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也说文字

和朋友聊天是美事,几杯浓酽普洱、偶尔配上碧霞珠,搅一搅东西文化、品一品古今社会,身心在抚今追昔的历史大河里自由飘荡飘荡,优哉游哉。

近期那天的若干话题中,聊到当下某些国人对文字的匮乏和滥用,我笑称这种人为“臆人”,形容他们的行为为“文臆”;主要表现的例如:广告里“后会无七”(房价再没有七字头)、“保护肝损伤”(某茶有保肝养肝作用)、胸涌来袭(丰胸广告)、大墅聚(某别墅广告)、“被无数蚊子咬了”叫~~~~“新蚊连啵”、还有百衣百顺(百依百顺)、默默无蚊(默默无闻)、有杯无患(有备无患)、骑乐无穷(其乐无穷)、咳不容缓(刻不容缓,药品广告)、口蜜腹健(口蜜腹剑,饮料广告)、“城会玩”、“怪我咯”、“小鲜肉”、“然并卵”、“狗带”、“主要看气质”、“小目标”……;也有一些属于对某个特定产生的事件进行编造的,编得好也是蛮好的、让事件容易被记住,我个人还是认同的,比如:蒜你狠、打酱油、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这四个成语的缩略用法)“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等等。

咬文嚼字地举个例子玩玩,“女丑”就是“丑女”,“丑女”就是“女丑”,反正离不开一个大写的丑字。“这妞真hào!”你觉得是在说别人丑吗?其实古代字书里,是“好”的意思……文字工作者在使用文字前,最好多斟酌斟酌,玩耍文字的人呢,也应该先搞清楚那个字本来的意思,清楚了再玩,起码别人多少能得到一点启示。出现一些错别字的日历,让我哭笑不得,父亲指着他墙上挂的月历,节令“雪降”(应为霜降)赫然在目,与该月历另一个“出梅”节令让我一头雾水,后来据说中原某些地方确实有“出梅”节令,如果它没有“雪降”的错误,或许可以让我直接去考证而不是直接否定整本月历,于我而言喜欢考证是个人兴趣,但这样的谬误带给小孩子的启蒙作用,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对文字“不用负责”呢?

一些无心的字词,跟随官方文章的使用,也成为一种文化新现象;比如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中,就用到了当时的网络热词“给力”。该稿件一出,立刻引发了网友们的追捧,而“‘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这一事件也被网友们评为当年的“十大文化事件”。陆续还有不少词汇出现在正式报章里,“抓手”、“正能量”、“点赞”……那未来呢?偶尔使用,可以显示报章亲民,如果滥用,可能就要考究下这些报社的文化水平了。年9月,为了创建文明的校园环境,广东省中山市纪中三鑫凯茵学校宣布,禁用网络流行的用语。见仁见智,各修各行,个人觉得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时髦一段时间然后消失掉的字和词,历来都有,太较真就是自寻烦恼了。

但是那些因错讹而将错就错的、那些刻意编造字词的写手,就不那么能让我淡然漠视了,既然自以为是个文人、自认为有喝半斤墨水,在使用到公共传播平台的时候,至少应该考虑到那些学习中的学生,考卷上因为你的臆造写的文字,会影响孩子的成绩,那些孜孜不倦还在探索文化真意的年轻人,也会因为被你臆造的字词误导,谬误百出、出尽洋相,你躲着意淫自慰没人管、你自己在家撸管搞基不犯法,但是你跳到公众平台、社会舞台上来撸,恐怕就不只是你的事了。

