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斜颈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肌张力障碍,属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病的一种,主要是由于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颈部肌群自发性不自主收缩导致异常的姿势或者运动。痉挛性斜颈因颈部肌肉的不自主收缩而主要表现为头颈部的运动增多及姿势异常,以及头颈部不自主地扭转、侧倾、前屈和后仰,常为不同运动方向、不同程度的组合。
由于痉挛性斜颈于其他疾病有类似症状,经常会出现误诊现象,因此要注意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上颈椎病变:如肋痛,损伤,颈椎间盘突出等。病人常诉颈部不适,一侧颈肌萎缩,头部可以倾斜,但不会有痉挛样发作。同时,上述病变可能都会有上肢的感觉运动和反射改变。而痉挛性斜颈对上肢功能无影响。
2、颅颈交界处病变:如严重的颅颈交界畸形。这些病人往往有颅颈交界神经受压症状,如行走不稳,吞咽困难,四肢肌力减退,反射和肌张力增高。还表现为颈部增粗,后发际低等。如伴有脊髓空洞症,还可能有上肢肌肉萎缩,节段性痛触觉分离现象。同样,病人可能有斜颈现象,但不会有痉挛发作。
3、先天性一侧胸锁乳突肌萎缩:常见于小孩,多见于产伤。病变侧肌肉萎缩。正常侧肌肉都有代偿性肥大,但不会有痉挛发作。
4、儿童后颅肌痛:病人为了减轻疼痛而出现强迫头位,致使颈部某些肌肉僵硬,虽有头部倾斜姿势,同样不会有痉挛发作。同时,病人都有明显得后颅症状,如头痛,呕吐,行走不稳,眼球震颤,且病史较短。儿童还应和眼性斜颈相鉴别,由于一侧眼睛有病变,多数为某些眼球肌的麻痹,致使病孩注视物体时,头部处于某种倾斜姿势。
5、最后还应和癔病性斜颈鉴别。病人都有明确的精神因素,发作突然,症状变化多端,无规律性,情绪稳定后症状很快消失。
肌张力障碍是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以肌张力异常的动作和姿势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综合征。具有不自主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局限性肌张力障碍指只影响到躯体的一部分,如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梅杰综合征等。古方止痉汤VS肌张力障碍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滋阴熄风,解痉通络。平肝熄风止痉,使百脉能够充养,经筋得养,痉挛自止而达到扶正而不留邪。控制病情,调理机体,缓解眼睑痉挛,脖子歪,写字手抖等肌张力障碍病症。
第二阶段:祛除寒凝,活血化瘀。温阳通脉配合活血化淤的药物,以散寒化淤,驱散阴寒凝滞之邪,使经脉舒通血活淤化。调节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化,促使局部气血调和,促进血液循环。
第三阶段:流利经脉,平衡阴阳。万病之源源于血,百病之由由于气。发表解肌,调和营卫,经络通百病消,使阴阳恢复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达到标本兼治,预防复发。
古方止痉汤在用药上的特色优势
(1)千人一病,一人一方
善治病者,如一锁一钥,千锁千钥,务期药证相符,丝丝入扣。根据病情变化在方剂上加减化裁,灵活变通地使用药物,照中药配伍原则,使药物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达到增强疗效、缓和药性的目的。汤剂内服后吸收快,对人体刺激性相对较小。
(2)传统古方,严格炮制
采用传统古方配制,中药调剂人员都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炮制,从而避免了造成“病准、方对、药不灵”的后果。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斩断、研、锉、捣膏、酒洗、酒煎、酒煮、水浸、汤洗、刮皮、去核、去翅足、去毛等。
(3)药材地道,质量上乘
中药材均按照要求产地采集。中药材的产地、采集与保存直接影响药性和疗效,我国古代就尤其强调这一点,其脉案用药都要标明所用药材之产地。这是因为,只有质佳而品色皆优的地道药材,才能保证药效。比如有些患者朋友在选择中药的时候,只看价格不讲质量,结果造成花钱不治病,大夫水平高而吃药不见效,就是这个道理。
(4)传统手工,砂锅煎药
部分药物采用原始的手工砂锅煎药法,先煎、布包、后下、烊化、冲服等严格按照古方要求操作。机器在煎过程中是高压的环境,中途不能打开,从而做不到先煎后下,但是用砂锅煎药可以灵活控制,工序虽繁,直接关系到中药的临床疗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