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建理来自:蒲公英
1狗脊显微看不到淀粉粒药典狗脊本品为蚌壳蕨科植物金毛狗脊Cibotiumbarometz(L.)J.Sm.的干燥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或去硬根、叶柄及金黄色绒毛,切厚片,干燥,为“生狗脊片”;蒸后晒至六、七成干,切厚片,干燥,为“熟狗脊片”。……(1)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残存金黄色的非腺毛。其内有10余列棕黄色厚壁细胞,壁孔明显。木质部排列成环,由管胞组成,其内外均有韧皮部和内皮层。皮层和髓均由薄壁细胞组成,细胞充满淀粉粒,有的含黄棕色物。我们在做了几份狗脊的显微后,发现有两份根本就看不到任何的淀粉粒。仔细一看,上面有“蒸后晒至六、七成干,切厚片”,一切都清楚了——淀粉全都糊化了。
由于狗脊干燥后特别难以浸润,按药典所述的方法,蒸上二三十分钟,就好切了。
估计是起草者在送检时送的是鲜狗脊的切片。如果在市场上多取样品,多送几份,就会发现这一问题。但是专家没有去做。
不从实际出发,随便在市场上拿两个样品就来做标准,这是标准的不接地气。大家说,是不是?
还有一个更为麻烦的问题,现在市场上的狗脊大多数都是切片的,大家看看下面的片子吧!药典规定的是横切,我想请问国家药典委的领导和专家,就这个片子,你在哪里下刀?因为在整个根茎上,合格的横切面只有一个切面。由于狗脊药材分支较多,你很难搞清楚他中间维管束的走向。
如果送一个完整的新鲜的狗脊根茎给石蜡切片商人,那还比较好找。我估计他们就这样的,因为这样也可以看到大量的淀粉粒。
其实,狗脊的横切特征很少,大家看看他们描述,再看看药典对应的图谱。
我们试着做了狗脊粉末的研究,有几张图大家看看。一些特征非常明显,完全可用于鉴别。?
为什么专家不选择比较简便的粉末显微,而要选择一个您在哪个地方切都搞不清楚的根茎横切?
我不知道这个起草专家是否比对过两种方法的利弊,总的来说,通过这个专家在淀粉粒知识上的缺陷,我感到他对显微鉴定可能并不很专业,也许他标本没有做什么多方法的比较,直接把一大块狗脊药材交给外包商给切片上切了一刀,就起草了标准。
当然,这一切都是个人的估计,希望国家药典委和国家药监局的领导同志明察。
2白薇标准显微标准,木纤维位于中央?药典白薇(1)根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通常仅部分残留。下皮细胞1列,径向稍延长;分泌细胞长方形或略弯曲,内含黄色分泌物。皮层宽广,内皮层明显。木质部细胞均木化,导管大多位于两侧,木纤维位于中央。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及大量淀粉粒。木质部细胞均木化,导管大多位于两侧,木纤维位于中央?
看来这位专家的切片大概也是外包切片的。看来是这样的。
首先,也许起草者的植物学知识匮乏,他并不知道白薇属于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构造状态(稍稍有一些次生构造状态发育)。这个构造在中柱的中央通常是有导管的,并不只是分不在两边。只是中央的导管通常是最原始导管,直径较小,很难看出来,而边上的导管往往是次生构造,通常比较大,所以容易被发现。
看看我的学生做的切片,白薇可能因为产地和品种的不同有差异,有的中柱是圆的,有的中柱是扁的。
左上大概是专家看到的构造,其实中间比较大一点的也是导管。看看右上的也是白薇,但它中间的导管就明显多了。下面的两个与上面是不同产地的白薇,奇怪的是它的中柱是扁的,也有可能是采季的原因。中间的初生韧管束中的导管群更加集中。
白薇标准也是外包切片起草的?希望国家药典委领导好好查一查。
总之,起草中药材的显微标准,应该有多产地多批次的样品。如果起草的专家自己不能切片,送出去委托切片的样品又少,甚至是随便挑一个批次;到了切片商人那里,他们又挑最好切的材料来切片,最终的结果如何,大家想想就明白了。3矮地茶显微标准出现自相矛盾药典矮地茶
……本品叶表面观: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为不等式,偶见不定式。腺鳞头部8~10细胞,柄单细胞。本品粉末棕褐色。螺纹导管较多见,直径7.5~25μm。分泌腔多破碎,有的含黄棕色分泌物,可见内含棕褐色物质的分泌细胞。纤维壁厚。草酸钙方晶直径7.5~26μm。腺毛由单细胞柄和2细胞头组成。气孔为不等式。可见棕色块状物。淀粉粒单粒卵圆形或圆形,直径3.8~23μm,脐点点状或裂缝状;复粒由2~3分粒组成。叶表面观:……腺鳞头部8~10细胞,柄单细胞。没有腺毛?
本品粉末:……腺毛由单细胞柄和2细胞头组成。没有腺鳞?
奇怪啊!叶片中有的东西,打成粉末就没有了!
早在药典出版之前,我就指出短地茶性状鉴定上有“错把叶对生写成叶互生”的错误,并打包把好多篇材料一起发给了国家药典委,可是他们只说了一声,没有盖公章,就石沉大海了。
所以矮地茶显微鉴定的这一问题也压下来了。人家国家药典委根本就把我们的意见没当回事,发给他们也是白发!
如今不妨调出我学生过去的切片,大家来看看。
我们做的结果是,在叶片上毛茸两种都有。那为什么会相继在15版和20版出现同样的问题。
有人猜测,是不是专家根本自己就没有亲手去做实验,而是把这个实验交给了实习生分别做的,看叶表面制片的实习生只看到了腺鳞;看粉末制片的实习生只看到了腺毛,两个学生之间又没有交流,加上专家工作马虎,后期应该仔细检查的人又没有仔细检查,才出现了这样的失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