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本文原载《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年第1卷第3期。文中主要讨论了病机十九条的涵义、学习方法、内容和临床应用。病机十九条中,有属于五脏的5条,属于上下部位的2条,属于热的4条,属于火的5条,属于风的1条,属于寒的1条,属于湿的1条,计19条。外加刘完素属于燥的1条,则为20条。
先生对病机十九条及另加的属于燥的1条,逐条分析,详细说明其临床应用,并条与条之间相互照应,辨其区别。其中提出的新观点主要有:①肝火、肝阳、肝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②肿与满有别,有寒湿肿满和虚性肿满,与脾有关,但不止与脾有关;健脾的药物都有利湿功效,但利湿的药物不一定都有健脾的作用。③外感影响的主要是肺的宣发功能,内伤影响的主要是肺的肃降功能。这是治疗邪气袭肺的纲。④痒疮和疼痛都是营卫的病变,营卫是属心统帅的。⑤火热病凡是由外邪引起的多发烧(体温高),由内伤五志化火所致则不发烧。⑥治湿热病应根据“渗湿于热下”的原则,分化瓦解,湿去热自孤。
分六篇推送,具体内容见目录,本篇为第五篇。
第一篇
什么是病机十九条
怎样学习和理解病机十九条分论
第二篇
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及临床应用(五脏篇)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2)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3)诸气胰郁,皆属于肺
(4)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5)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第三篇
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及临床应用(部位篇)
(1)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2)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第四篇
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及临床应用(六淫之热篇)
(1)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2)诸腹胀大,皆属于热
(3)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4)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第五篇
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及临床应用(六淫之火篇)
(5)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6)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7)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8)诸病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9)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第六篇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及临床应用(六淫之风寒湿燥篇)
(10)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11)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12)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附刘完素)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及临床应用(六淫之火篇)属热的4条,属火的5条,属风、属寒、属湿的各1条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甚,清热泻火常相提并论。所以,火与热没有严格界限。火热过甚称为毒,常说清热解毒,泻火解毒。火热致病特点是发病速,病变多,表现兴奋亢进,易动风闭窍,易伤津液。若细分之,火性内聚,热性散漫;火性炎上,热性外驰;火多由内伤,热多由外感。热邪宜清,火邪宜泻。这是学习火热几条病机前应当了解的。在这里还须明确的一个问题,就是火热为病有的发烧,有的不发烧。