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敷贴方
第一节肺炎
第一方
蒲公英。
将蒲公英捣碎做成丸药如花生大,每取6丸加鸡蛋清适量捣匀后敷于胸部。又:可口服,1日3次,每次2丸,含化咽,宜饭后。
肺炎
第二方
芥子末4.5g,面粉少许。
水调糊状,敷肺俞穴。
肺炎。[4】
本方有刺激皮肤发泡的作用。
第三方
山栀子3g,桃仁3g.明矾3g。
f制备用】共研细末,醋调敷胸部。
肺炎。【4]
第四方
炙白及15g,辰砂15g。
研末,吹人鼻孔内。
肺痈(肺脓疡)咳吐脓血。
《灵验便方》。[4】
第五方
A.大蒜lOOg,芒硝50goB.大黄g。
先将A二昧药共捣烂如泥,敷肺俞穴及背部阿是穴(湿性岁音穴),敷时上垫油纱布2~4层,前胸后背轮敷,一次2小时。敷毕去掉A方膏,温开水洗净。再转敷B方。大黄研细末,醋调成膏糊,敷阿是区,1日2次,1次8小时。
肺炎,风热犯肺症。
据报道治肺炎有卓效。
第六方
雄黄末适量。
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敷肚脐。
肺炎,肺经热盛证。
数十分钟后,热退神清。[5]
第七方
稻草适量。
烧灰,白酒调糊状,敷肚脐+覆盖纱布,外用胶布固定。
肺炎,肺经热盛证。[5]
第二节肺结核
第一方
雄精3g,朱砂3g,硫磺3g.麝香0.3g"
各研细末,瓷罐收储。于端午日午时用烧酒调和,独蒜头去蒂蘸药,从尾间脊骨徐徐逐节擦上。
(主治】肺结核。
I功效】擦数次见效。
《惠直堂经验方》。[2]
第二方
大蒜log.硫磺末6g.肉桂末3g.冰片3g。
将大蒜去皮捣泥与后三味药调匀,摊放在两块2~4层的油纱布上,敷贴两侧涌泉穴并包扎固定,隔日换药。敷至2小时以上,皮肤发红,有烧灼感时拿掉。
肺结核,阴虚火旺证o[5]
第三方
大蒜l~2头。
捣碎后深呼吸其挥发气。每日2次,每次l~3小时。
肺结核,肺阴不足证。
第四方
五倍子粉2~3g.飞辰砂1—1.5g。
将上药加水调戚糊状,涂在膜上敷于脐窝,用胶布固定,24小时换1次。
肺结核盗汗。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3(3)!
第三节咯血
第一方
生附片3—6go
【制备用j研细末,加少量水调成糊状备用。先以热水浸脚没胫上10mm后;再将药糊贴两足心涌泉穴。
突然吐血,面色红而脚冷。
脚热及呕血、有全身发热者息用。[4]
第二方
人蒜泥log,硫磺末6g,肉桂末3g,冰片3g。
上方捣蒜为混调三昧药末匀,分涂2块纱布上,敷贴于双侧足底涌泉穴,隔日换药1次。为预防脚底起泡;可先在足底涂抹少许油脂。
咯血。
资料报告,上方治疗9例咯血,用药1次止皿4例,2次止血4例,无敬1例。
山东医药,.5c载烟台地区结核病防治院,毕竹英经验。
第四节咳嗽
第一方
木鳖子、款冬花各适量。
陶罐或瓷罐里烧烟,竹管吸之。
肺虚久咳。
《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
第二方
钟乳粉、雄黄、款冬花、佛耳草各适量。
陶罐或瓷罐中烧烟,竹管吸之。
一一切劳嗽。
《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
第三方
白芥子40g,紫苏子40g,莱菔子40g,生姜5片,食盐g。
