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治愈心理疾病的秘诀第六节

1.过度表现的心理防卫行为有那些?

例如:与父亲吵架的儿子,如果摔门而出是适当的,而如果将门击碎、甚至将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也给砸了的话,那么这种行为就是过分的。这样就会给人留下患了“精神病”的印象,当然这也是一般精神病人表现的行为。

再例如:如果一个人对任何侵犯都反应过度的话,比如动不动就大发雷霆,很小的侵犯都会忌恨在心,那么人们都将对之敬而远之,没有人愿意帮助他。逐步的他将脱离群体生活,处于孤立无援和孤独无助的状态。

凡是过度表现的心理防卫机制都是病理的——这包括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等。那么这些疾病是如何发生的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弗洛伊德对人格的进一步划分。

一开始弗洛伊德将一个人的人格划分为了意识与潜意识(还有“前意识”——处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意识)。在年,弗洛伊德在《自我与原我》一书中,又将人格进一步划细分为了三个部分:原我、自我和超我。“原我”指的是一个人的本能反应及本能欲望,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指的是根据现实情况,理智而有计划地去实现“原我欲望”的那部分潜意识内容,它所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指的是“社会规范”——代表良心的那部分潜意识,遵循“道德原则”。原我与生具来;自我则是在一个人两岁时开始在潜意识中通过父母及经验而逐步形成的;超我是在5岁以后,通过父母、老师和社会共同作用下被逐步输入到潜意识中的。原我完全是潜意识的;自我和超我有一大半是潜意识的。三者关系通过下面一个例子说明一下。

有一天你看到餐桌上有一块手表,这时原我的冲动想要通过偷窃据为己有,这时自我就会思虑如何偷窃而不被其他人发现。比如,这时服务员向桌子走来,自我就会指示服务员去给自己拿一瓶酒,这样在没有人看到的情况下,自我帮助原我偷窃成功。弗洛伊德把原我比喻成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自我像是骑在马背上的人,控制着原我的方向。因为偷窃是违背社会规范的,所以超我就会出来惩罚原我,这就会让你经历罪恶感和一旦被抓住的恐惧感,这时候“自我”会彻夜思考“该怎么办”。最终直到把手表还给服务员,你才会恢复平静。从以上对人格的划分,下面再看心理疾病是如何产生的?

焦虑:

焦虑就是积极的思虑。思虑什么?在进化上,思虑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性”和“食物”——考试、事业、唱歌等活动都建立在此基础上。如果没有积极的思虑,那么一个人在生活中不会解决任何问题。因此,积极的思虑,也可称为“焦虑”是积极和有利于生命生存的。

在精神分析的概念中,焦虑由本能欲望和自我与超我之间引发的冲突所产生。这种冲突就像是儿子想要一个超级玩具,但这对于父母的经济情况来说“无力实现”,这样就引发儿子与父母之间的冲突一样。

进一步说,一个人为了实现某一个欲望而“积极的思虑该怎么办”时是正常的,也是生存所必须的。可是当一个人的欲望过于强烈,或者遇到了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时,那么强烈的本能欲望就会与社会规范发生直接而猛烈的冲突。本能欲望的强度越大,那么相应地,一个人所经历的思虑程度也就越高,当“自我”的积极的思虑变成焦灼状态时,就成为了焦虑症。在此情况下,一个人就会经历由焦虑带来的痛苦。

因此,只有当一个刺激(例如销售、股票、期货、生意)让这个人长期处于焦灼的“积极思虑”的状态而引发了一个人精神上的痛苦时,才被称为“病”——即焦虑症。否则短暂的焦虑是正常而有益于生存的。

抑郁:

假设一个人失去了疼痛感觉,他就可能会由无法意识到脚上扎了刺所引发的感染而死去,所以疼痛是保护生命的感觉体验。同样,抑郁就是保护生命“心灵之痛”的情绪状态。这么这种心灵之痛有什么用呢?

在精神分析概念中,抑郁状态是超我对原我的惩罚。当社会规范表现的过于强大时,抑郁就会产生。

“原我”会不顾现实情况和道德原则要他能够想到的任何东西。因此,一个人为了避免将有限的生命精力浪费在根本无法实现的目标上,需要一种“心灵疼痛”的状态——抑郁状态,来抑制原我的无理要求。如果没有抑郁,每个人都会“好高骛远”,都会去“伸手抓月亮”。

抑郁是超我对原我过度压抑导致的。当一个人经历抑郁时他会感到:灰心丧气、快乐不起来、自责、懊悔、内疚、自卑、感到活着没有意思和自己一文不值。

例如:假设你被偷了一块你非常喜欢的手表,那么如果有一个机会让你手拿一铁铲狠狠地抽上小偷10个耳光,那么你的痛苦也就减轻了许多,也许还会用些金钱去补偿被你伤害到的小偷。而假设这块手表是你自己搞丢的,那么这个“铁铲”就会扇向你自己,即惩罚自己,这时一个人就会经历抑郁。从这一方面来讲,抑郁就是一个人将愤怒指向自己的心理行为——就是超我对原我的惩罚。这种心理行为总是提醒我们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