是什么道理呢?这是由于病因不同。一般地讲,凡是由外邪引起的多发烧(体温高),由内伤五志化火所致则不发烧,所以临床应当注意这一点。以上4条属热,下面5条属火。(1)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瞀,头脑昏闷不清。瘛,抽搐。一般热性病多出现神志昏迷、抽搐等症状,多属火证。火为热之极,为阳邪,其性炎上,上扰心神,引动肝风,出现瞀瘛,急性热性病高热期,以清热为主,肝肾两经受侵时,治应清心熄风,用羚角钩藤汤,重者用“三宝”。肝昏迷可出现瞀瘛,症见神志昏迷、四肢抽搐、头摇、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治宜平肝潜阳,熄风开窍方用羚角钩藤汤加减,兼服清心丸。瞀瘛也有属虚的,如慢性病垂危阶段,出现神志不清、抽搐、痉挛,是神气将亡的表现。往往在一种精神振奋、语言清爽、思食等短暂的振奋现象之后出现,这种暂时振奋现象称为“回光反照”,“残灯复明”,应该引起注意。(2)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禁,就是口噤;鼓栗,鼓颔,寒冷作战,属寒象。“如丧神守”,就是好像丧失神守,并非真的丧失神守。类似祖国医学所说的脏躁证,现代医学所说的癔病,开始往往出现禁鼓栗的情况,继则精神恍惚,悲忧善哭,坐立不安,不能自主,心悸神疲,时欠伸,好像是丧失神守,但患者的神志是清醒的,所以说是“如丧神守”。这是由于忧愁思虑过度,气机不利,营血耗伤,心神失养所致。治宜养血安神,用甘麦大枣汤为主方。一般人把甘麦大枣汤看得太简单,认为大枣、小麦皆为平常食用之品,能否治病?实际上,运用得当,疗效的确很好。小麦面温皮凉,养心气;大枣人心脾二经,补益中气,配合小麦养心气;甘草甘缓和中,以缓急迫。心阴不足者,加生地、龙骨、牡蛎疗效更为明显。(3)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躁,烦躁不宁。狂,狂乱。越,行动失常。躁、狂、越都是神志的病变,是精神亢奋失常的表现。热盛于外,则肢体躁扰;热盛于内,则神志不宁。所以,一般出现烦躁发狂、举动失常的症状,多属于火证。《内经》对狂证已有描述,《灵枢·癫狂》说:“狂始发,少卧少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后世对狂证论述更为具体。《证治准绳》说:“狂者,发病之时,猖狂刚暴.….….骂詈不避亲疏,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逾垣上屋,非力所能,或与人语所未尝见之事。”狂的发生多由于情志不舒,恼怒悲愤,伤及肝胆,不得宣泄,郁而化火,煎熬津液,痰火互结,痰火扰心,神志逆乱,成为狂证。因此,狂证为火证、实证。治疗当以治火为先,而兼治痰或气。暴怒伤肝,气郁化火,横逆犯胃,灼津生痰,痰火上扰,心神被扰,精神失常,形成狂证,治宜泻火涤痰,用生铁落饮加减。釜底抽薪,火去痰不结,心神则安。若肝旺影响到胃土,阳明热盛,症见腹胀满,大便不通者,用承气汤合导痰汤加减治之。狂病日久,病势较缓,出现火盛伤阴时,如形体消瘦、颧红、唇燥口干、小便短黄、舌红少苔等,治宜滋阴降火,可用二阴煎合安神丸加减。躁证亦有属阴证者,为肾阴虚衰到极点所致,治宜养阴清热,方用知柏八味丸或黄连阿胶汤。(4)诸病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肘,同跗,足背。一般足背肿痛酸楚,甚则有时惊骇的,多是火邪为病。脱疽,现代医学所说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一种是热毒型的,就是火邪为病。此型因气滞血瘀,寒邪郁久化热而致,主要表现是热毒症状,患肢剧痛,昼轻夜重,甚则呼叫不已,喜凉怕热,灼热,肿胀,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洪大或弦数,治宜清热解毒,兼以活血祛瘀,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味。下肢丹毒,也属于本条所说的疾病。患部有火红色斑片,灼热疼痛,病因多为湿热,治宜清热利湿,凉血祛瘀,方用犀角地黄汤配龙胆泻肝汤加减。痛风又称尿酸性关节炎,可出现疼酸惊骇,治应清热通络,治疗本条所属疾病的方法应与“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联系方用清络饮。起来看。丹参入心经,活血凉血,故可用来治脉管炎。心主血脉,主火,所以离开心,疗效是不会高的。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加活血、凉血药物,道理就在于此。(5)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关键在逆,冲上是对逆的解释。基本上属于气的病变。与肺、胃的关系最密切。肺苦气上逆,属火热者居多。肺气上逆,为喘咳;胃气上逆,为呕吐、嗳气。一般连声响亮的呃逆、喷射状呕吐等,多属火热。