将上药焙干,混合并共研细末,炒热至50℃左右,装入薄纱布袋,扎紧口袋,在患儿背部两侧肺区及腋下来回熨敷,每次30—40min,每日2~3次ol剂药可连续用2天。每次熨敷时药均需加热。
小儿顽固性咳嗽。
广西中医药,.13(2):6。
第四方
麻黄3g,膏药l张。
麻黄研末撒在膏药上,贴肺腧穴。
【主治J寒咳。[4]
第五方
【处方l麻黄60g,胡椒20粒,老姜15g。
共研末,以白干酒调面粉,再炒成饼,贴背心、肺俞穴。
冬天久咳。
第六方
【处方1葱头适量。
捣烂,炒热(以不烫皮肤为度)敷前胸,每日1次,连续敷2~3次。
风寒久咳。[4】
第七方
膏药I张,胡椒10粒。
胡椒研细末.撒膏药上贴背心。
寒咳。[4]
第八方
大蒜适量。
去皮,捣烂,用油纱布2~3层包裹,敷两脚心涌泉穴,一般敷2小时,局部灼热有刺痛感时去掉,每日1次,连敷3~5日。
风寒咳嗽。[5]
第九方
麻黄、细辛、甘草各等份。
上药共研细末,加大葱适量,共捣膏状,纱布包裹敷肚脐02日换1次。
风寒咳嗽。[5]
第十方
栀子、桃仁各20g,杏仁6g,糯米、胡椒各lg。
共研细末,用鸡蛋清调成膏,敷两脚心(涌泉穴),及足背相对应位置,覆盖薄膜绷带固定,12小时换1次。
风热咳嗽。[5]
第十一方
半夏lOg,天南星10go
共研细末,取适量,用明矾水调成稠膏,敷肚脐。上覆盖纱布,外胶布固定,每日换1次。
痰湿咳嗽。
第十二方
五倍子。
研细末,调凡士林,敷肚脐,覆盖纱布,外用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1个月为l疗程。
肺虚咳嗽。[5]
第十三方
石菖蒲、葱白、艾叶、生姜各适量。
上药切碎捣烂,炒热,从胸背向下熨。
咳嗽喘促。[5】
第五节支气管炎
第一方
射干、麻黄、鲴辛、牛蒡子、葶苈子等。
上药共研细末,制成药饼咳喘膏。敷贴膻中、肺俞(双侧)、脾俞(双侧)、定喘(双侧)、神阙等穴,以抗敏粘贴巾固定,每敷6~24小时,隔日1次。治疗时间3周。
慢性支气管炎,寒痰咳喘。
上方法治疗53例,3周后临床控制15例,显教20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96.。而且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有所升高,尤以IgC升高明显,提示敷贴有增强免疫的作用D
王家琳,陈社新,朱先华,等。敷贴治疗临床观察。中国中医急症[J].3.12(2):-a
第二方
炙白芥子、甘遂、细辛、麝香、生姜汁等。
将上药研细末,用姜汁调糊,制成膏贴肺俞、心俞、膈俞,每贴2~4小时,三伏天每10天贴1次。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功效I据报道治疗例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其中支气管炎有效率87.4%;支气管哮喘有效率88.1%。
【出处1广西巾医药[J].3,26(3):裁李军、夏广辉经验。
第三方
细辛0.6g,甘遂0.6g,芥子0-6g,生元胡0.6g,生半夏0.6g,樟脑0.3g,冰片0.03g,(长夏三伏天之末伏加附子0.06g,川椒0_06g)。
研细末,用姜汁凋糊在长夏的初、中、末各l天贴敷璇玑、腹中、双侧肺俞、心俞、肾俞穴,1日l剂敷贴8~24小时。
慢性支气管炎。
