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团队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阶层、各类社会组织的广泛 弗洛姆认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片面性在于把人性片面地归结为饿、渴、性等生物需求,而实际上人性中还包含着属于社会过程的产物的需求。社会过程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人的需求。这里的社会需求是指人的逃避孤独,寻求与他人建立关联的需求。 弗洛姆的心理革命理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疗与拯救原理;二是培育创发性的爱的原理。 他认为,意识是指已被觉察到的人的情感、欲望和经验;而无意识是指尚未被觉察到的人的情感、欲望和经验。某种“社会过虑器”(一是指语言,二是指思维的逻辑方法)阻止了某些情感经验通过它,变成人的意识。因此,改变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创造新的语言和思维的逻辑方法,就成了心理革命的关键。在他看来,一切时代文化中的人,永远面临着一个如何消除孤独、达到与他人结合的问题。“自恋”的方式不可取,惟一可行的办法在于同他人建立起一种融洽的爱的关系,培育自己“爱的能力”。这种爱是“创发性的爱”,是一个人的潜力充分得到发展的结果,是活生生的生命的流露,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艺术。他强调必须把培育创发性的爱同培育创发性的人格结合起来。这只有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才能形成,所以,要把培育爱的工作纳入到改变现行社会制度的斗争中去。
(二)爱的艺术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但是大多数人认为者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人们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有三种原因:(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要掌握爱的艺术,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三是即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
一是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而这只有通过真爱才有可能实现.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二是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的基本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三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父爱的积极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四是自爱不是"自私",自爱是爱他人的基础.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这就是说,看你有没有能力关怀人、尊重人,有无责任心和是否了解人。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五是性爱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意志的因素。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如果爱情仅仅是一种感情,那爱一辈子的诺言就没有基矗一种感情容易产生,但也许很快就会消失。如果我的爱光是感情,而不同时又是一种判断和一项决定的话,我如何才能肯定我们会永远保持相爱呢?
九、汪敬煦
汪敬熙毕生致力于生理心理学的研究,造诣精深,是神经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是第一个将电子仪器引入中国用于脑功能研究的人。他发现了瞳孔收缩和扩张的皮层代表区域。早在年,汪博士便能够利用麦修斯示波器记录光影通过猫的视野运动时外膝体内产生的诱发电位。
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与傅斯年等同为新潮社的主要成员,在《新潮》上发表短篇小说,并参加新文化运动。短篇小说《雪夜》表现了对苦难的妇孺的同情,具有现实主义的色彩,是其代表作。年赴美留学。19年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任河南中州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年任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所长。8年赴巴黎参加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工作。年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进行研究工作。
(一)学术实验和领域:1、研究白鼠活动与性周期的关系,发现雌白鼠的活动有四日周期的变化,雄鼠则无。观察证明雌鼠活动周期的变化是由于性周期所致,而性周期的产生则是由于卵巢内分泌的卵巢素而引起的。、研究皮肤电反射,证明皮肤电反射是由于汗腺的分泌,与意识现象毫无关系。皮肤电反射是由各种刺激诱发出的动作电位。它有五个兴奋性中枢,也有五个抑制性中枢,其最后通路为脊髓交感柱中神经元集团。研究两栖类胚胎行为,将两栖无尾类三种蛙游泳行为的发育分为三期六个阶段,即无动作期、向侧弯曲期、S形反应期、直线向前游泳期、控制游泳方向期、维持身体空间常态期。