咳嗽属火者,如肝火犯肺。由于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犯肺而致气逆咳嗽,咳时引胸胁作痛,咽喉干燥,面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润肺化痰。可用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外邪入肺化热也可出现喘咳。但咳嗽并非全属于火。痰湿侵肺,阻碍气机,肺气不得肃降,形成咳嗽,症见咳嗽多痰、痰白而粘、胸脘痞闷等。治疗:发病时以祛邪为主,燥湿化痰;平时以扶正为主,健脾胃。燥湿化痰用二陈汤加味,扶正以六君子汤加减。肺虚也可引起咳嗽,肺阴不足和肺气不足均可以引起咳嗽。肺气虚者,多气短兼咳,活动时加重,治宜益气敛肺,用生脉散加味。肺阴虚,肺气上逆,引起咳嗽,特点是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咽干口燥,午后潮热,两颧红赤,手足心热,失眠盗汗,舌质红,脉细数,治宜养阴清肺,化痰止咳,用沙参麦冬汤加减。火热之邪犯肺,可以引起喘咳。风热犯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火热内迫,气逆于上,而致热邪蕴肺,症见喘急咳嗽,甚则鼻翼煽动,身热不退,汗出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数,治宜宣肺泄热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喘证病因并非火热之邪一端,风寒、痰浊也可导致肺失宣降而致喘。风寒犯肺,肺气失宣,症见喘急胸闷,伴有咳嗽,痰稀薄、色白,往往兼有表证,如恶寒、头痛、身痛无汗等,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宜散寒宣肺平喘,方用杏苏散加减。痰浊壅肺,气机被阻,肺气失降,而致气喘咳嗽,痰多粘腻,咳痰不爽,甚则喉中有痰鸣声,舌苔白腻,脉滑,治宜祛痰降气平喘,方用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加减。胃气上逆之呕吐,病因很多,并非火邪一种。火在中焦引起的呕吐,可见有身热口渴躁烦,脉洪数,呕吐声物俱出,声高而频。治疗降其火,呕必自止。可酌情选用竹叶石膏汤或白虎汤等。急性热性传染病,当颅内压增高时,可出现实证呕吐。呃逆,有因胃火上逆引起者,特点是呃声洪亮,连续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面赤便秘,舌苔黄,脉滑数。治宜清胃泻火,平呃降逆,方用竹叶石膏汤合小承气汤加减。呃逆的病因,并非火邪一端。胃中寒冷可以引起呃逆,特点是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得寒则复,口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治宜温中祛寒,降逆平呃,方用丁香散加味。胃阴不足引起的呃逆,呃声急促而不连续,口舌干燥、烦渴,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养胃阴,降逆平呃,方用益胃汤加减。年高体弱,或久病之后,气不相续,并见面色苍白,手足不温,纳少困倦,腰膝酸软无力,舌质淡,脉沉细,治宜温补脾肾,降逆平呃,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若垂危之病人出现呃逆,是胃气将亡的表现,不可不知。肝气主升发,但郁怒伤肝,升发太过,也可见气火上逆,出现头痛眩晕、昏倒、吐血等症。其头痛以胀为特点。以上谈了属于火热的病机。中医说的火热与现代医学说的发烧有什么关系呢?现代医学说的发热,有一定的客观标准,例如根据体温的高低,有高热和低热之分。中医所说的火热,并不是单纯根据体温的数字来定的,而是根据出现的症候群确定的。有时体温高,可以认为属热属火,即使体温不高,也可有属热属火的病变。虚火体温不一定高,实火也不一定高,如风火牙痛、风火头痛,体温都不高,上面已经谈过外邪和内伤的不同。此外,火邪未伤阴之前不发热,伤阴后则可发热。火邪郁结前不发热,郁结以后可以发热。发热则体温高,治火热固可以用苦寒直折,但苦寒去火,亦可伤阴,在本来伤阴的情况下,会越折越高,应根据火热之邪所在部位和脏腑的不同,因势利导,发泄之,即“火郁发之”。张珍玉系列文章由月牙湖青囊学社收集整理自《张珍玉学术经验辑要》、《山东中医药大学九大名医经验录系列丨张珍玉》、《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丨张珍玉》、《张珍玉医案医话集》、《张珍玉医学文集》、中国知网相关论文及网络等,如有侵权请告知。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月牙儿湖青囊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