如果这种愤怒的惩罚过分的话,就会让原我“破罐子破摔”——即让一个人产生生无乐趣的体验。更为严重则会引发一个自杀(例如在股票上损失惨重而跳楼的人)。

因此,抑郁是一个人生存下去需要的“情绪状态”。只有当其遇到特别强大的精神刺激而过分表达时,才会引发一种心理疾病——抑郁症。

恐惧

如果一个人什么都不怕,那么一位古人就很容易会由于自己的“太勇敢”而被比自己强大的野兽吃掉。如果你“太勇敢”,那么马路上的汽车都会成为刺杀你的“杀手”。所以,恐惧是人类所必须要有的情绪体验。自然界中有许多的危险在于躲避而不在于征服。例如,你想去征服奔驰着的火车吗?你想去征服比你强大的野兽吗?恐惧会让人们快速跑掉,获得安全。

只有当一个人对某些不具有危险性质的东西,而表现得过于敏感的话——例如对兔子都怕的要命和对感冒等疾病都感到“自己要死了”等,那么这种心理反应就是有害的。

在精神分析中,恐惧是自我的不断示警。因此,只有当一个人对预期的小危险都彻夜难眠和忧心忡忡的话,那么这种反应就是不必要和有害的。

强迫

强迫也是自我机能的放大。“强迫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确认“危险是否已被解除”的反应。例如:当一个人走到楼下的时候,会怀疑自己家中的煤气是否关了?门是否锁好了?电炉子是否忘记拔插销了?然后,他会上楼再去确认一遍“危险是否已被消除”。

再比如,如果一个人不注意卫生,就会很容易生病。所以洁净是健康而有益的心理行为。可是当一个人遇到某一精神刺激(例如,被压抑的本能欲望)而让自己对“洁净”表现得过于敏感的时候,他就很容易“强迫”自己不断通过洗手来获得洁净的感觉——获得一种本能欲望的满足。如果一个人不断重复这种行为的话,那么这个人就会患上“洗手强迫症”。

因此,确认危险已经被消除是生命生活中必须要有的心理行为,只有当这种反应表现得过于频繁时,那么一个人就会患上“强迫症”。

我们如同走在钢丝绳上,在心理防卫机制上,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导致一个人经历内心痛苦、抑郁、焦虑、强迫症、内疚和自卑。

2.错误表现的心理防卫行为有那些?

错误表现的心理防卫行为都可以归类在“癔病”现象之下。

癔病:指不是由生理器官病理改变引发的,而是由“心理暗示”导致出现器官功能异常的现象。由于这种疾病完全是由“心理”通过模仿过去曾经经历过的,或者从书本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而“创造”出的疾病——也就是完全由大脑创造出的疾病,所以其发病的种类可以涵盖整个医学内容所描述的疾病,因此癔病也被称为“疾病的模仿家”。例如,抽搐、瘫痪、失去视觉或听觉、肚子痛、腹泻呕吐、假孕、肢体麻木、感觉丧失……。比如说,丽莎手臂的麻痹就是本能欲望的错误表达。有许多人与“丽莎”拥有同样或类似的经历,但是丽莎的表现却让自己“残疾”了,而对于其他人也许只是表现出一段时间的抑郁而已。

再如:一个孩子为了实现某一个愿望(获得喜欢的东西或爱),通过大声的嚎叫,甚至通过在地上打滚的行为来得到父母的注意和爱,那么这种行为就是错误的心理防卫行为。

就如同再大的树也是从一粒种子的萌芽开始生长的一样,当一个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建立起了一种错误的心理防卫模式,那么这种防卫模式就会以潜在的“自我暗示”形式陪伴其一生。例如,如果儿子与父亲争吵的过于激烈,那么儿子就会无意识地以其小时候倒地打滚的模式惩罚其父亲(或者获得父亲的照顾),当然原来的“打滚”已经升级为“倒地装死”——也就是假装自己瘫痪了,无法行动的心理行为了。假设在这个过程中,父亲没有理他,儿子很可能会“一气之下”卧床三天三夜,一开始的这种“瘫痪”是儿子有意识去做的,但是在三天后,儿子可能真的瘫痪了。这种瘫痪就是“癔病性瘫痪”——即是由心理而不是生理引起的瘫痪。

在此瘫痪中,由于儿子通过三天的时间并没有得到父亲的照顾,所以在潜意识中就“恼羞成怒”地建立起了“我要真的瘫痪”的自我暗示,所以儿子的这种瘫痪是他的潜意识自动执行的结果。在意识上儿子已经无力改变这种强大的自我暗示。最终只有依靠外力才能解除这个暗示。

非常清楚地说:任何一个人之所以会患上某种心理疾病,都是在其幼年时就已经建立起的,对某种特定刺激会作出某种特定反应的心理防卫行为模式所导致的结果——就是说,一个人会在其幼小时,就为自己埋上了一个颗“地雷”,至于这颗地雷是否会被最终引爆,取决于他这一生中是否会遇到有足够的力量“踩爆”这颗地雷的“环境刺激(或者说精神刺激)”。

例如,由于娇惯的孩子在幼年时容易形成通过“撒娇”来获得父母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白癜风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dongtong56.com/yzyf/560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