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经络病症的一针疗法
第一节:头痛
1.经前头痛:头维
2.肾虚冲气上逆头痛:肓俞
3.太阳头痛用穴:束骨
4.阳明头痛用穴:中脘
5.厥阴头痛用穴:太冲
6.少阳头痛用穴:侠溪
第二节:眉棱骨痛
1.昆仑主治:外感(风热或风寒)眉棱骨痛
2.解溪主治:胃经浊热上攻所致眉棱骨痛
临床上针昆仑和解溪取效的关键有三点:
①辨证要准:浊邪上攻
②按已刺:做预示性诊断
③必须动针疗法:行针的同时要抬眉、皱眉或揉眉部疼痛处
第三节:麦粒肿
治疗:一是肩胛区反应点;二是足中趾趾腹。
第四节:牙痛
1.风火牙痛:翳风
2.胃火牙痛:内庭
3.虚火牙痛:太溪
4.龋齿牙痛
大杼(龋齿或虚火牙痛)
偏历(龋齿及各种牙痛,按已刺)
5.牙和穴“此穴在合谷穴与第二掌骨之间,针入得气刺向第二掌骨牙疼立止留针5分钟出针结束,决无不效者”。
第五节:落枕
1.后溪手太阳小肠经落枕
2.束骨主治足太阳膀胱经之落枕
针后溪、束骨治疗落枕要点:
①寻找穴位处的压痛点针刺(按已刺)
②动针法
③先针患侧,如未痊愈,加针对侧
④不善者可加痛处刺络拔罐更宜
3.绝骨(悬钟)少阳经落枕此外落枕可选用落枕穴(外劳宫,用于少阳经的落枕)、中渚穴及耳穴颈项部反应点
第六节:颈椎病
1.束骨:颈椎病以颈项部症状为主,项部筋肉有条索状物或活动不灵活者。
2.昆仑:椎动脉性颈椎病(上不足,而晕者)
3.后溪或腕骨:神经根型颈椎病
4.太溪:用脑过度或有肾虚症状的颈椎病,有椎间盘病或骨质增生者。
5.大钟:肾虚,此外还有董氏奇穴足跟腱中点宜可治颈椎病。
第七节:肩周炎
1.阳陵泉:疼痛部位不是很明确又有活动障碍的肩周炎。立效。
2.条口或解溪、陷谷穴:阳气虚衰的肩周炎者。李克绍重用生白术30-90g配熟附子15g;朱良春补脾胃肝肾。
3.鱼肩:肩前痛
4.三间:肩周炎,特别是以肩髃疼痛(肩峰稍前下方)明显者
5.后溪:肩后疼痛甚至牵引肩胛者
6.束骨:肩后痛牵引腋下拘紧疼痛者
第八节:中风手指拘挛
腕骨:中风偏瘫手指拘挛
第九节:乳腺增生病
人迎:胸部的所有病症
附:脑髓病症无论虚实都可以针灸百会和风府穴进行补泻。
第十节:急性腰扭伤(含腰痛及坐骨神经痛)
1.人中:腰正中疼痛
2.后溪:腰痛在一侧或两侧膀胱经循行路线者,如正中和两侧都疼者尤为适宜。
3.龈交异点:腰正中扭伤
4.手三里:挟脊穴处扭伤疼痛(处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
5.太冲反应点:腰痛部位离正中较远,在膀胱经之外(距正中线一巴掌之外)的扭伤者。距离正中线越远效果越好。
6.腰痛一穴腰痛五穴:本组穴一侧各五个,分治不同部位腰扭伤
腰正中督脉线扭伤疼痛者,最强反应点和治疗点在第五掌骨尺侧,全息论相当于腰的位置。此为腰痛一穴。
挟脊穴处扭伤疼痛者,最强反应点和治疗点在第四、五掌骨间腰部对应区,即传统的“腰痛穴”,此为腰痛二穴。
膀胱经一线(距后正中线约三横指左右)扭伤疼痛者,最强反应和治疗点在第三、四掌骨间腰部对应位置,此为腰痛三穴。
膀胱比二线(距后正中线约一巴掌左右)扭伤疼痛者,最强反应和治疗点在第二、三掌骨间腰部对应位置,即传统的第二个“腰痛穴”,此为腰痛四穴。
