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薛飞腾
文
“双11”来临,图书电商推出种类多样的促销活动,满减、5折封顶、限时抢购……对读者来说,平日囤在购物车、收藏夹里的书,终于可以尽情买买买,如数收入自己的书柜。然而,视线从电商五彩斑斓的页面挪开,抬眼看看书柜,又难免陷入一种自责:去年“双11”买的书,到现在连塑封都还没拆。“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大抵如此。
如今,这种情境被赋予一个潮流生动的名字,曰“仓鼠症”。说是仓鼠在冬天来临之前大量囤积食物,然而囤得太多,忘记储藏的地点,最后这些辛苦得来的食物白白浪费。囤书人的行为,与此相类。
查阅更多的资料文献,我们会发现在现代精神疾病诊断中,这类行为有更专业的术语,即“囤积症”。多买两本书,放着不看,都成了一种精神疾病?对此说法感到不可思议的笔者为求证这个问题,翻开由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麦克·埃伯特等人编著的《现代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按照其规定的标准,认真进行了自我诊疗,居然发现身上存在的“精神疾病”还不少。笔者再认真审视周围的朋友,发现大家身上似乎都带着两三种精神疾病。现代精神医学规定出什么“奇葩”又“日常”的疾病?它们都有什么样的症状?男性与女性,老人与年轻人患病率又有什么差别?我们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那些“日常”的病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每十到十五年就会根据最新的科研、治疗情况对各类精神疾病进行分类、定义。如今的这一版本,完成于年,采纳、吸取了数百位国际一流水准的精神心理疾病教授、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博士等各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因而极具科学参考价值。
最新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
这一手册偏基础工具书,对于每种疾病的诊断特征、患病率、亚型等都有全面的记录。按照该手册的归纳方式,所谓“精神疾病”可再细分为21类和一些未被临床命名但可能成为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