据报道1-2年夏天敷贴治疗80例,有效36例,占45%;连续三年以上按时敷贴70例,有效56例,占71%。
中华医药理论与临床[M].,第一版,46。
第四方
洋金花30g,甘遂lDg.细辛15g,白芥予35go
上药共研细末,以姜汁调匀,制成Sg重之圆饼,备用。每年伏天选双侧肺俞、心俞、膈俞穴,先针刺得气后出针,敷药饼,敷前于饼上置o.Olg麝香贴面。2小时左右撤饼,皮肤烧灼感明显可提前。连续3次为I疗程。
慢性支气管炎。
治疗例,痊愈33例(11.1%),明显好转69例(23.2%),好转例(51.6%);总有效率85-9%0
陕西中医..8(4)。载孙伟经验。
第五方
杏仁、术通、桃仁各10g,白胡椒25g,炒白扁豆30粒,黑术耳、鸡血藤、柴胡各6g,木香4g,术鳖子15g,沉香、巴豆、陈皮、甘草各3g。
上药共研细末,混匀,每次6g,用蛋清或凡士林调敷双侧涌泉穴,再用纱布包裹固定.1天1次,7天为1疗程。
慢性支气管炎。
一般一疗程症状减轻,2疗程后临床痊愈。治疗12例,总有效率91.67%。
(出处】四川中医,.5。载乔新泽经验。
第六方
白芥子30g。
研细末,用水调和,贴前胸、后背,30min后取去。
【主治1支气管炎。[4l
第七方
白芥子末90g,白芷、轻粉各9g。
加适当蜂蜜调成两块饼,烤热贴风门穴,早晚各1次。
支气管炎。[4]
刺激性强,不可久贴。有起泡不能再贴。
第六节哮喘
第一方
肉桂、细辛、生地、桃仁、生甘草、白芥子、丹参、象贝母等。
上方研末制成药饼,大小约一元硬币,厚约3mm。成人取大椎、膏肓、肺俞、灵台;小儿取大椎、膏肓穴贴药饼,再艾灸药饼,让皮肤有灼热感为度,冷却再灸,反复3次后固定药饼2小时再取下。每周如上法1次,共3次。
咳喘症。
痊愈率22.5%,显效率58%,有效率8,6%,总有效率88.71%。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J].3*27(4):78。载朱勇经验。
第二方
白芥子9g,细辛9g,甘遂6g,延胡索9go
上药共研细末.用时取药末适量,以生姜汁调后制直径4cm,厚为0.5cm药饼,敷贴肺俞、扶突、膈俞、膻中等穴,覆盖固定。体虚易感冒者加大椎、足三里穴;以喘为主者加贴定喘、涌泉穴;痰多者加贴丰隆穴;以咳为主者加天突、列缺穴。每两天换药一次,15天为1个疗程。
哮喘。
活血化瘀,温阳散寒,解痉利水,宣肺平喘。经治50例患者,治愈21例(42%),好转22例(“%)o总有效率86%。一般治疗时间为1~2个疗程。
中国中医急症[J]+3,12(2):,载王俊经验。
第三方
白芥于、苏子、莱菔子、地龙等。
上药研末,调配成泥膏状,制成直径为1cm、厚约0.3cm大小厚薄的药,择农历头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及冬至日贴敷定喘、肺俞、肾俞、天突、膻中穴,用肤疾宁胶布膏固定。
哮喘。
据载共治疗观察哮喘儿50例,结果气喘儿显效率86%,总有效率94%;咳嗽显效率84%,总有效率;咯痰显效率84%,有效率94%:哮鸣音显效率76%,总有效率90%。
中医杂志[J].3*44(3):-。载范华等临床研究。
第四方
白芥子90g,轻粉6g,凤仙花根g。
【制备用j共熬成膏,贴背脊卜一5椎处。
哮喘寒症。
白芥子对皮肤有刺激,不宜久贴。熟喘者忌用。[4]
第五方
麻黄g,老姜g(捣烂),面粉go
[制备用】上药麻黄细研,合三昧加酒炒热,包敷背心。