膀胱线以外距离正中线较远的扭伤疼痛,最强反应和治疗点在第二掌骨腰对应点,此为腰痛五穴。
7.光明穴:急性腰扭伤大多数有腰部扭伤史,患者可立即出现腰部剧烈疼痛,不能活动。腰部不敢用力,轻微用力立刻疼痛剧烈,腰部活动,咳嗽,喷嚏,深呼吸均可疼痛加重!!!光明穴治疗腰部扭伤有极佳的通络柔筋,消肿止痛效果。
8.肩后反应点:坐骨神经痛
9.风池穴:坐骨神经痛
10.攒竹:坐骨神经痛
第十一节:膝关节疼痛
1.膝骨性关节炎①大杼;②背三针
2.膝关节内侧疼痛(相于胫骨内侧髁位置):尺泽
第十二节:腓肠肌痉挛
承山
第十三节:癔病性失语
涌泉
第二章:脏腑病症的一针疗法
第一节:胃脘痛
1.至阳或灵台:按压治急性胃痉挛,配合腹式呼吸。
2.中脘:急慢性胃痛,对急性胃痛效果更好。
3.内关:既能理气止痛,又能和胃止呕,对胃痛伴有恶心吃者最为适宜。
4.足三里:各种腑病。
5.公孙:脾胃虚弱或虚寒的胃痛。
6.尺胃(自拟):胃痛及一切胃病。
7.脐胃(自拟):胃痛及一切胃病。
第二节:腹痛
1.足三里或中脘:治疗上腹部以中脘穴为中心的疼痛,即胃脘痛。
2.上巨虚:脐周疼痛,即以双侧天枢穴为中心的疼痛。单用即可,也可配合天枢。
3.下巨虚:脐下疼痛,特别是以关元穴为中心的腹痛。配合关元、太溪,用补法。
4.曲泉:肚脐下腹部两侧叫少腹,如果两侧或一侧少腹疼痛,每遇生气则加重。临床常见左下腹胀痛,甚则多有走窜或起包块,伴心烦,疼痛则欲大便,便后疼痛缓解,多见于慢性结肠炎患者。配阿是穴。
第三节:膈肌痉挛
1.攒竹:主治轻症呃逆;让病人端坐,用双手拇指重按双侧攒竹穴,其余四指紧贴率谷穴,由轻到重持续按揉5-10分钟。按压时让患者深吸一口气屏住呼吸(无息而疾迎引之);按压攒竹穴稍下的眶下缘效果更好。
2.翳风:攒竹不效按之翳风,无息而疾迎引之。三焦水火气机逆乱,三焦经主气所生病。
3.太渊:属肺胃气逆者疗效甚佳,对于其他病机引发的呃逆在疗效欠佳。《灵枢-口问篇》:“黄帝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
4.乳中:灸乳下黑尽处或乳根穴或激光治疗仪照射。
5.中魁穴:奇穴,位于手背,在中指近端指间关节的中点,有降逆止呕止呃的作用,主要治疗噎嗝、反胃、呕吐、呃逆等,一般多用灸法。
6.太溪:治疗肾虚冲气上逆动膈引起的呃逆。对此种呃逆,还可用涌泉穴,针刺或用吴茱萸醋调贴之均可。
第四节:急性胰腺炎
地机
第五节:支气管哮喘
1.孔最;2.鱼际;3.神阙。
第六节:心绞痛
1.内关;2.至阳。
第七节:喜笑不休
神门
第八节:脏躁
少海
第九节:慢性胆囊炎
1.阳陵泉或胆囊穴;2.丘墟透照海。
第十节:痛经
1.十七椎;2.神阙。
第十一节:急性扁桃腺炎
1.少商;2.商阳。
第十二节:美容
1.足三里2.人迎。
第十三节:美容
用穴:(灸或揉为主)足三里;涌泉;太溪;气海;关元;神阙。
第三章:时间性病症的一针疗法
一:有些疼痛和疾病发作具有明显的时间规律性,这就要用到子午流注了,这类疾病的诊治分二个步骤:
1.明确发作的时间,找出责任经络。
2.针刺责任经络上的输穴(“病时间时甚者,取其输”)
十二经脉流注时间及其输穴:
时
辰
子
23-1
丑
1-3
寅
3-5
卯
5-7
辰
7-9
巳
9-11