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相关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等。也有学者凛凛然呼吁“祖国的语言,它是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是祖国存在的标志,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中国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贤达志士,为纯洁和丰富祖国语言文字、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不惜做到“吟安一个字”而“拈断数茎须”,或者“一字未安”而“绕室终日”。在学者呼吁警惕语言被殖民化的时候,我们也看到诸如“采用了基于OpenEdX开源平台,开发了HTML5视频播放器,不再依赖国外课程播放首选的YouTube,解决了国内用户无法访问国外edX平台问题。”类似的表述,如今在报刊等出版物中屡见不鲜。WiFi、CEO、MBA、CBD、VIP、PM2.5,大量外语词不经翻译就见诸报端,甚至还出现在某些严肃的学术期刊里。这样的“零翻译”,不知有多少读者看得懂?专家表示,“零翻译”的外语词,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使语境支离破碎,从深层次来说,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外语中文译写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夏吉宣持相似观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随意使用外语词以显示自己有知识、文化水平高,这也加剧了外来语的泛滥。”此外,一些科技、医药方面的专业词汇,一时半刻找不到相对应的词,又着急使用,所以只好直接引用,造成“零翻译”现象。“懒惰,觉得写英文缩写更省事,是外来语滥用的一大主因。”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王刚毅对此直言不讳。“优秀翻译人才匮乏也是原因之一。外语到汉语的翻译多,汉语到外语的翻译少,怎么文化对等?”武波用“青黄不接”形容当今翻译界的人才断层,“早年,说起著名翻译家,傅雷、朱生豪、许渊冲、陆谷孙等一大串名字会浮上脑海。现在,你能想起谁?凤毛麟角!”曾几何时,上海人还对洋泾浜英语津津乐道,会讲英语似乎是身份的象征,在汉语中夹杂着英语词汇,被认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海归人士,优越感油然而生。靠中英混杂的表达方式来赢得尊重或认同感,其实也是一种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

史上第一家提出“汉语纯洁性”问题的媒体就是人民日报。年6月6日人民日报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提出了“语言的纯洁健康”标准,这是针对当时“在语言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能容忍的混乱状况”而言的。一家媒体一以贯之坚持一个观点,60多年来不曾改变令人敬佩;同时“给力”是不是也说明文字在不断演变呢?何为纯正的汉语,真是一个要命的问题;比如汉字从“繁”入“简”,已经不“纯”了;普通话是否能代表“语音”的纯洁性,似乎也存疑;而说到词汇及语法的纯洁性,起码在“五四”白话运动时,就已经“变异”了。文白转型之际,不知多少外来语汇、欧化句式暗度陈仓,倒成了“纯正”的现代白话文。“祖制”难以追溯,于是现在开始“内外有别”,拿“外语”开刀了。随便乱蹦一些“洋泾浜”,固然不妥;但把大众已经耳熟能详的DNA、WTO、DVD或者CCTV等,都彻底开除出汉语,似乎又有点矫枉过正、逆潮流而动的味道。吊诡的是,我们一方面强调汉语的纯洁性,另一方面却一刀切地要求高校研究人员,包括“中国文学”研究者在内,必须“出国半年”才能参与职称晋升。年的争论中,《词典》修订主持人江蓝生称,“汉语不会因为字母词的产生而灭亡,我们应该对汉字文化有足够的自信”。说到底,不是风在动,是我们的心在动。我们透出的是“不自信”的底气不足。顺带说一句,与其对少量外来词如临大敌,不如在中小学加强推行文言文以及传统文化教育,这才是维护汉语纯洁性的正道。

中国先秦诸子曾使用过“政治”一词。《尚书·毕命》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使用。中国古代的这些“政治”的含义,与西方和古希腊的“政治”含义完全不同,很大程度上政治只是一种君主和大臣们维护统治、治理国家的活动。中文里现代的“政治”一词,来自于日本人翻译西方语言时用汉字创造的相同的“政治”一词。当英文的Politics从日本传入中国时,人们在汉语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孙中山认为应该使用“政治”来对译,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他的这一说法在当时的中国非常具有影响力。