哮喘。[4】
第六方
【处方I老姜9g,麻黄4.5g。
上二药浓煎熬膏,将膏药摊在狗皮膏上.贴背部膏肓穴。
哮喘。[4]
第七方
细辛1.5g,麻黄2.lg。
上二昧研极细末,将药末撒在阳和膏膏药上,.贴肺俞穴。
哮喘。[4]
第八方
白矾30g(研末).面粉、醋各适量。
上三昧和匀做成小饼,贴患者两足心,布包一昼夜。冬季须将小饼放锅中烙热使用。
哮喘o[4]
第九方
风仙花(根、叶并用)。
水煎浓汁,乘热蘸汁在背上用力擦洗,冷后随换,擦至背部发热为止。
哮喘。
第十方
凤仙花全株。
洗净捣烂绞汁,加入高粱酒30g,搅匀,然后用手蘸汁轻拍膏肓穴,随蘸随拍,至微痛为止。可连拍数日。
又:风仙花全株捣烂,敷背脊骨下至尾骨,见热即除去。
哮喘。f4]
第十一方
鲜白芥子。
研细末,取少许,水或蜜调,摊布上贴背部肺俞穴,3小时后揭去。
-方:用姜汁调,敷肺俞穴,皮肤红即去掉,不使起泡。
哮喘。I4]
第十二方
姜母一块,蒜二头。
共捣研,用布包好擦背部第三胸椎处,擦至极度热为度。
哮喘o[4]
第十三方
凤仙花或子,吴萸。
研极细末,加面粉和大曲酒,拌匀揉成小药饼,烘热贴背心。
痰喘。[4]
第十四方
白芥子45g,半夏9g,轻粉6g。
共研极细末,取少量,用蜂蜜调敷于天突、肺俞穴。
痰喘。
吉林省卫生局编《中医验方和秘方汇编》。
第十五方
(处方】栀子、杏仁、桃仁各15g,糯米7粒,白胡椒3g。
共捣烂加蛋清少许调匀,睡前敷涌泉穴。
哮喘。
据报道,治疗多例,效果良好。[3]
第十六方
川乌、草乌、桑枝、桃枝、枣枝、柳枝、官桂、白芷、当归、白芨、白薇、赤芍、乌药、牙皂、连翘、茯苓、木鳖子、乳香、没药各等份。
适量麻油浸药一宿,然后去渣,再加适量黄丹收膏,长夏三伏天使用。用时将药膏摊在直径6cm的厚布上。加温后贴两侧肺俞、膏盲穴。隔5天换药1次,连贴9次。连续三年伏天治疗,每年治时服蛤介尾2对,胎盘1—2个。
【主治)哮喘。
报道称治疗41例,痊愈19例,好转21例,无效1鲥。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6。载郑亚夫经验。
第十七方
A.麻黄、桂枝、细辛、五昧于、杏仁、远志、半夏、黄芪、甘遂等。
上药共研细末,以姜汁和丸如弹子大,用膏药贴敷华盖、膻中、双侧膏肓、膈俞穴。
哮喘虚寒型,症见咳嗽痰多,色白清稀;肢冷、尿频或不禁;便溏喘甚,腰酸足软,口淡不渴,喜热饮。
B.麻黄、杏仁、石膏、黄苓、桑白度、白芥子、甘遂等。
上药共研末,猪胆汁调和制丸如弹子大,用膏药贴敷于华盖、大椎双侧肺俞。
哮喘痰热型。咳痰黄稠粘或痰中带血,胸闷气粗,咽痛,口渴喜冷饮,小便黄,大便坚或溏而不爽,舌苔黄或薄黄腻;或弦滑或数。
A、B方贴敷时间为伏天的夏至至大暑,腊月的冬至至大寒。每一时令贴敷3次,每次间隔l周。连续贴敷2年当时令为1个疗程。
A、B方治疗例,显效93例,好转35例,有效20例,无效14例。
浙江中医杂志,.8。载张其源经验。
第十八方
白芥子2份,生大黄l份。另备白芨适量。证属虚寒者加肉桂末1~2g,实证者加冰片0,5--1g。
【制备用l前二昧与证属加药共研细末,储瓷瓶。白芨单独研末储备。用时取拟证型药末3~6g,掺白芨末适量,加水、酒各半调匀,制成黄豆大小药丸,置膏药或胶布上放贴所取之分组俞穴。l组为肺俞(左)、肾俞(左)、天突;1组为膻中、肺俞(右)、肾俞(右)o可任选一组穴位,也可交替换贴。2日更换I次,至愈为止。
支气管哮喘。
报道,治疗多例,效果卓著。
四川中医,.11。载李世君经验。
第十九方
吴莱萸10g。
研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敷涌泉穴(或摊至整个脚心),外用纱布包好,48小时除去。
寒证哮喘。
敷药后5~6天,便可产生疗效。[5]
第二十方
白芥子、甘遂各21g,元胡、细辛各12go
共研细末,每次取_l/3药末,加生姜汁调成糊膏,分摊在6块长为5cm的方玻璃纸上,药膏直径约为3cm,再取麝香0.3g(无麝香可冰片1g,或丁香粉、肉桂粉共1g),分撇药膏上,贴敷背双侧肺俞、心俞、膈俞(穴位位置:肺俞,俯卧位,在背第三胸椎凹窝向左右外侧各量5cm;心俞,俯卧位,在背第五胸椎凹窝向左右外各量Scm;膈俞,俯卧位,在背第七胸椎凹窝向左右外侧各量5cm处).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三伏天共贴3次(即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从上午11点开始贴,至下午2~3时为止)o如贴后局部有烧灼痛,可提前取下D连贴3年夏天为1疗程。
支气管哮喘寒证。
据报道,上方治疗支气管哮喘例.3年显效率为60%.总有效率为98%。[5]
第二十一方
麝香l-1.5g,紫皮蒜10~15头。
麝研细末,蒜头捣泥。农历端午节中午近12点,让患者俯卧,以肥皂水、盐水清洗局部皮肤,正午12点将麝敷在第七颈椎棘突列第十二胸椎棘宽8分~1寸的脊背中线长方型区域内,经将蒜泥敷于麝香上,60~75分钟后将麝香、蒜泥取下,清洗局部,涂以消毒硼酸软膏,再覆盖塑料薄膜并用胶市固定。连3年端午日贴治为好。
哮喘。
上方治疗倒患者,大部分一次治疗后症状减轻,部分不再发作。一次治疗后72例随访,近期控制35例,显效23例,好转10例,无效4例;二次治疗随访例,痊愈46例,显效42例、好转19例,无效5例。
陕西中医,.3。载解放军医院,阮德贞经验。
第二十二方
天灸组:麻黄ZOg,细辛lOg,甘遂20g,延胡索20g,白芥子30g。辨证贴药组:l号方:麻黄log.细辛log,荆芥lOg,杏仁lOg,五昧子10g,延胡索lOg.甘遂lOg,白芥子30g;Ⅱ号方:鱼腥草10g,柴胡10g,地龙LOg.冰片10g.葶苈子lOg,黄芩lOg,斑蝥30g;Ⅲ号方:淫羊藿1Og,补骨脂lOg,黄精log,黄芪log,山药log,川芎log,法半夏log.白芥子30go
天受组方各药分研细末,用时以老姜汁、蜂蜜混L3/的氮酮为糊状,切成等大的1cm2的小方块,敷贴并用胶布固定所选俞穴。穴位选择:发作期选肺俞、风门、定喘;缓解期选肺俞、膏肓、肾俞。贴药时间:夏季的初、中、末伏的第1天,各贴1次,一般4-8小时,3次为1疗程。辨证贴药组肺寒、肺热分别予工号、Ⅱ号方,肺气虚、肾阳虚和肾阴虚均以Ⅲ号方为基础辨证加减。穴位选择及贴法同天灸组。贴药时间每周1次,每次4~8小时,4周为1疗程。
过敏性支气管哮喘。
近期疗效天灸组例,临床控制21例,显效31例,好转27例,无效42例,总有效率65.3%;辨证组88例,临床控制21例,显效30例,好转22例,无效15倒,总有效率83-0%。
中医杂志[J]..40(11);-。载赖新生等经验。
第二十三方
麻黄、白芥子、细辛、矮地茶、丁香、生姜等。
制备成橡胶膏类剂型的膏药,规格为4cm2,每张含生药1.2g.治疗贴穴双侧肺俞、定喘、膏肓6个穴位,7天为1个疗程。
小儿哮喘。
治疗例,临床控制35例,显效52例,有效4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4.3%。
中医杂志[JJ..40(8);-。载刘贵云等临床治疗观察。
第二十四方
杏仁、木通、桃仁各IOg,白胡椒25g,炒扁豆30枚,黑木耳、鸡血藤、柴胡各6g.木香、木鳖子各15g,沉香、巴豆、胨皮、甘草各3g。
【制备用I上药共研细粉,混匀。每次6g.用蛋清或凡士林调敷双侧涌泉穴,再用纱布包裹固定,每天换1次,7天为1疗程。
咳嗽喘症。
I疗程后咳嗽症状减轻,2疗程后临床痊愈。【33
第二十五方
豆浆水浸膏。
以黄豆浆水先武后文火浓缩成浸膏状,加苯甲酸防腐,入瓶密封,避光于燥通风处有效。以2×1-5cm薄牛皮纸1块,取黄豆般大小浸膏涂于纸上,贴肩中俞、肺俞、脾俞、肾俞、命门、丰隆等穴。喘息型以定喘穴易肩中俞,小儿以大椎穴易肩中俞或定喘穴。用两条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重者可日更药2次。
慢支咳痰喘症。
治例,疗效满意。
新中医..3。
第二十六方
白芥子、延胡索、丹参、钩藤备2份,甘遂、细辛各1份,肉桂0.5份。
上药共研细末,加凡士林调膏,制1+5cm之药饼,敷贴双侧肺俞、心俞、膈俞,胶布固定。每3口教贴1次,每次2—3小时。敷时或敷后出现表皮灼热、疼痛、红肿、起泡等减少敷贴时间。每10次为1个疗程。并与口服西药酮替芬,每日2次,每次0.5mg,3个月为1个疗程的治疗对照。
治疗组60例中显教30例(50%),有效2J例(35%),总有效率85%D西药组30例中,显教8例(26.67%),有效l4例(46.70%),总有效率73.5%o
陆力生,王明明,陈辉丽。中药穴位敷贴防治小儿哮喘60例。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J].4.20C4);-。
按语:辑完第三章觉得呼吸系统疾病的敷贴外治,似乎比较集中在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总结和实验研究上。其实在很少的肺炎敷贴方中的方5,和同样很少的结核病敷治方中的方2,与咯血方中的方2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呼吸系统敷贴方有着很广阔的研究和实践前景。笔者在前不久为l位80岁的癌性胸水老人用方时,用的就是敷贴逐水法。处方:莱菔子、白芥子、葶苈子、苏子、车前子、蛇舌草、鱼腥革等,粉碎成细末加螗蜍末与冰片、麝香末做成敷袋,敷背部肺俞、膈俞穴,前胸.后背胸水体表对应部位及肚脐逐水止喘。敷贴当天老人尿多,大便畅,可以入睡。第二天就可以平卧。虽然老人生命没有太多延长,但生活质量~直无太大影响,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仅此一斑足见呼吸系统疾病敷贴方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应是天广地阔、前途无限。希望存今后不长的日子里呼吸系统敷贴之精方、良方、妙方能够得到千百倍的补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