午
11-13
未
13-15
申
15-17
酉
17-19
戍
19-21
亥
21-23
经
脉
胆经
肝经
肺经
大肠经
胃经
脾经
心经
小肠经
膀胱经
肾经
心包经
三焦经
输
穴
足临泣
太冲
太渊
三间
陷谷
太白
神门
后溪
束骨
太溪
大陵
中渚
书中所治时间病症举例:
丑1-3肝经(太冲):失眠、肩痛、腰腿疼痛、烦躁
寅3-5肺经(太渊):哮喘、胃痛、下肢麻木不适、变异性心绞痛
卯5-7大肠经(三间):肩痛、腹痛腹泻(无效,脐疗治愈)
辰7-9胃经(陷谷):双下肢疼痛
巳9-11脾经(太白):头痛
午11-13心经(神门):心悸
酉17-19肾经(太溪):四肢疼痛麻木加重、腹痛、头痛、齿痛、双目上窜感(无效)
亥21-23三焦经(中渚):坐骨神经痛、上肢疼痛(颈椎病)
二:输穴治疗时间性疾病要点:
1.最好是在疾病发作前30分钟针灸治疗(中药内服应提前2小时),并留针至发作时间已过,其间每5-10分钟行针一次,其它时间治疗亦有效,总之,越接近发作时间治疗效果越好。
2.如果有明显虚实表现,则要根据五输穴的生克补泻来治疗。
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
十二经脉虚实证生克补泻取穴表:
时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戍
亥
经脉
胆经
肝经
肺经
大肠经
胃经
脾经
心经
小肠经
膀胱经
肾经
心包经
三焦经
实证
阳辅
行间
尺泽
二间
厉兑
内庭
商丘
神门
小海
束骨
涌泉
然谷
大陵
天井
虚证
侠溪
曲泉
太渊
曲池
解溪
大都
少冲
少海
后溪
至阴
委中
复溜
中冲
曲泽
中渚
第四章:其他病症的一针疗法
第一节:踝关节扭伤
1.养老穴处压痛点:足外踝下方申脉穴处的扭伤,可在对侧腕关节的养老穴处找到一个显著的压痛点,或按揉或针刺,有捷效。下肢疼痛用随咳跺脚进针法针之。
2.阳池穴:踝关节的扭伤是在外踝的前下方,相当于胆经的丘墟穴处时,或者外踝的扭伤针刺养老穴后,外踝下方的疼痛缓解,但外踝前下方仍然疼痛者,就应当在对侧腕关节手少阳三焦经的阳池穴处找压痛点针刺了。
3.外踝扭伤:应取太渊和神门附近压痛点。
第二节:膝关节扭伤
尺泽:治疗膝关节内侧的扭伤,相当于阴陵泉穴上方,胫骨内侧髁处疼痛为甚者。若是膝关节外侧如阳陵泉上方或前上方处的扭伤,则应该在屈肘时的肘尖处寻找压痛点。
第三节:下肢肌肉拉伤
在对侧上肢的对应部位也有显著的对应压痛点,针之有速效。
第四节: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
肘灵穴:在对侧的阳陵泉处寻找最明显的压痛点处(一般多在阳陵泉上方腓骨小头处);若针后再在阿是穴针一针,然后两穴通电,起针后再在肘部疼痛局部刺络拔罐,效佳。
第五节:足跟痛
大陵穴处压痛点(对侧)
《一针疗法》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的是思路的启发,学会思考,更要学会明理,举一反三,用针如用药,用药似用针,不拘于法,理通百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