清朝袁枚《随园随笔·摘注论语》:“汉人注疏,好臆造典故”大意是说文化粗陋、知识有限的人,在汉语汉字功底差的时候,编造一些文字、语句,或者对一些事物无力言简意赅表达时,编造一些说法。恰恰显示出臆造者无知、文盲的状况,引申来看那些拍板广告词的老总,估计也是大字不识两个、文章没看三篇的,要不然,就是特别不负责任了。如果仅仅是文化程度低、无法“信手拈来千斤字”,也还是可以理解的,用错字无非是无心之失;可以多翻翻《新华字典》、《说文解字》等等去学习和提高,也应该多读读唐诗宋词元杂剧,体会那些字在你心灵深处挠痒痒的快感。但是,没有文化的时候,再加上盲目自大,就不仅仅是失误的浅薄了。

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分离,是指对过去经历与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转换,是指精神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接着出现躯体症状,一旦躯体症状出现,情绪反应便褪色或消失,这时的躯体症状便叫做转换症状,转换症状的确诊必须排除器质性病变。还有假性痴呆:给人傻呆幼稚的感觉。关于“臆”字,与病症联系的时候,通用“癔”字,“乃知天下之事,不可尽知,而以臆断之,不可任也”——《抱朴子》。释名:臆犹抑也。抑气所塞也。又《集韵》隐己切,音譩。和醴酏为飮也。也会是双重和多重人格:表现为忽然间身份改变,比较典型的就是民间说的“鬼怪附体”。癔症性精神病在精神刺激后突然起病,主要表现为意识朦胧、漫游症、幼稚与紊乱行为及反复出现的幻想性生活情节,可有片段的幻觉、妄想。

这样的妄想和鬼怪附体,导致的就是狂躁地臆造词汇、臆造典故,不再是单纯而是幼稚无知了;“蓝瘦香菇”到底是笑话人家的口音呢?还是对别人的心情表达无视和冷漠?又还是语死早(语文老师死得早,常用于评价他人笔误或口误)?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套路:是随着竞技游戏的打法流行起来的,用来形容精心策划的一套计划,针对敌方算计的一个形容词,而如今成为了一个热门网络流行语。“我走过的最远的路,就是你的套路”,“套路玩的深,谁把谁当真”等有关套路的流行语十分热门)、人丑就要多读书(某年高考,陕西一女孩被美国六所名校录取,并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全额奖学金一事引发广大网友热议。这女生还自我调侃“人丑就要多读书”,众人崩溃,于是引发“人丑就要多读书”,“人丑就要多干活”,“人丑就要多劳动”一系列流行语);不要在似是而非的自我麻痹里,狂发癔症、臆造词汇了,我不是刻板地要维持固有的文字体系,仅仅希望发癔症的文臆人,多加强一点文字修养、少祸害一点我们孩子们,玩,也该有玩的基础、也要玩得出彩。

中国古诗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魅力。凝练的是一种紧凑、简练、精要的语言。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个“绿”字,使诗歌顿生力量;“绿”字是形容词,在这里是动词的使动的用法,有“使……绿”的意思,这句意思就是“春风吹来又使江南的大地一片绿色,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由此可见一字在古诗词中的作用,从而显示出一股语言的力量。在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还如贾岛的“僧推月下门”的“推”字,他写完不满意,韩愈听见后说用“敲”字,并分析说这样敲门之声在月光下响起来别有一番韵味;由此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而“推敲”一个新词语也就诞生了。真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这些精准的语言,都是经过诗人反复锤炼了的。为了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我国古代的诗人可以说是呕心沥血。比如有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又有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等都是古人炼字的明证。所以我国古典诗词的语言极为精练,内蕴丰富,言简意赅。因此我们要细心揣摩和体会,才能感悟出古诗词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当然在这里面还包含有“千金”难买的友谊,以及中国古诗词保留下来的文化底蕴。

茶聊配点红酒,调侃时事并未义愤填膺,仅是笑谈,不必上升到政治高度,也不必如临大敌、恨如洪水猛兽,文化现象拿来戏谑,消磨消磨时光而已,今略记录,也更多的是记录记录与朋友聊天的趣事、记录记录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的一些小插曲,被我臆造出来的“臆人”们,也犯不着对号入座、口诛笔伐,苟或引起一些







































中科白癜风微博
中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dongtong56.com/yzbl/5733.html


当前时间: