。四穴合用有“以后天养先天”之功。2.腹四关(滑肉门、外陵)滑肉门位于神阙之上,疗躯干上段及上肢的疾病。外陵位于神阙之下,治疗下腹及下肢的疾病。四穴合用有通调气血、疏通经气使之上输下达肢体末端作用。4.调脾气(大横)大横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具有调整脾脏功能、祛湿、健脾、滑利关节的作用。常与腹四关合用治疗腰部疾病和坐骨神经痛,与风湿点合用治疗全身关节炎或肩周炎。

05

注意事项

1、一切不明原因的急腹症均为禁忌证。2、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脉曲张,腹部内部肿瘤广泛转移,怀孕妇女均为禁忌证。3、对于长期慢性病而致体质衰弱的病人,慎用。4、对肝脾肿大不宜过深。

1

END

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dongtong56.com/yzyf/894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