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辩证论治

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m.39.net/pf/a_4631560.html

中风的辩证论治

辽宁中医药大学脑病科

侯本赤

中风的概念

中风,又称卒中,是以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甚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特点是起病急,病情变化迅速,有“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故名中风。这是一个症状学诊断。

中风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高,西医学中的急性脑卒中(脑梗死、脑出血描述的是脑动脉血栓形成或者栓塞出血的疾病)属本病范畴。中风病并不仅仅是急性脑卒中。

中风的损害部位

从描述的症状首先提到半身不遂(偏瘫)可知病变损伤位置是大脑皮质、内囊、脑干或脊髓。在导致偏瘫的疾病中按发生频率排列依次是大脑和脑干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外伤、脑肿瘤、脑脓肿、脱髓鞘疾病、以及脑膜炎的血管并发症。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有关本病始称“仆击”“偏枯”“薄厥”“大厥”,认为本病发生与虚邪外袭、膏粱饮食、情绪失控等有关。预后多不良。

东汉时期,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设有“中风”病名及其专篇。

金元时期,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王履提出“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

明清,张介宾补充了内伤积损可以导致中风。李中梓将中风重证分为闭证和脱证。王清任补充了气虚血瘀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

就病因发展而言,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以“内风”立论。在外风的基础上提出了內风的观点。

跨度千年以上,辨证思路演变的原因:患者群体因素:社会动荡、繁荣因素基本生活条件(饱暖、生命安全、个人欲求实现的可能性)疾病谱的变化

医家自身因素:医者获取学术信息的不同、社会生活范围的不同以及临床实践的不同。最终促使他们对中风病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为我们了解中风病的诊治方法的形成以及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病因病机

中风的发生主要在(内因)内伤积损、脏腑阴阳失调(气虚痰湿、肝肾阴虚、心肝火旺、脾肾精亏等等)基础上,由于(诱因)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欲过度或外邪侵袭等的诱发,引起肝阳暴张,或痰热内生,气血逆乱,横窜经脉,直冲犯脑而致。

病位:

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

病理因素:

风(內风外风)、火、痰、瘀、虚

病性:

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诊断要点

1.急性起病,发展迅速。

2.具备突发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神志昏蒙主症,如没有主症同时出现头晕、目眩、头痛、行走不稳、呛水呛食、目偏不瞬同样要高度重视。

3.症状和体征持续24小时以上。

4.多发于年龄在40岁以上者。

头颅MRI或CT扫描发现责任病灶,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根据诊断要点可知这里说的中风病指的是脑梗死脑出血患者中产生了偏身的运动、感觉障碍、语言障碍、平衡障碍、神志障碍的症状群。

鉴别

(点击查看大图)

风痱描述的主要症状是身体不疼,四肢无力难以自控,没有严重的意识障碍,语言损害轻意识清楚的治疗预后较好,语言损害严重,甚至不能说话(伴意识障碍?),预后很差。

现代医学中急性脊髓炎、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癔病性瘫、脊髓型颈椎病常见此类症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dongtong56.com/yzhl/934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