(二)主要著作:《皮肤电反射和情绪测量》()《生理电学在心理学上之应用》(《清华周刊》,8卷五期,清华大学,19年);《中国心理学的将来》(《独立评论》,40期,19年);《答潘菽先生“关于心理学的预言”》(《独立评论》,49期,19年);《科学方法漫谈》();《行为之生理分析》(独立出版社,4年)《汗腺分泌的神经调节》(4)等
(三)主要学术贡献有:(1)他是研究皮肤电反射的先驱者之一。他研究证明皮肤电反射是汗腺分泌作用的表现,与意识现象无关,其强度与情绪强弱无一定关系,而与刺激的强弱有确定关系。()第一个将电子仪器引入中国用于脑功能研究。()发现了瞳孔收缩和扩张的皮层代表区域。(4)最早研究发现雌白鼠活动4日周期的变化是由于性欲周期所致,性欲周期的产生则由卵巢内分泌的卵巢素所引起。他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开创了哺乳动物行为研究的新方法。(5)通过对两栖类胚胎行为的研究,将两栖无尾类三种蛙的游泳行为的发育分为三期六个阶段。(6)研究汗腺分泌的神经调节之中枢机制。
十、郭任远
郭任远,19年回国后致力于中国心理学启蒙和发展活动,被称为“中国的华生”,他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其生卒(8年-0年8月14日),男,广东潮阳县铜钵盂村人,早期激进的行为主义者。郭任远在0世纪0年代挑起了关于本能问题的论战,轰动了美国心理学界。此后他提出心理学应该以人类或动物的行为或动作为研究对象,坚决主张抛弃心理学中一切主观性的名词术语,被称为“超华生”的行为主义者。
(一)郭任远心理学理论体系1、心理学研究对象。作为一位激进的行为主义者,郭任远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精确的自然科学。因此,他坚决主张抛弃心理学守一切主观性的名词术语,明确提出心理学应该以人类或动物的行为或动作为研究对象。他甚至宣称,可以取消“心理学”这个名词而代之以“行为学”。、行为及其性质。郭任远主张,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或其他动物的行为或动作的科学。所谓行为,就是包括人类和其他动物的起居饮食及隐于内或形于外的种种动作。单就人类方面而言,每日关于自身或对社会的一切感情思想,或其他行动皆在行为范围之内,皆是心理学研究的材料。他坚信,宇宙间只有物理现象的存在,并无精神现象的存在,所谓精神的科学是“无成立之可能的”。他认为:心理学的立足之地应该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学等相同,都是一种客观的科学。而心理学的当务之急就是将其研究精确化为数学的计算与测量,将研究的重心置于客观的现象,即行为之上。郭任远所说的行为含义很广,不仅指道德行为,而且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言语动作、富怒哀乐等。不过,他认为,心理学应该只研究行为的性质和定律,而不应涉及行为在道德上的价值。除此之外,郭任远还将旧式心理学中的思想、语言、记忆、梦等纳入到行为的范畴之中,把它们称作“潜伏行为”。潜伏行为是一种微妙精细的身体动作,这种动作因为微小的缘故,外人不容易直接观察,所以被看作是“潜伏”的。潜伏行为与外显行为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非性质上的差异,因为二者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种生理活动。(二)个人主要贡献
1、推动了中国心理学启蒙运动郭任远一生都在侣导建文一种科学的心理学,因此,无论是反对本能、反对心理学上的遗传,还是批驳各种心理学中的神秘概念,他的根本目的都是排斥反科学的心理学,不使非科学的谣言重污心理学之名,是在努力做一种清道的功夫,把心理学抬进自然科学、生物科学之门,完全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它。他的新心理学思想动摇了旧观念、旧体系,对中同心理学界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开拓了心理学和生物学领域郭任远关于鸟类胚胎行为的发生与发展以及非脊椎动物社会行为发展的实验,开拓了西方生理学、心理学新领域,尤其是对美同心理学的新的理论研究开先河。这种强调胚胎行为与生理研究的观点对与其同时代的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到国际心理学界的高度评价。例如,著名心理学家戈待利布、亨特等人也在自己的著作巾专辟一章详细介绍郭任远的实验及理论观点。[]
培育了中国心理学人才、郭任远开创性的实验方式,大大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业进步神速。郭任远的学生、后来成为蜚声国内外的我国著名实验胚胎学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童第周,一辈子忘不了这一实验,他晚年回忆说,郭任远校长的“实验和观点,给我的启示是,不能盲从前人的学说和观点,要从科学实践中获得真知。这对我以后的研究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轶闻、
1、一向只刊载实验报告的美国《比较生理心理学期刊》,在郭任远去世后曾刊登了他的传记,称他"以卓尔不群的姿态与勇于探索的精神为国际学术界留下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19年,郭被国民政府"空降"到浙江大学任校长。上任伊始,他响应当局号召,对大学进行军事化管理。没有考虑到学生们的感受。一二九运动后,浙大学生打算前往南京向政府请愿抗日。他下令紧闭学校大门,禁止学生离校。此后,又向当局提供1名学生自治代表名单,1名学生当即为军警逮捕。学生群情激愤,二十一日下午,郭任远在学生们的反对声中黯然离校。一个月后,蒋介石亲临浙大平息学潮,请竺可桢任校长。离开浙大后,郭任远赴美国从事科研,但后半生成就寥寥。6年,郭任远移居香港,研究起了中国人的人格,著有《中国人行为之剖析》一书。0年8月14日去世。
(申明:本文主要内容来源,摘自百度百科)
振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